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论文_王宝光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论文_王宝光

王宝光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在输血传播过程中的检测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检测。结果:46患者中18例抗HCV阳性,26无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 ,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丙型肝炎 输血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41-01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一线状单正股RNA,全长9419 bp,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包括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结构基因分为C区、M区和E区,相应的编码产物分别是核心蛋白、基质和囊膜蛋白;非结构基因分别是NS1、NS2、NS3、NS4和NS5等基因,相应的编码产物为NS1、NS2、NS3、NS4和NS5蛋白[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受血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2.1)岁。所有患者的住院科室包括肿瘤科、血液科、感染科和肝胆外科等。患者在进行输血前需了解期其输血史,并对其采静脉血进行输血相关检验和测定传染指标,包括检测抗—HCV和检测血清HCV-RNA检验。

1.2传播途径

1.2.1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输血和血制品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经初步调查,输血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率高达80%以上,已成为大多数输血后肝炎的原因。目前认为,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液制品者更易发生丙型肝炎,输血3次以上者感染HCV的危险性增高2~6倍。

1.2.2通过非输血途径传播: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反复注射、针刺、含HCV血液反复污染皮肤黏膜隐性伤口及性接触等其他密切接触方式而传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丙型肝炎的检测

2.1检测抗-HCV

根据HCV基因结构用化学合成或基因工程法生产含不同HCV抗原成分的试剂,HCV ELISA试剂经历了第一、二、三代的发展。第一代ELISA法检测到的抗-HCV实为抗C100-3,慢性HCV感染者阳性率80%~100%,但这种抗-HCV属IgG,出现较晚,于发病后4~32周(平均15周)方能检出,有些患者发病1年后血清抗-HCV还不能检出,急性HCV感染者阳性率仅为15%~60%,故不利于早期诊断,阳性血清不能区分有无传染性,也不说明有无获得免疫力。第二代ELISA试剂增加了核心区和NS3区抗原,使HCV抗体检测率提高25%~30%,抗体检出可提早16~60天。第三代ELISA试剂,除加入表达的NS5抗原外,对其核心抗原和 NS3抗原也进行了改进,应用现代的各种蛋白质提纯手段,使各种抗原的纯度更高,抗原活性更强。HCV抗体的确认试剂第一、二代RIBA均为基因重组抗原,到第三代又做了改进,将抗原包被在硝酸纤维素带上,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HCV,这种方法称为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

RIBA-3保留了NS3(c33c)表达抗原,而将c22-3、c100-3和5-1-1表达抗原改成合成肽,同时加入表达的NS5,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进一步提高[2]。

2.2检测血清HCV-RNA

尽管改进后的抗-HCV检测法能较早地发现感染,但仍存在其局限性,必须在血清抗-HCV出现时才能检出,而且无法准确判别抗-HCV阳性者是否有病毒血症。HCV感染早期,血清HCV-RNA比抗-HCV早出现数周,只有HCV病毒血症时血清HCV- RNA方呈阳性,所以,检测血清HCV-RNA已成为早期诊断HCV病毒血症的“金指标”。可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选择高保守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检测血清HCV-RNA,有如下优点:①敏感性高,可大大提高阳性率;②是判断HCV感染及传染性的可靠指标;③有助于早期诊断。缺点是检测程序复杂,易因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3 预防

3.1加强对献血员的筛选检查

根据国内外经验,输用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受血者发生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性大大低于输用有偿献血者的血液。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按标准挑选献血者。献血员筛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测。在我国目前大幅度提高输血安全的关键在于废除买卖血液,实行真正的无偿献血。

3.2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

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带病毒血液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要求作为常规执行的有HBsAg、抗-HCV、抗-HIV1/2筛选检测,另外检测ALT作为检测肝炎的非特异性指标。这些检测为大幅度减少输血传播艾滋病和肝炎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的输血检测技术和发达国家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3.3加强对血液或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方法有:用于血小板制品病原体灭活的补骨脂内酯衍生物S-59光化学法;用于红细胞制品病原体灭活的Helinx技术、Intactine以及核黄素等。此外,用于血浆病原体灭活的技术如溶剂/去污剂处理血浆在美国已经广泛用于临床。

3.4合理用血,提倡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

合理用血是指只为确有必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输血有可能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与相关疾病的传播。因此在考虑对病人输血时,应当权衡利弊,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确定需要输血后,还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一般认为自身输血是比较安全的,应当提倡。

参考文献

[1]卢春柳;邱昌文;孙泽峰;姜莹;李健;;血站血液筛查检测中ALT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06期

[2]骆抗先;重视血传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1997年10期

论文作者:王宝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  ;  ;  ;  ;  ;  ;  ;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论文_王宝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