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性与标准化:小学生言语表达的首要原则_语言表达论文

准确性与标准化:小学生言语表达的首要原则_语言表达论文

准确与规范:小学生言语表达的第一要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旨论文,小学生论文,言语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对语词、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有过相关论述:“……即使这个词的视觉词源湮灭以后,这个词至少还会保留着一个特定的概念和一个特定的符号之间的那种对应。”鲁·阿恩海姆认为,语词所表达的特定概念与特定符号间形成的“对应”关系是固定的,同时也是准确的。

      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不管是开口说话——恰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想,还是动笔书写——用合适的文字符号呈现自己的观点,都要力求准确地输出,让接受对象能正确地接受、理解和认同。

      然而,聚焦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发展的现状,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词与符号对应不上甚至有所悖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原因在哪里?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努力?笔者试图从教学中学生的“言语原貌”入手,对学生言语表达中指向性不明、混用性过多、事理性不强、精确度不高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学生规范、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逐步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言语的指向性不明

      [现象描述]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3》(苏教版教材),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认读了“公园、绿树、红花”这几个词语后,为了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深入理解这三个生字新词,在对词语的表达运用中感受公园的美景,老师让学生用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老师话音刚落,一个小朋友就急忙举手,老师示意他回答,孩子回答:“早晨,我看见爷爷在练太极拳。”所学的三个新词,一个都没用上。老师将说话的要求重新提了一下,让孩子坐下来继续思考。

      [思考与对策]上述情景描述中,学生的回答完全撇开了老师的说话要求,他看到公园早晨的情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起什么了,至于有怎样的说话要求,他倒没在意。等老师提醒后,学生才恍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按要求去做,这是典型的“抢说”的表现。

      不听清要求就赶着说抢着说,这样的现象在一些低年级的课堂上并不少见。究其原因,还是在学生听话的注意力上。很多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听“头”不听“尾”,听一半省一半,还没有养成把别人说的话听完整和听清楚的习惯。鲁·阿恩海姆说:“言语就是为了交流的目的而分解一个一个的形象,好像人们为装运把机器拆开一样;而理解讲话就是从拆开的零件中把形象重新组织起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听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但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情绪不稳定,听的好习惯没有养成,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话音刚落甚至没说完,他们就不假思索地举手;或是别人回答问题,刚说一半,他就插进来,别人的发言他不听,一门心思争发言;甚至有时候站起来说了一通,自己也不清楚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此,听得不准确,进行言语表达自然会游离有关要求了。

      诚然,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与自身的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老师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的回答发生游离时,老师及时地拉一拉、引一引,或是在学生急于回答之时适当地“冷一冷”,将相关要求再点一点,明确一下,比如“小朋友,要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再回答哟”“小朋友,认真听别人的回答,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尊重哦”等等。这样,反复强调和提醒相结合,不仅是培养低年级学生会听习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思维表达上的混沌与模糊。

      二、言语的混用性过多

      [现象描述]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加,低年级的学生已能从写好一句话过渡到写上两三句话甚至是一段话了。翻开孩子们的写话本,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奇葩”句子——

      “……偶只稀饭睡觉、吃饭,……”

      “I服了you。”

      “偶”是指“我”,“稀饭”是“喜欢”;后一句表达的是“我佩服你”。

      [思考与对策]这样的“奇葩”句子其实就是语言的混用。学生在写话时将网络语言以及英文与传统的书面语言杂糅在一起进行表达,自以为出奇、出新。其实,这样表达的意思,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才懂,是不折不扣的“语言怪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网络语言大量使用,同时电视广告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诸如“默默无蚊”等不规范的用语,再加之影视片中“洋夹本”(中英文混合)台词的出现,融合成杂七杂八的“无厘头”语言:学生浸染其间,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的方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受侵蚀。这样的“无厘头”语言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早已司空见惯,并且成年人因为知识与阅历的关系早已对这样的语言形成了有效的“过滤网”,他们在进行规范表达的时候绝少使用这样的语言。但小孩子不同,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对词汇本身并不具备理性的分辨和筛选能力,他们使用时多是不加选择。如果长期任之延续下去,将给学生对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习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这种“无厘头”语言的泛滥,阻断它们对学生规范言语表达范式的不断侵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面对这种“混用性”言语,待孩子们畅然笑过之后,我们老师可以与他们一同探寻这种表达的源头。让孩子们找出哪些是英文,哪些是聊天或是网络上的用语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把这些英文与网络用语去掉,再换一种规范用语表达。当孩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后,教师适当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浸染在“正统”的语言中,强化并习得规范言语的表达范式。

