这位9岁的“小院士”就是这样接受训练的_亲子成长论文

这位9岁的“小院士”就是这样接受训练的_亲子成长论文

9岁“小院士”是这样培养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这样论文,院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岁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逮蚂蚱、欢快玩耍的年龄。

韩钧炀9岁了,9岁的小钧炀有着同龄伙伴一样的欢乐;9岁的小钧炀有着同龄伙伴没有的成就。

2000年的金秋10月是小钧炀的收获季节:继其发明的“不干炉”获得全国大奖后,10月13日,他又获得“全国百名科学小院士”称号。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何以能够取得这样丰硕的果实?这样的“神童”是怎样“打造”的?为了得到小钧炀成功的“秘方”,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见到了小钧炀和他的母亲王越霞。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王越霞的家面积不大,一套老式的两室一厅。除客厅外,一间归王越霞夫妇拥有,另一间便是小钧炀的“领地”了。小钧炀的房间风格鲜明,两只用水笔画成的另类动物分列门边,十分惹人注目:一只是背上长着两个大翅膀的老虎,另一只是背上布满利爪的狮子。不用说,这是小钧炀的“大作”。

见我们注目小钧炀画的画,王越霞笑着说,儿子开始乱涂乱画时,她和丈夫就决定坚持“一个态度两个原则”。一个态度是“放任自流”,两个原则是“不加指点”和“统统表扬”。

找一幅完美的作品,让初学绘画的孩子“比着葫芦画瓢”是许多家长惯用的做法。可王越霞夫妇没有这样做。他们所持的态度是儿子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大人不参与,而对儿子那些非牛非马之作,却统统说“好,好,好!”这样“放羊式”的教育方式使小钧炀画画的欲望空前高涨。终于有一天,这个小家伙创作出《动物世界杯》和《恐龙过生日》两幅充满想像力的作品,而这两件作品竟过关斩将地荣获了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优秀奖,入选日本第29届世界儿童书画展。

王越霞说:“孩子刚学画画时,如果我们以‘像不像’来评判孩子的画,就会使孩子习惯于‘克隆’别人的作品,这样做就会使孩子受到约束。小钧炀从开始画画起就没有受什么约束。没什么样板可循,自然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爱画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样的教育就会使孩子在画画时不仅用眼、用手,而且更要用心。”这种做法实际上启发了孩子的形象思维,“四不像”的作品实质上隐藏着可贵的创造性。

做孩子的好朋友

小钧炀告诉我们:“爸爸妈妈非常好,他们不仅给我做好吃的,还从来不‘吵’我。爸爸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这个三口之家里,人与人之间有着真正的平等。他们经常坐在一起讨论甚至争论某个问题。“小孩子懂什么?”之类的话,在王越霞夫妇的嘴里从来没说过。父母问孩子想不想有个什么业余爱好?儿子说只想拉小提琴。于是,王越霞夫妇便给孩子买了把小提琴,但他们从来不强迫孩子进什么辅导班。

小钧炀也和其他孩子一样,经常会向妈妈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问的问题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时还真让王越霞难以招架,但她从来不以“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之类的话敷衍孩子,更没有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懂装懂地糊弄孩子,总是说:“这个问题妈妈也不懂,你去问问爸爸,或咱们一起翻翻书,好吗?”

王越霞夫妇和儿子之间这种朋友式的关系,促进了小钧炀的健康成长。他们认为,让孩子一味地服从家长,将会使孩子失去他应有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有时,一些刚买来的玩具就被小钧炀拆得“身首异处”。不过,过不了两天他就会又“造”出几件新的玩具。孩子拆东西有时会把好好的物品变成了废品,但王越霞夫妇从不指责孩子。谈话之间,王越霞指着客厅里被肢解的电话机说:“这不,这就是他的‘功劳’!他想拆就让他拆吧,不过用不了两天,他就会想办法安好。”

小钧炀7岁时,在电视中看到发射卫星用燃料做动力时就想,如果用空气来代替燃料,不仅省钱,还可以减少污染和避免发生爆炸,这该多好啊!儿子这样说了,他的父母并没有认为儿子的想法是天方夜谭,他们鼓励孩子,让他自己试一试。于是,小钧炀用自己的玩具手枪做了个“发射架”,又把玩具手枪上的水管改成既能装水又能充气的“火箭”。做好后,他用打气筒给管子充上气,一打开开关,“火箭”竟飞上了天。这时,小钧炀给自己的发明起了个名字叫“绿色火箭”。

在家里,小钧炀有好几次看到妈妈因为忘了关火而把水壶烧干的情况。于是,他对妈妈说:“我给您做一个不干炉吧,有了这个东西咱家的水壶就再也不会被烧干了。”他的这个想法同样得到了父母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小钧炀真的做出了一个不干炉。他这个小发明在2000年8月举行的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孩子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

小钧炀不仅在小发明小制作上崭露头角,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他每学年都是三好学生,也是他们班班长竞选的“常胜将军”。

小钧炀如此出色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呢?他母亲说,孩子在入学前一直是随心所欲地玩,他们没有用“一岁要认字,两岁背唐诗,三岁学英语”教育孩子。她说:“孩子就是孩子,有童真童趣是他的天性。即使在小钧炀上学以后,我们也是要求他只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接着说:“我认为单纯让孩子啃书本是不全面的,智力的发展是伴随孩子生理和心理综合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而这些并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代替得了的。至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个性的完善,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对周围一切事物的热情等。”

小钧炀告诉我们,他并不爱看童话书,就是对《十万个为什么》特别感兴趣。他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他有很多时间可以玩,除了和同院小朋友一起搞些小制作外,他还喜欢拉小提琴。

我们本想寻求王越霞打造“神童”的“秘方”,可她的教子方法说起来又是那么简单。那么,就让我们像小钧炀的父母那样,给孩子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去放飞那未来的希望吧!

标签:;  ;  ;  

这位9岁的“小院士”就是这样接受训练的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