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文化孕育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仁”文化班本德育提升学生品格论文_刘天程

“仁”文化孕育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仁”文化班本德育提升学生品格论文_刘天程

摘要: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以德服人,只靠依法治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班级管理也是如此,班规再严,最多控制了行为,控制不了想法。班级在“仁”文化的熏陶下孕育出来的班级管理更能互相补充,德育和管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班级管理 仁 班级文化 德育 学生 品格

班级文化建设是中学德育管理的主要特色之一,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实现育人目标,更与班级管理相得益彰。特别是寄宿制高中,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还在校内生活,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一个容纳近几千人的大家庭,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家有家的文化,校也应该有校的文化,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参与者、设计者、开发者。以班级“仁”文化为切入口,从高一到高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适应性展开各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独立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促进班级管理。

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导的班级“仁”文化的发现过程,便是育人的过程,从开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后来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蜕变,从考虑问题单一、自私到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从大局出发,实现从“小我”到“大我”发展。仁德是做人的灵魂,拼搏是力量的源泉,在这样的文化成长下,学生提升品格,学会人与人交往的底线,学业上能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摒弃杂念相互竞争、拼搏向上。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仁”文化提出的背景

1.我国历史传统的道德要求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仁”也是对道家文化的“中”“无为”的最好诠释并付诸行动。“仁”在我国发展了几千年,上到治国平天下,下到交友修身齐家,形成了中华几千年富含家国情怀的传统美德。

2.当今世界的格局需要

随着世界格局的基本稳定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更需要协作、共赢的理念。例如“一带一路”上六十几个国家、多个政府、多个地方武装等,美国人的枪炮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中国人解决了。正如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储殷说的因为中国人称世界是什么,是天下,天下指的是,你只要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念,只要接受仁义,我们就可以有共同的爱,可以天下大同,互帮互助,实现共赢。这也是我们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3.学习“十九大”精神高中生核心素养及学校育人目标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内化,我党迎来了十九大的召开,又进一步提出坚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扎根,不仅对党也对人民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其中包含了仁义,包含了公民的道德要求。而学校的育人目标更是强调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性。实事求是的为他人着想,有颗仁爱之心,从思想和行为上这样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4.当代中学生发展现状的要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贫瘠的人也不断增多,当代中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娇生惯养、自私、自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面,缺乏换位思考、互助友爱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对待父母颐指气使,孝悌乃仁之本也,现代中学生更需要传统“仁”文化的熏陶。

(二). “仁”文化的内涵

1.集体意识(有序、守时、团结协作)

“仁”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二,表示代表数目,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两人即多人,多人即集体,个体与集体实现共赢,则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人际关系(真诚、宽容、友善、诚实、热情、守信、尊重)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对待每一个人。

3.孝悌爱国意识(爱国、责任、感恩)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子:“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提到了儒家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即:孝悌乃仁之本。而孝悌者不犯上,不作乱。孝,指的是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悌,指的是顺从兄长。孝的对象是父母,先延之长辈,再延之尊长,直至国君,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

4.奉献与利害的辩证关系(节俭、怜悯、勤劳)

春秋·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告诉我们,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主动付出,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其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奉献必然有所得。

5.拼搏意识(坚持、主动、勤奋、创意、专注、勇敢、明辨、谨慎、智慧)

“仁”,意味着多人,不仅需要团结还需要竞争,争当优秀就必须拼搏。

(三).仁”文化的实践意义

1.班级仁文化的实施有利于学校立德树人的落实;

2.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养成;

4.有利于班级常规管理及班级制度的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问题的展现与分析

(1)教育心理学(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环境,经历过中考的新的学生来说都有个永恒不变的心理:每个学生都是抱着对高中、大学、未来的憧憬来到这里,开始时都带着一腔热血,理想和抱负来到高中,他们想做老师喜爱的学生,特别是每当他们遇到一个新老师时,无论这些学生以前有多不好,他们开始都会尽力的表现自己,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的一面,而不好的一面会隐藏起来。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心理,控制好这个度,一旦他们不好的一面不断的被暴露出来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甚至不喜欢抵触这个老师,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个新老师。

(2)化熏陶:暑期齐鲁夏令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个星期的齐鲁行,部分学生初步体验集体生活、团队意识,感受儒家文化的真谛,从穿汉服行入学礼,到参拜孔府孔林,再到集体朗诵论语等多种活动,感受翩翩君子的风度,再通过撰写心得感受,征文大赛进一步理解内化儒家“仁”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问题展现:通过照片或视频,个人在公众场合集体活动中的素养问题、集体意识问题、时间观念问题、互助友爱问题、时事政治新闻等跟他们分享、分析、判断、甄别“美”与“丑”。

2.意识的碰撞与共鸣

通过班会讨论、个人发言,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从班级常规、学习、纪律推广到走上社会,待人接物,做人素养。分析到问题的关键便是:知者众,行者难。

(1)有个成语“凿壁偷光”描述西汉匡衡认真读书学习,可后来因贪污而被杀。通过班会、演讲比赛例举了社会上知识分子犯罪的事实,如班会课展示的“学生贷”“裸贷”等大学生扭曲的消费观、金钱观。更说明做人为先,学业次之的道理。