      三、言语的事理性不强

      [现象描述]看这样的一段学生片段写话:今天,我们在校园里植树老师带领着。老师说:“大家栽树的时候,根要放直,苗要扶正,土要埋好,然后再浇水。”听了老师的话,我们胆战心惊地把每一棵小树苗栽好,又浇上水,小树苗显得格外精神,仿佛在对我们笑。我们看着栽好的树苗,心里特别高兴,虽然脸上的汗水还在滚来滚去。

      [思考与对策]这段写话中三处有错,第一处词序颠倒,主语跟宾语摆错位置了,应该是“老师带领着我们在校园里植树”;第二处属于用词不恰当,“胆战心惊”一般是说在特殊境况之中,心里感到十分害怕,而这儿要表达的意思是“小心”,所以这里用“小心翼翼”才合适;第三处前后搭配不当,“汗水”只能是“往下流”。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学习语言需要一个“见习期”,这样的“见习期”也许很长。索绪尔讲,“个人必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懂得它的运用;儿童只能一点一滴地掌握它。”成年人因为有过若干年的语言交流经验,同时在语言交流的环境中备受熏陶,再加之成年人已经经过种种学习培训,得到一定的语法规范,所以一种意思该怎样明确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在成人的脑中是存在着一套清晰的表达范式。而年幼的孩子则不同,他们没有足够的言语交流体验,没有接受种种规范的语法学习,同时他们也刚刚进入到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成长的“见习期”,他们的表达是没有“模式”与范式的,他们对一些言语要素的使用很多时候存在着“生搬硬套”,丝毫不顾及这些要素所在的语言环境。

      正因为孩子处于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成长的“见习期”,所以在他们的表达中出现“脸上的汗水滚来滚去”这样悖离事理的词语及句子便不足为奇了。面对学生这样的“言语见习”行为,老师要带领他们更多地“贴近”语言,通过多读,借助自己的语感来发现表达上的不妥。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丰富,对语言的感觉也不太敏锐,老师可以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带着学生读,在读中启发、点拨学生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漏洞”或是违背事理的可笑之处。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言语见习”进行了最直接的回应,不经意间也给了学生表达的“模式”与范式,可以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语言文字。

      四、言语的精确度不高

      [现象描述]班里来了一名新同学,孩子长着胖胖的、圆乎乎的脸,塌鼻梁,细长的小眼睛,笑起来都快成一条线了。这些真实的信息,经过一个学生的观察,他的表述就成了:“班上新来了一位胖小子,他大大的脸,高高的鼻梁,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

      [思考与对策]学生对新来同学突出的特征“胖”把握还是挺准确的,他用“大大的”这一词来形容新来同学的脸“胖”,但在描写新同学的“塌鼻梁”时,却没能表达准确,竟然写“高高的鼻梁”,相去甚远,新同学的“细长的小眼睛”很是真实,在他的笔下也成了老套的“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很显然,悖离了事物的本相。

      语言材料的串接是线性的、单向的,必然造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与人内心深处的思想之间的差距。从这一点来看,上例寻因,必归咎于三点:一是学生的观察不细致、不深刻、不系统。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无意注意占优势,加之活动范围又十分有限,因此知觉经验很不够,最多只能关注到事物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别的细枝末节在他眼里只能忽略不计了。二是学生即使观察得还算精细,但可能自身拥有的词汇有限,无法使用更为恰当的词汇来描述,比如“塌鼻梁”,在他的词汇库中可能就搜索不出。三是学生思维发展得不够完善,他不具备准确挑选词的能力,所以描写起来总让人觉得不够真实。

      提升语言使用的精确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培养与不断锤炼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老师要从一定的观察顺序入手,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帮助学生在把握事物整体原貌的基础上更多地去发现细节上的趣与美。对于学生词汇量欠缺这一表达上的“硬伤”,完全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边使用边完善”,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反复的语用体验中熏陶和积淀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让言语与表达的对应物趋向同一。当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的思维在思考中变得缜密与细致起来。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在指导学生使用语言时,老师要始终以准确和规范为第一要旨,注重“语词与符号对应”,及时纠正,巧妙诱导,帮助学生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培养、锤炼、丰富、积淀言语经验,从而逐步走上言语发展的坦途。

标签:;  

准确性与标准化:小学生言语表达的首要原则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