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报纸标题中的常见问题_新闻标题论文

论香港报纸标题中的常见问题_新闻标题论文

香港报纸新闻标题常见问题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香港论文,常见问题论文,新闻标题论文,报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世纪以前,香港还是个不太闻名的小港口城镇。经过港人长期的辛勤劳动,今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贸易、商业、旅游中心之一,在世人面前创造了奇迹。新闻出版事业方面,弹丸之地的香港也有了长足发展。从1987年到1996年,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只有六百多万人口的香港持续出版10多种综合性日报和600多家杂志。 香港报纸的日发行量高达160—170万份,平均每三个半香港人就拥有一份。这个数字和日本不相上下,是世界人均拥报量的两倍多,香港报业的兴旺和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香港综合性中文日报现有十三家,它们可大致分为三大类:

财经类:《信报》、《经济日报》、《商报》;严肃类(又称质报):《明报》、《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快报》;大众类(又称量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成报》、《天天日报》、《新报》。

和中国其他地方相比较,香港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粤方言不但是广大居民口头上使用的交际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面语的应用习惯。香港中文报纸上的文章,主要是用现代汉语撰写的,但有些版面则是粤语的天地。也有一些文章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夹杂著粤方言词语,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合语。又由于粤语是带有古意的方言,比如“喝茶”说“饮茶”,“鸡脚”叫“凤爪”,因此在写作时也不免运用一些“若果”、“今次”等文言词。而报章中运用土语如“老千”(骗子)“扮蟹”(装傻)、“得米”(得到好处)、“睇晤开”(看不开)等,不胜枚举。这种现象在全中国各地出版的报纸中是很少见的。

本文打算就香港报章中新闻标题存在的常见问题,加以系统整理,分门别类,进行实例评析。

一、用词不当

报纸的标题,好比酒楼的招牌和菜单,应当成为读者的向导。一份报纸每天有许多版,读者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看,只有通过标题来选择要读的内容。因此,标题确切,简洁凝练,形象新颖,生动活泼,一目了然,就会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反之,标题词不达意,拖泥带水,枯燥乏味,题不对文,就必然缺乏吸引力,读者也就不想看了。

以下几篇报道的标题颇值得商榷:

《成报》1996年9月25日港闻版一篇特讯, 报道“布政司陈方安生,今年56岁,昨在澳洲雪梨举行记者会上再次表明,她十分愿意为港人服务,跨越97年,如果情况许可,她希望能够留任,直至2000年需要退休为止。但她承认,目前自己仍未清楚1997年后在港府担什么角色。”这条新闻的标题是:行年五十六干至世纪末(引题)陈太自称97妾身未明(主题)。“妾”是旧时小妾、偏房的意思。古代女子也谦称自己。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陈方安生恐不会对人自称“妾身”,想是编者在撰写标题时越俎代庖,AI写作的“谦词”。香港有新闻自由,编辑如何编写,不受限制,但人际彼此尊重还是需要的。

《明报》1997年1月13日有篇专讯, 报道“东港城售楼‘市道’不佳,楼筹被压价出售。”这篇专讯的标题是:东港城筹价凋零。“凋零”原指草木凋谢零落,可引申为人的死亡。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中就有“同辈凋零太半无”。楼市价格低软,不能用“凋零”来形容。这一标题用词虽然简洁,却违反了通俗、准确的原则。

《新报》1996年9月25日突发新闻版有一篇新闻, 引题是货柜车爆胎收慢引起连锁反应,主题是:屯门公路三线八车串烧。新闻内容是报道屯门公路一辆长货柜车前车轮胎爆裂而减速行驶,跟随后面一辆高速行驶的货柜车闪避不及,转到另一车道,撞上一辆客货车,横在三条行车道上,引起尾随共八辆车互撞。标题用“爆胎收慢”、“连锁反应”和“八车串烧”等词语,从“信、达、雅”的标准来看,似有不足。报道中并未提到八车起火燃烧, “串烧”不知从何而来。 《东方日报》1996年7月17日法庭新闻版, 有一篇题为女事主坦认绿阳移作两家春”的报道。内容是审讯一女子与一刘姓及陈姓工人同时有往来,并曾分别在两家中过夜发生纠纷的案件。标题的制作颇有几分“诗意”,但从字面上看,无论如何也推测不出案件的内情。看了报道内容,才体会“绿阳”比喻女事主,“两家春”代表“春情”,如此比喻,虽花了不少心思,但有些不伦不类。