(2)所以大家形成了共识:在学校你就代表一个班集体素养,而不是个人,在校外你就代表你家庭的素养,在社会你代表一个公民素养,在世界你就代表中国人。大家深刻意识到个人素养的重要性不仅为集体学习营造氛围更为个体学习提供内在无形的动力。

(3)通过观看《超级演说家》《辉煌中国》感受“仁”的重要性。

(4)爱国的意义:每当中华民族有难的时候,热血男儿都会挺身而出,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实现本国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奋斗。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产生了很多志气豪迈的热血诗歌。我们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有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毛主席对毛岸英所说的诗句让人潸然泪下。再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描述了古人为国家胜利还自豪的豪迈之情,而西方国家独立的才两百年,他们就没有王师北定北美日。这就是独特的中国人,有生命意义的中国人,这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一生。

3.价值观人生观的共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堪称君子,所以也给予班级的同学,一个老师喜欢的同学的标准,就是要先做君子再谈成绩,君子生活在集体中,集体就会强大,集体强大了更能为个体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形成班级发展目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人人是多人的意思包括班级、家庭、学校、社会,诠释了个体与集体唇寒齿亡、相互依存的关系。遇到问题和事情多从他人角度分析、理解,避免片面的自我观念善待他人也等于善待自己。如:一个人很饿,自己拿出钱买一个面包,解决了生理的饥饿,而如果是另一个人给了面包,那不仅解决了生理的饥饿还在精神上充满了爱的幸福感。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同学、家人、学校、社会,摒弃自私、自我就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4.班级“仁”文化的确立

经过讨论班级形成这样的发展目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值青春年少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拼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才活得精彩,活得无怨无悔。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做人以德,德高人敬;学习靠勤,勤能取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人只有提高个人素养,不计个人得失,胸怀天下的一生,才是有意义充实的一生,才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为班级“仁”文化的口号。

5.班级“仁”文化的实施与发展

(1)构建强有力的个体内需力

灌输每一个人这样理念:每个进入北郊的学子都曾是原来中学的佼佼者,都是抱着一腔热血、一身理想踏进北郊的校门,都是有个不愿碌碌无为而一身的有志者,特别是东大班的同学,每一个人都是高素质的有志青年,俗话说:上等人自学成才、中等人打骂成才、下等人打骂不成人,力争做到上等人。

(2)组建强有力的班干部

班级管理建制:根据推荐自荐公开选举,设班长、两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各司其职,每个事情具体制定到人。两个副班长一个管卫生纪律、另一个负责学习。另设班级7大常委具有班级最高的决定权如修改班规、推荐人选、考察检举反应班级等负面影响的现象、监督弹劾班管部可有部分班委兼任等,值日班长每人轮流,比固定更认真。形成自主、班干部、班主任三级管理制度。班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任职后经常委考核后颁发聘书,班级个人得分制有额外加分。评优评先优先推荐等。被动和主动各有不同记录。

(3)培养强有力的集体荣誉感

在学校集体活动中挖掘、发现个体发扬精神,时刻记录班集体在面上的形象。通过课程与活动体现出来。

(4)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班级寄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识无先后,达者即为师。考试冲刺、班级布置、数学基础题奖、班级对抗赛(目的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学习氛围。

6.促进班级管理的个人得分制(评价)

。形成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从班委分共到个人职责关于奖惩细节作了详细的制度规定,并形成从常规、学习、贡献三大方面进行个人得分评比。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北郊之星、郑刚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依据。通过“仁”文化的内化,集体荣誉感的养成从班级常规制度的遵守,到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最终以个人积分形式表现出来。定期进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评先的道德标准。

毕业后这样的精神灌输着自己一生,优秀的品德,科学的方法论,优异的专业能力去感受影响着自己家庭、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社会。这样愚公移山的精神将正能量发扬光大。

三.“仁”文化的课程体系及实施建议

作为学生涉及到的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那么恶劣事情,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好人好事小到捡起地上的一片垃圾,坏人坏事小到丢到地上的一片垃圾;这些都是看似小事实则走上社会便放成大事。管理中也需要“勿以善小而不扬,勿以恶小而不惩”。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不是他们人生进步的踏脚石或过客,而是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做人理念“公民素养,精英气质”,也让他们感受到进入班集体不仅得到学识,更要明白做人道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仁”文化素养。进而去影响身边、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班级文化不是上级给的任务,也不是随口说说的新鲜词来哗众取宠,而是等学生毕业后,给他们留下什么?多年后他们也许不记得同学,甚至不记得老师,但是他们身上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的气质、素养便是文化。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班级文化不是通过一次两次班会课或学生谈话就能落实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自己以身作者,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胸襟,教师的示范性对学生影响深远。

地址:江苏省省常州市市新北区区辽河路路+北郊高级中学 收件人刘天程 邮政编码: 213000 手机: 13776875163

论文作者:刘天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仁”文化孕育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仁”文化班本德育提升学生品格论文_刘天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