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新途径--浅谈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人民教育版)_政治论文

探索构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新途径--浅谈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人民教育版)_政治论文

探索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新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课(人教版)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初级中学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套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编辑室与江苏省教委教学研究室合作编写的,包括初中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全一册)共五本,已分三个年级同时在江苏省10个市的72所不同层次学校,完整地实验了一个学年。

在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吸取了以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包括各套改革实验教材以及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织编写的试用教材的成果;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框架内,对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配置、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根据广大师生的意愿以及多年积累的教材编写经验,我们还特别注意体现和发挥教材特定的使用功能。我们认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教材最大的特性就是注重可读性和可教性的统一,既要使学生愿意读、读得懂,又要使教师有得讲、讲得清。概而言之,便教利学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总的指导思想。

就编写形式而言注意了体现全套教材的整体性。但各年级教学内容、目标设置各具特点,各有其相对独立的逻辑和层次结构。

下面,分年级将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作一简要介绍。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本简介

初一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和守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遵纪守法。为此,教材既要讲清道理,又要适当指导行动,体现知行统一。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既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努力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要充分反映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认识实际。

(二)正确处理知识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可教性与可读性、理论与实践、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力求易教易学。

(三)体系和结构力求逻辑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教学。

(四)版式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美观大方。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一)考虑到与小学衔接和初一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结构上没采用篇章节的形式,而采用分单元设课的结构。全书共分十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若干课,每课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与本单元的其他课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知识整体。每个单元的最后有“单元小结”,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有系统、有重点地把握单元的基本内容。“单元小结”后面还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师结合教学组织活动时选用。

(二)全书共有48课,每课讲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体现不同要求,课文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字(宋体)是课文的正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每课1000字左右;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重要结论均用黑体字标出,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小字(楷体)部分是辅助性的,或作补充说明,或提供实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增强可读性,它不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

(三)为了便教利学,每课课文前面均有100字左右的“引言”,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欲望,起提纲挈领、承上启下的作用。配合课文还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名人名言”等小栏目,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材主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后面设计了“思考与练习”,以便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有些课后还附有“读一读”,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基本观点的理解。

三、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注意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衔接。

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一思想政治课都是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但小学主要是以故事形式来表现,道理寓于故事之中,讲的比较浅显,教材的编排采用既独立成课,又有潜在单元的结构。我们在处理教材结构、内容、材料选用、文字表达等方面问题,都注意到小学的这些特点,既不与小学简单重复,又不使学生产生突变感。如在结构上采用单元和课的形式,一课一得,这一点与小学相似;在内容上,凡是小学讲过的,都注意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和加深,使学生既感到有新的收获,又不感到陌生;在材料选用上,凡是小学已经用过的,我们尽可能不用,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和表达注意科学性,力求逻辑严谨,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教材采用单元和课的形式,因此很注意处理单元之间、特别是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如第一、二单元都是热爱祖国教育,第一单元主要讲祖国如何伟大可爱,四课书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一环扣一环地向前推进。学生学完这一单元,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在此基础上,第二单元则讲“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五课书的逻辑顺序是:“以祖国利益为重”,这是热爱祖国的总原则,然后再分别讲热爱祖国的几个主要方面。在每一课的叙述中,一般都是先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明白道理后再提出行为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表述上,既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通俗易懂,又以不违背科学性为原则,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如“科学”这一概念,如果完整地加以表述,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只是通俗地表述为: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斗争中得到的正确认识。在材料的选用上,我们遵循既要典型、有教育意义、与所讲观点相吻合,又要真实的原则。

(三)教材的表述注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便教利学。

课文的三种不同字体,反映了在知识掌握上要求的不同层次,重点突出。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便教利学。

在课文的叙述上,注意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例如,第十课《为国争光》有两个框题,第一框“心向祖国,立志报效”讲了三层意思:祖国好比母亲,各国的爱国者都像热爱母亲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旧中国,爱国者的报国之志往往得不到施展;在新中国,报国之志得以实现。第二框“奋发进取,为国争光”也讲了三层意思;只要心中有祖国,就会抓住一切机会为国争光;无数祖国的好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自己的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争光人人有责,青少年也不例外。从为国争光的思想基础到每一个人都应为国争光,脉络比较清楚,层次分明。

