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韩武波[1]2003年在《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文中提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是一种巨型人工松散堆积体,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排土场稳定问题。本研究以我国黄土区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对象,以生物水土保持措施为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安太堡矿南排土场原地貌的水蚀特征和排土场新造地土壤侵蚀的形式与分布特征。确定南排土场原地貌的水蚀模数为3700~4400t/Km~2·a;在排土场新造地貌上,击溅、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沉陷侵蚀、砂砾化面蚀、土砂泻溜和坡面泥石流等水土流失形式出现频率和发生程度都明显强于原地貌。 (2)以南排土场径流试验场长期的定位观测为基础,对排土场未复垦时期、复垦初期、复垦后期的土壤水蚀影响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确定了径流和土壤水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临界值,建立了产流产沙的经验模型。结果显示:①在未复垦时期和复垦初期,30min降雨强度对径流影响最大,复垦后期径流与45min雨强相关性最强,而径流量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始终最大;②通过疏松地表岩土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表的入渗条件,并不能起到保土的作用;③平台为径流的主要形成区,而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斜坡;④土石混排坡的土壤抗蚀性比覆土坡的要大得多,在排土场形成过程中不宜用厚层黄土覆坡;⑤在复垦初期,纯草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好于纯乔模式。⑥复垦后期,草灌乔混交的植被配置模式的效果最好,纯草模式的效果不如纯乔木模式。 (3)初次建立了我国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水性致灾因子指标体系和水土安全评价模型.确定了土壤水性的8个致灾因子:30而n暴雨强度、地表物质、地形坡度、植被搜盖度、植被类型、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级、容重和非均匀沉降.运用评价指标和模型分析了排土场未复垦时期、复垦初期、复垦后期的土壤水蚀程度及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4)明确将我国黄土区大型露天谋矿水土整治和利用技术划分为水土安全调控、表层岩土水土保持和水土资源化利用叁个阶段.指出水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是我国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建设中水土整治和利用技术发展的趋势.

魏忠义, 马锐, 白中科, 韩武波[2]2004年在《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研究——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文中认为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矿南排土场1993~2002年径流小区定位观测为基础,对排土场未复垦、复垦种植2年、复垦种植10年等3个阶段产流产沙特征及其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小区暴雨-产流-产沙经验模型,比较了不同植被及其配置模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并提出了适合的植被与改进措施。

杨娅双, 王金满, 万德鹏[3]2018年在《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堆垫地貌由城镇、工矿建设中松散易侵蚀的弃土、弃渣堆垫而成,全世界每年数百亿立方米的堆积物压占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岩土侵蚀。微地形改造可调控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微生境。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特征;对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挡水埂等微地形改造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改造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探讨了不同微地形整地措施的减流减沙、蓄水保肥、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果;并指出当前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方法、整地措施组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堆垫地貌径流侵蚀机理、水文学原理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治理、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提供新思路。

姚敏娟[4]2007年在《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研究,阐述了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对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植被配置的土壤养分指标中除全P含量较排土场土壤背景值变化不显着外,土壤有机质、全N、全K和速效N、P、K含量显着提高;油松+沙棘+草混交配置的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其它配置类型。9种植被配置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原生植被处的土壤水分利用层厚度大于人工植被。本研究中9种植被配置的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可将生长季划分为叁个阶段: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生长季土壤水分有效性排序为:草本、油松、油松+草、原生锦鸡儿、油松+沙棘+草、原生杨树、沙棘、杨树、杨树+沙棘+草。生长季9种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土壤水分亏缺量均大于土壤贮水量;单一草本配置生长季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土壤贮水量相差最小,杨树+沙棘+草配置的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土壤贮水量相差最大。

魏忠义, 白中科[5]2003年在《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文中认为以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16a水土保持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观测,对半干旱黄土区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将排土场以适当方式分割成若干径流分散单元,使暴雨径流在各单元间均匀分散,入渗转化为土壤贮水,并在分散单元内实施径流调节,从而避免了暴雨径流大量汇集造成的冲蚀和灌缝.系统的径流分散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排土场水蚀,并有利于植被的快速建立.

王舒菲, 曹银贵, 罗古拜, 况欣宇, 宋蕾[6]2019年在《黄土露天矿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室内测试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分析土壤不同深度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对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总体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介于0.87~2.00 g·cm~(-3)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的范围为1.19%~20.97%。各个土层之间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有较明显差异,且土壤容重在30~6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土壤质量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样地土壤容重均值为1.47 g·cm~(-3),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趋于10%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重构土壤的容重、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剖面以及不同土层之间存在较显着差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D]. 韩武波. 山西农业大学. 2003

[2]. 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研究——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J]. 魏忠义, 马锐, 白中科, 韩武波.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3]. 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J]. 杨娅双, 王金满, 万德鹏. 生态学杂志. 2018

[4]. 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影响研究[D]. 姚敏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 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J]. 魏忠义, 白中科. 煤炭学报. 2003

[6]. 黄土露天矿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差异及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J]. 王舒菲, 曹银贵, 罗古拜, 况欣宇, 宋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

标签:;  ;  ;  ;  ;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蚀特征及水土安全评价——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