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临床用药分析论文_张焕生

张焕生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药剂科 510510

摘要:目的:对抗抑郁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为抑郁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良好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96例,对其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结果: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中,女性患者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有53.1%的患者是单一的应用抗抑郁药物,有35%的患者示抗抑郁药物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有27.2%的患者是将抗抑郁药物与消化道药物联用,有19.4%的患者是将抗抑郁药物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联用,并有一部分患者将抗抑郁药物与降血脂、降血压类药物联用。结论:目前临床上抗抑郁药物最主要的应用方法是应用单一的抗抑郁药物,并且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大多伴随有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数量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交往恐惧、睡眠障碍、悲观、情绪低落等,一些严重的患者的会出现自杀冲动[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应用抗抑郁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96例,患者的年龄处于11岁到77岁之间,其中具有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9例。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所选96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种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并对各种抗抑郁药物的联用情况及抗抑郁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96例患者中,有51例患者应用的是单一的抗抑郁药物,所占比例为53.1%,有11.7%的患者示应用两种以上的抗抑郁药物联用,其中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最多的药物是帕罗西汀合氯氮平,并且抗抑郁药合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用占到了35.0%,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对各种常用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帕罗西汀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应用比例占到了30.8%,其次为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等,度洛西汀、多虑平的应用比较少,仅仅占到了1%左右,其中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来药物在临床用药处方中占到了68.6%,是目前抗抑郁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对抗抑郁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抗抑郁药物与消化道药物联用的使用频率最高,占到了27.2%,另外,抗抑郁药物与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降血脂、降血压药物的联用频率也比较高。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应用抗抑郁药物开展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首先对患者的性别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同时对患者的年龄组成开展分析发现,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4±2.3岁,这说明中年人群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对于患者的患病具有较大影响[2]。

对各种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文拉法辛、舍曲林、帕罗西汀几种药物的应用频率最高,其中帕罗西汀是一种高效的、强有力的抗抑郁药物,其在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其化学结构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属于一种苯基哌啶类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其能够在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广泛的分布,其中就包含了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其应用于各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其具有耐受性好、起效快的特点,这使得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文拉法辛作为一种新的苯乙胺衍生物,其主要是对突触前膜对于NE及5-HT的再摄取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有效提升中枢NE及5-HT的神经递质功能,从而起到良好的抗抑郁作用[3],另一方面,其与肾上腺素受体、胆碱以及组胺之间的亲和力非常的低,所以其不仅可以应用于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中,也在抗焦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舍曲林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与舍曲林能够有效的改善卒中后的抑郁症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舍曲林在提升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上具有积极的作用[4]。

总体上来讲,5-HT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在临床上抗抑郁类药物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与目前世界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特点是保持一致的,本次研究中,多虑平、度洛西汀等药物的应用比例是比较小的,这主要是由于应用该类药物会由于抗胆碱作用,产生眼内压升高、视力模糊、便秘、口干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治疗[5]。对抗抑郁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抗抑郁药物与消化道药物联用的使用频率最高,占到了27.2%,另外,抗抑郁药物与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降血脂、降血压药物的联用频率也比较高。这说明应用抗抑郁药物开展治疗的患者,除了具有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之外,还通常伴随有血液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症状,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抑郁类药物,还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特点,为患者进行其他相关药物的联用,这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虹君.2008—2010年抗抑郁药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25(6):412-413.

[2]朱深勤,周祥富,李丽.我院门诊患者抗抑郁药用药分析[J].海南医学,2010,25(9):56-58.

[3]展冠军,邵华,厉伟兰,詹莹.南京某医院2008—2012年抗抑郁药的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5(6):117-118.

[4]赵紫楠,邵宏,聂小燕,杨辉,孔维华,付超.2010-2011年我国六城市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现状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1(10):301-302.

[5]王西良.抗抑郁药临床应用品种变化趋势[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5):123-125.

论文作者:张焕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抗抑郁药临床用药分析论文_张焕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