(四)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力求有感染力。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感兴趣,教材是重要因素之一。内容再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也达不到目的。为此,我们设法从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叙述课文时,文字要力求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如讲“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当讲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紧密相联时,教材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不明白,爱祖国,为什么一定要爱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反问一下: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爱社会主义祖国,又爱什么‘国’呢?”这一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从而把问题引向深入;第二,“引言”除了提出本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还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起学习的愿望;第三,“想一想”、“议一议”不仅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思想上的疑问而设置的,它的使用功能还在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思考与练习题”的设计,强调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将所学道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版式新颖,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为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除了文字的叙述要生动、风趣,以理服人,在版式上也力求生动活泼,有所创新。如除了课文采用不同字体,设置“想一想”、“议一议”、“名人名言”、“读一读”等小栏目外,在每册书的前面还配置了彩图,每课书均配有插图,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给学生以形象化的教育。

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本简介

本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以进述社会发展常识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一、关于教材框架结构的说明

教材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用线穿珠,以点辐射”。即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贯穿内容相对独立的课题;根据各课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教育点,选择和运用具体材料。考虑到过去通常按社会形态设置大课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不便于采用明确观点的课题;二是不利于反映社会变革时期的长期性、复杂性,致使课程的教育性和时代感受到一定制约。所以,本教材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逻辑顺序为主导,历史顺序服从逻辑顺序,史料的运用服从观点的阐述。

在遵循逻辑顺序、兼顾课时均衡的前提下,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是:强化重点,淡化难点,突出主干,简化枝节。无疑,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降低难度,减轻分量。但我们认为,所谓偏深、偏难,不仅仅是数量概念,还包括行文方式的通俗性,版式设计的可视性,材料选择的生动性,以及逻辑顺序的合理性,都是应考虑的因素。

据此,就上册而言,包括“三次社会大分工”、“平民”、“自然经济”、“萌芽状态的劳动”、“正在形成中的人”等被删减的同时,有些内容又有所充实,如阐述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介绍交换的发展与作用,分析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说明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原因,等等。我们以为,对这些有助于展示主线、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多费些笔墨,讲得细一些,并不意味着增加分量。此外,另有一些内容,作了次序上的调整,如“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移至“私有制的产生”框题之中;“封建行会的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集中于“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课;有关西藏农奴制度的介绍,则综合起来,作为必读的“阅读与讨论”。显然,对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这只是教材逻辑结构的调整,从整体上看,并未伤筋动骨;从局部上看,更趋于合理。

同理,就下册而言,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在逻辑的主导,即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特有的目标设置与实施。例如,在讲述“资产阶级政权的诞生”之后,又设置了一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而把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这样处理的根据是:其一,突出了新旧社会制度交替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其二,立足于新政权的巩固和新社会制度的确立,为再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条主线,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合乎历史事实,体现了历史过程与逻辑过程相一致的原则,更富于教育性和时代感。又如,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集中在一起,作为资本主义的最后一课来讲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其一,从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分析入手,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二,在综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之后,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剖析,有助于展示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固有性”;其三,集中讲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可以避免阶段性重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四,作为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使教学转入下一单元的过渡更为自然,逻辑线条更为清晰。此外,关于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不言而喻,我们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当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着眼于中国的实践;二是讲中国,不仅要考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而且要考虑与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配合,不能过于具体。因此,我们的构思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讲起;随后介绍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继而概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前进的过程;最后阐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与运用

规范与量化教学内容,大体是通过字体、字号的变化,以及框题的设置来体现的。为此,我们充分考虑了教与学双方的需要,在增强教材可读性、并为教师发挥创造力留有余地的同时,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按课时计划,设置了50个框题;以“阅读与讨论”为界,划分5个单元,各附一套能覆盖教学基本要求的综合练习。这样,就为把握教学进度,检测教学效果,提供了规范。又如,按字体和格式把课文分为4个部分;加网的黑体字是表明知识点和教育点的小标题,共有126条,平均每课时2.5条;正文中黑体字所表述的是基本概念、观点和结论,这是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行文力求准确、精练;宋体字,即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教学和考核的主体,表达也力求规范,同时注意通俗性和条理性,其字数不超过全文的1/3;2/3以上的文字是楷体,可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来要求。总之,每个课时,即框题,大体3000字左右,这就限定了教材的总量。

