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机遇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是世界新旧格局交替时期。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原有的世界经济态势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上的分额不断增大,正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动力。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所说:“世界经济的发展换了阵营,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出现了一些火车头”。这种形势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未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呈现如下几大趋势:

(一)对世界经济的牵引力将不断增强。据世界银行统计,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80年代的3.8%提高到5%左右,人均GNP 增长率将从1.5%提高到3%,年均出口增长率将由5.8%增长到7%。另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在今后的10年里,西方工业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为2.7%, 而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其中,东亚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为7.6%,南亚地区将为5.3%,拉美国家将为3.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将为3.9%,北非和中东国家将为3.8%。到下个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更加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日益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火车头”。(1)在需求方面, 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西方商品的重要销售市场。目前,美国出口的约42%、欧盟出口(不含内部贸易)的47%、日本出口的48%都流向发展中国家或前苏联地区。西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是其对北美地区和日本的出口额的两倍;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大于其对西欧和日本的出口额。(2)在供给方面,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正在对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大量传统的、低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正如1994年10月1 日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所说:“过去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有多高,对富国来说无关紧要。现在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分量的增大,它们对发达国家经济情况的好坏正在发生影响,其程度比多数人认识到的还要大”。

(二)南北经济关系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进入90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加快发展,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发达国家竞相与发展中国家组建经济集团或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现象,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及正在酝酿的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欧盟一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等。这种新的南北经济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一体化理论,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处同一经济组织或经济集团的先例,标志着南北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南北经济关系区域集团化的新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它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分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今后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摩擦的加剧,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强。

(三)内部分化日趋严重。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不同,加上战后各国政府推行的不同的经济政策,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就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发展中国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亚太地区和国家;第二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拉美和中东地区;第三类是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基础较薄弱的非洲和南亚地区。其中,第一、三类(尤其非洲)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日趋明显。这种趋势的产生,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历史的及主观上的原因,因而不仅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而且还呈现日趋加剧之势。

(四)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迅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加强。在这方面,亚太地区显得尤为活跃。原定15年内完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已提前到10年内完成,届时它将成为该地区发展中国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此外,还有许多经济开发区或增长三角尚处于成型或筹备阶段,如“南部经济增长三角洲”、“北部经济增长三角洲”、“马尼拉开发区”及“中南半岛经济开发区”等。在拉美,区域经济合作亦方兴未艾。南锥体共同市场和安第斯集团已分别于199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中美洲5国已建成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成员也已建成共同市场,并筹备建立货币联盟,在非洲,尽管尚未出现像东亚和拉美那样较为完备的自由贸易区,但它的一体化步伐也在明显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会有增无减。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东亚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和良好机遇。

1.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收入增加及市场容量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等,都是跨世纪的基本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中国与这一地区乃至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前向”及“后向”带动关系,促进了商品、资源、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区内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机会,从而成为牵引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

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存度明显增加。1992和199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656亿美元和195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在东亚地区进行的。例如在199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大陆同香港和台湾的贸易额达469.3亿美元,中国同韩国的贸易额为108亿美元,如果加上中国同东盟和印度支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中国1993年同东亚地区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1994年台湾对香港和大陆的出口顺差达到212亿美元, 相当于台湾对美国出口顺差的5倍。此外,中国同越南、 东盟及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在互利互补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展。

在投资方面,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投资伙伴。仅1993年中国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3万多个,实际利用外资259.6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70%和134%, 其中来自东亚地区的外资占大部分。如香港企业界1993年在内地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130亿美元, 占我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1%,居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位;1993年大陆批准的台资企业有21193个,协议台资金额189.38 亿美元,仅次于港商。到1993年底,韩国对中国投资共有1442项,总投资额为9.6亿美元。预计到2001年,韩国对中国投资额将扩大到100亿美元。

在引进技术方面,中国抓住东亚地区产业调整的契机,在本地区的垂直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引进和吸纳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有蒸蒸日上的产业资本,也有充满活力的商业资本,这为我国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极为有利。如韩国、新加坡的产业资本相对比较发达,其大企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加强双边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产业的结构升级。台湾、香港的商业资本具有相对优势,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围绕商业资本发展是其特点,与之加强合作,有利于提高大陆对国际分工的综合运筹能力及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东盟4 国与我国处于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之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活力。

