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岭南文化夯实大湾区人文底蕴论文

以岭南文化夯实大湾区人文底蕴

陈伟军

【摘 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以全方位创新共建人文湾区。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岭南文化 文化创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统筹全局、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对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抓住这一重大政策利好,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构筑岭南文化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激发文化改革创新精神

岭南地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中国传统内陆文化形态,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分支的岭南文化,是在开放、多元的海洋文化背景中孕育的。改革开放之后,岭南文化重放异彩。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厚重性以及现代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水乳交融,为广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驱力。2003年11月,“新时期广东人精神”被概括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

对于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应更加强化“平等”的概念,认真倾听学生想法,并就其中的偏颇之处给出引导。同时,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等情景,为学生描绘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让其对未来阶段心理上有所准备。

“广东精神”的提出,正是在提炼岭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以新的概括性语言呈现人文内涵,以更好地凝聚共识、整合价值,形成新的精神力量,树立起开放、务实、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环境中,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激发文化改革创新精神,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底蕴转变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盘活内容资源,使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的能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粤港澳合作不断开启新局面,文化融合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经济总量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之一。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传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游艇上站着王鲶鱼。他站在艇舱里,操纵着船舵,嘴里吃着一根烟,他在码头下面喊,李老鬼,干完捻船的活儿,有空帮我往海里的大船上送一批货。他们需要新鲜蔬菜和烟酒。

在喀什噶尔河流域的灌溉区域规划和管理。供水系统适用于不同的行政管辖和管理。水管理有很多缺点。例如,库尚河的上游和下游地区由河流管理管理局管理,中西部地区由河流管理总局管理,由河流管理管理局管理,由河流管理管理部门管理。在卡什卡河、河川和河谷管理的水库管理部门管理着卡什卡河流域管理部门的管理部门,由水利局管理,水的一部分来自库克湾的粥镇。河流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由于水资源的复杂管理地位,缺乏单一的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工程规划、建筑、开发、甚至管理都将受到洛林主义和复杂管理的影响。河流域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排水系统。

粤港澳在文化心理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广东很容易接受港澳的东西。如香港的流行文化、影视文化,对广东的广播影视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率先进行突破。中国的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在岭南地区发轫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逐渐出现了音像制品市场、表演艺术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和电视文化市场,以及流散文物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和工艺美术市场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市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开展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窗口。

对岭南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生命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以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推进政策创新、强化服务创新、推动机制创新、加快管理创新、实现业态创新,形成新的文化优势,从而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

面对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作为岭南文化的集大成之地,粤港澳大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共建人文湾区,是国际与国内环境交汇、“软实力”与“硬功夫”协调、碰撞出的最强音,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头脑资本演化、裂变、提升出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文化理想。只有在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浓墨重彩描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推动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进入21世纪,粤港澳合作不断开启新局面,文化融合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早在2002年11月,为了加强大珠三角区域的文化合作,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及澳门特区文化局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并在2003年8月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此后,粤港澳在演艺节目和人才交流、文化资讯、弘扬粤剧艺术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09年2月,广东省文化厅、香港民政事务局及澳门文化局共同签署《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促进及深化三地的文化合作。2010年6月,《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工作协议书》签署,确定了包括文化产业合作在内的32个交流合作示范点。2011年6月召开的粤港澳文化合作第12次会议,正式将珠海市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确立为三地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重点试验园区。2012年9月,广东与澳门两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门签署《粤澳影视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粤澳两地在电视广告业务、频道覆盖、节目互换、采访互助、人员培训、影视剧制作、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拓展了两地影视文化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粤港澳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粤港澳的文化同宗同源,在文化园区、影视娱乐、传媒出版、版权营销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三地文化产业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在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方面,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城市,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如果粤港澳金融界达成共识,可以协助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工作,为广东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影视制作、市场推广、产业园区建设等提供资金扶持。在文化品牌与文化展示平台方面,香港是一个国际性都市,有完善的展会系统、文化产业运作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粤港澳可以开发和整合三地文化产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联手打造文化品牌,传播岭南文化,把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带到世界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方面,鼓励港澳企业参与在广州东圃和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东莞松山湖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同时,粤港澳三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增强合作,共建文化产业研发机构,为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文化创新要有全球眼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打造一批能够巡航世界的“文化航母”,创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在激烈的全球文化贸易竞争形势下,探索文化“走出去”的区域发展模式,瞄准世界一流水准,向国际文化市场进发,探索多样化的“走出去”模式。区域文化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找到重点方向,构建龙头引领,抢占制高点,在重点领域起到带动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从投融资到项目对接、到交易平台、到消费市场,建构一个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只有因地制宜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思路,找准加快发展的牵动点和支撑要素,凝聚合力,打造特色,重点突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实力方能实现倍增。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out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in inpatients bu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从精神层面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岭南的社会生活变迁中,我们看到民众的文化心态、气质、性格,乃至习俗风尚,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每天都创造着新的生活。正是文化的大融合,让区域文化激发出社会革新的动力,引领我们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文化多元融合、思想观念深刻裂变、体制机制变革创新,必将推动区域文化的强势崛起和新岭南文化精神的重塑。

【小贴士】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以岭南文化夯实大湾区人文底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