根据我们的设想,楷体字的主要功用:一是在限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文,增强教材可读性。二是考虑到师资和生源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可以有选择、有取舍地加以运用,这又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在选材方面还充分考虑到处于现代社会的学生心理环境、信息环境的时代特点,不仅注重其新颖性、典型性、知识性、情节性,而且力求有可发掘的寓意、可咀嚼的余味,情景富于变化,行文比较活泼,风格也不尽一致。

随文设置的“想一想”等设问小栏目,每框题近3个。我们知道,相对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课更具思辨的特点,驾驭和引导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想一想”、“忆一忆”、“说一说”、“查一查”等等,不仅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而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所以,设问小栏目的运用,作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手段,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唯其如此,我们的设问,并不具有规范教学内容的意义,课上课下、课前课后,用与不用均无不可,全在教师应情势而定。根据教师在实验当中的概括,它至少有这样一些具体功能: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强化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联系实际,等等。

同理,设置“阅读与讨论”,既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更不是对教学重点的指示,而是注重培养能力的一种尝试。当然,推动学生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材料,重温、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也是其应有之义。

单元练习,是应广大教师的要求设置的。既要体现教学重点,又要大体覆盖学习的基本内容。此外,作为贯彻以逻辑顺序为主导的重要举措,各课都设置了导言。导言,既是该课内容的梗概,又是从整体上展示教材逻辑顺序的环节。假如我们把各课的导言串联起来,则不难清晰地看到整个教材的基本脉络。

三、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我们认为,能否突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条主线,不仅是能否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继承传统教材内容和形式的精华所在,而且是能否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在教材的整体布局上作了精心设计,结合有关背景知识的讲授,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一再展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有计划地把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鉴于学生业已学过中国古代史,正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尚未学习世界史,为了避免同历史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关史料的引用,我们逐一对照了历史教材(人教版),或采用新的事例(如“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的几度尝试”),或变换新的角度(如“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而对于那些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有关中国历史的材料,则尽量通过设问小栏目直接借用,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兼顾了认知水平(设问小栏目,也是建立相关学科互补关系的桥梁)。但有关世界史的叙述,因为学生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能不相对具体一些了。对此,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相对于中国历史知识,这决不表明教学内容的权重;另一方面,所谓“具体”,不仅限于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注重情节的生动、个性的展示,而有意淡化过程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来龙去脉的交代。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全套教材一以贯之的。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们特别注意了使学生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大背景当中,深切地关注中国的命运,时时感受到祖国的荣辱与兴衰。为此,不仅在内容的配置方面有所倾斜,而且在小标题设计上,行文力求醒目、鲜明,在小栏目的使用上,更予以较多的安排和提示。

(四)根据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理解,所谓“思想”,无疑要告诉学生“思想”什么,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思想”。特别是本年级的教学,要实现从“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向以“理性教育”为主的过渡,相对于单纯强调材料的收集和类比、观点的表述和灌输,更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运用。本教材力图体现这一特点,十分注意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表达和描述社会发展的低级与高级、进步与落后、一般与特殊、前进与曲折,促使学生对社会进步的理解,对历史趋势的把握,立足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向青年学生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完成这些任务,本教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讲社会主义,以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为起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结合并依托唯物史观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理性化。因为,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从抽象的正义和平等的原则出发、从愿望和道德理想出发,而是从考察物质生产活动规律出发的道理,对于当前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也是最“管用”的学习内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只有初步树立唯物史观,进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才能正确地面对今天中国的现实。具体讲,就是既要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合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又要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既要明确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断言中国不可能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也为三年级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起点。

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本简介

本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以讲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贡献青春。

一、关于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出发点,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主线,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最后以青年要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据此,在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在逻辑顺序上对教材作了适当调整。