(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尤其东亚经济)的迅猛发展确实给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但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主战场日益转向经济,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要求高于一切,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资源供给又日趋紧张,市场日趋饱和,加上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对立的条件下,中国又不得不面临着来自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东盟和拉美等的激烈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甚至大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成功,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带来巨大冲击。众所周知,战后获得独立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多接受了具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的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选择了一条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而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采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尽管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之间的斗争日趋淡化,但两条道路之间的对立仍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众多采取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东盟和拉美经济的迅速成功,势必证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成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确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沿着持续、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我们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分化,削弱了抵御经济霸权的力量。尽管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的拉大,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可以不同的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但经济差距的扩大,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过去由于同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发展中国家要求团结与合作的愿望也很迫切,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从77国集团到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生产、技术、贸易、金融、资源开发和利用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具体的目标模式和利益要求上产生了分歧,从而削弱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的力量。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使中国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拓展市场及发展高科技等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基础较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而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对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大市场,如拉美国家、印度、越南、东盟等,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而且多数都已具有市场经济基础,因而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进出口贸易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目前,越南、印度和东盟国家都已成为国际投资的“新热点”。仅1994年,越南政府批准的外国投资项目就达350项, 总金额为35亿美元,创历史纪录。迄今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 家公司在越南投资。东盟国家的外国投资也在迅速增加,1994年头8 个月泰国的纯资本流入比上年同期增加72%,达116亿美元。 由于实行了新的税制并改善投资环境,1994 年印度尼西亚的外国投资达创纪录水平, 为2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9亿美元。与此同时, 外贸也在迅速发展, 1986—1990年,东盟4国的出口额从460亿美元增至862.2亿美元, 增长了1倍多;进口则从361亿美元增至974.4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南亚大国印度也已成为国际投资者追逐的新目标。1993年印度的外来直接投资达29.6亿美元,批准的工商业发展计划达2965项。全球主要投资银行如摩根史坦利、美林公司等都视印度为新投资对象。不仅如此,印度在外贸、电子、加工等行业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95年4月10 日泰国《新中原报》刊载的一篇题为《印度正在赶超中国》的文章认为:“印度近年大力推行自由化经济,成绩斐然,有希望成为新兴的工业大国,而许多方面中国难以相比”。这对中国无疑敲响警钟。与此同时,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正在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开放期货交易市场,规范金融交易秩序,并成立专门的金融市场咨询小组以避免过度的交易风险。这些措施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亚洲地区的资金争夺。此外,随着“失去10年”的结束,拉美地区已成为世界第二个经济增长中心,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上升。进入90年代,资金回流迅速增加,到1994年,资金回流已达55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0亿美元。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94年拉美地区的进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9.4%。 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一地区愈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除了上述投资、贸易等领域的角逐外,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高科技方面,展开了强大的攻势。新加坡已计划在2000年建成科技岛,并专门成立了负责该项计划的“信息科技2000年委员会”,由200个资深官员、学者和民间人士组成,规划从营造、教育、 金融、保健到观光休闲、大众运输等11个领域的信息科技建设方案,决心在21世纪成为世界连接亚太的信息枢纽。韩国正在积极筹建信息高速公路,决定到2010年,投入9000亿韩圆构筑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到2015年止,投入18000亿韩圆用于应用及核心基础技术的开发。 我国的近邻印度也把发展高技术放在战略地位,着重研究开发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三大领域,目前已在核能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拉美国家也在本着发挥本国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原则,实行有选择的发展,争取逐步形成各自国家的优势产业及专业化生产,同时提高初级产品的加工程度并研制、开发、生产新产品。

发展中国家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外资的引进和管理,以及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开发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使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从理论上来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扩大本地区市场,促进区内贸易和投资,进而增强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但由于中国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经济合作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上。由于亚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美、日、中、东盟四大力量,它们之间既相互协调,又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和矛盾。就拿东盟这一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组织来说,它的形成,虽然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随着东盟一体化的实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将大大加强,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大体类似,而且都是以工业化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因而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摩擦、竞争将日益加剧。从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报告看,在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工业化国家的市场上存在着直接竞争。其次,东盟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不利于我国扩大与这些国家的经贸联系。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越、老、柬、缅加入东盟,其实力将大大加强。它们在内部将实行优惠关税,向市场一体化方向发展,而对外则可能推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使双方的“贸易摩擦”加剧。目前东盟区域内贸易增长迅速,仅1994年各国对本地区的出口就比前一年增长了20—80%,大大高于对区域外国家的出口增长率。此外,在吸引外资方面,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争夺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斗争将日趋激烈。除东盟外,南亚大国印度也正在牵头构筑“印度洋经济金三角”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参与世界经济竞争。近年来,印度、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政府官员频繁接触,为“印度洋经济金三角”的建立做种种努力。同时,1995年5月, 在印度召开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决定,于1995年底正式在南亚7 个成员国之间实行南亚特惠贸易协定,以加强和扩大区域经贸合作,并最终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根据南亚特惠贸易协定,7 个成员国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好处,而其他区域外国家将很难从中直接受惠。这对中国无疑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标签:;  ;  ;  ;  ;  ;  ;  ;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