本教材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主线,用三课分别讲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用三课分别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框架结构和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我们认为既可以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特点,又可以全面地概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可以使全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比较清晰、合理,重点比较突出,便于教学。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把握和使用

本教材为全一册,共设九课,每课设框题3-5个,全书共34个框题,每框题控制在3000字左右,一般作为一堂课的内容。

为了便于教与学,每课框题内有黑体字作标题,作为本框题的重要观点和结论,一般有2-3个(全书共有101个)。每课的框题之内,还分正文和小字(宋体和楷体字)正文是对基本观点、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表述,这部分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表达上力求规范、明确、简练,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这部分是教学和考核的主体。小字主要以比较典型事实、事例、资料、必要的知识为内容,这部分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和考核。小字的主要功能是:1.说明正文,通过所举的事例等具体感性材料增加对正文的理解;2.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一些学生需要了解但又不作为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以小字方式处理,如关于“阶级斗争为纲”、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等问题。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既可使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一些知识,又不作为必须记忆和掌握的内容,不会增加分量。

为了引导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与学的双向交流,在每课里还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全书共61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际材料,则安排在“读一读”栏目(全书共22处)。采用这种方式,有的是为了体现教学重点,有的是为了引导和活跃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起到联系实际和自我检验、强化记忆、承上启下等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但并无硬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此外,教材还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语录以及名人名言(全书共22处),言简意赅,有利于加深理解观点,起到点“睛”作用。

在每课后面设计了“思考与练习”,从不同题型的设计和活动建议上体现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既注意了覆盖每课的基本内容,又注意了突出重点,以体现对学生复习和考核的要求。

每课还设置了导言,导言部分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本课的基本要求。

三、几个问题的处理说明

(一)初三教材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和高一、高三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的有关内容重合,我们注意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1.必要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避免简单重复。如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等是大纲规定的、属于阶段性循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部分在繁减取舍注意了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要求,显示出梯度上的区分。

2.讲经济建设,必须讲到三大产业的建设,为了避免和高一经济常识简单重复,教材不是比较完整地论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三大国民经济部门的各自特点、内部结构、作用、相互关系等经济理论观点,而是侧重于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和方针的讲述。从框题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三个框题分别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观点则简要地集中在一段说明,没有展开。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中则侧重于改革的实质和成就,主要是使学生明确农村和城市改革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及目标。因此,关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不是从经济理论体系角度提出的,而是从改革方向和成果角度立论的。对外开放一课是基本路线基本点的展开,侧重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意义、作用,简化了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格局等问题。上面所举,都体现出和高一经济常识在理论和知识量的要求上明显梯度区别。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部分,由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讲民主建设,不能不涉及这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教材注意侧重于概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及其基本理论观点,而简略了关于国家理论、民主理论、政党理论等的一般论述。同时,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又侧重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的领导等的论述,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则只提出方向,不作具体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侧重于说明适合我国国情。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和高三政治常识简单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做到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呼应,符合教材的整体设计。

(二)注意了多、难、深问题的解决。

对于教材中必须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注意了知与懂的不同要求。这部分内容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必须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材尽量用通俗、简明、确切语言加以表述。如,党的基本路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理想,等等。

二是对于比较难懂的概念、观点,配以小字,采用比较生动、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是属于必须知道,又不要求全部理解的部分。如,“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股份制”,等等。

三是只需作一般了解,不要求懂和记忆的一些概念、知识。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市场”、“实行市场经济的依据”、“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等等。

此外,从教材整体结构来说,由于有不同字体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难深的问题。

(三)全书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功能,所以,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是本教材的主要任务。教材要让学生明确,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更要明确,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坚持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反映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得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结论。

教材还注意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贯彻了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如,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又要看到落后的一面和存在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既要看到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又要看到在某些方面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使学生既有紧迫感,又有自信心。

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各位学科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下,通过所有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实验,这套教材基本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考虑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困难局面,我们的确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鼓舞。唯其如此,我们又自认为学习不够、研究不足、时间仓促,致使这套教材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缺憾,我们将继续投入全力,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新路。

标签:;  ;  ;  ;  ;  ;  

探索构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新途径--浅谈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人民教育版)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