二、含义不明

含义不明,是香港报纸上新闻标题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明报》1997年3月2日A4版有一篇特稿,标题是:伊院“鸡尾酒”治爱滋见成效。“鸡尾酒”是一种饮用时临时加果汁、香料等调制的混合酒,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它不可能治病,更不可能治爱滋病。报道中说是“伊利沙伯医院爱滋病专家,试用鸡尾酒混合疗法,积极为二十位病情严重的爱滋病人进行治疗,使七至八成病人服药后,病情稳定下来,免疫能力显著提高。”标题如将“鸡尾酒混合疗法”简称为“鸡尾酒疗法”或者还可能让读者明白其意,但简化为“鸡尾酒”,就使人误解“鸡尾酒成了治疗爱滋病的特效药”,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又如,《成报》1997年1月21日A11版有一篇报道标题是:四报馆招聘涉性别歧视。读者看了标题,一定会认为有四家报馆在招聘职工时带有性别歧视。细看报道内容,才知是四家报馆刊登的招聘广告带有性别歧视。“招聘广告”与“招聘”显然是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会引起误解。

再如《新报》1997年1月28日A2 版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文康科暂不考虑修例 报界设法方便家长抽起乍看标题,既不知文康科暂不“修”什么“例”,也不知报界设法方便家长“抽”什么“起”。看了报章内容才知:“有团体关注报章色情副刊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要求港府加强执法巡查,并希望传媒自律。文康科表示前年当局修订《淫亵及不雅物品条例》后,情况已大为改善,暂不考虑修改条例。报界则认为综合性报章不可能完全‘不要’这些内容,但副刊可改为半页,方便家长抽出。”由于标题中只画龙而未点睛,读者就不知所云了。

三、题文不符

著名报人邓拓在《燕山夜话》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位考生在临考前将一些祭文背得滚瓜烂熟,不料到考试的时候出的题目却是祝寿。这位老兄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考官阅后啼笑皆非,直呼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嘴”出自《警世通言》,形容互不吻合,或答非所问。香港报章中的新闻标题亦有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即报道讲的是一回事,而标题揭示的却是另一回事,彼此不吻合。

1996年2月9日的《星岛日报》本地要闻版上有篇报道的标题是:中学生剩巨额零用钱(主题),精打细算的乖孩子(引题)。但细读内文,发现报道的内容涉及的是香港中学生慷慨解囊,购买精品赠送朋友作生日礼物等。文中既未提及中学生如何将零用钱积存起来,更没有讲到乖孩子精打细算的情形。如此空穴来风的标题,违背了标题要忠实于新闻内容的原则。

再援一例:1996年3月23 日的《明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深圳学校和地方官员涉嫌利用贫困户敛财的报道,导语是这样的:“深圳蛇口一特别贫困户昨日向本报投诉,他儿子的学校及当地的区委办人员去年底涉嫌利用他家的困境,通过内地的传媒,向社会大众筹款,共得约十万元人民币,但至今分文未收到手,他怀疑有关方面只是利用他‘过桥’,达到敛财目的。他表示,目前只希望当局尽快为他找一份工,每月给他发放援助金,以解决生活问题。”我们知道,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如“何事”、“何人”、“何时”、“何地”、“如何”或“为何”,置于导语中,而标题往往在导语的基础上,对新闻内容作言简言赅的概括。上述《明报》报道的标题是:深圳无业汉妻离子病艰难度日。若将此标题与导语及内文作一对照,便不难发现两者所取的角度和侧重点迥异。读者如果光看标题不读内文,根本无从得知深圳地方官员涉嫌发穷人财这一新闻重点。

新闻标题是新闻事实的衍生物,题文相符是标题制作的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报道是“马嘴”,而标题却是“牛头”,结果只会误导读者。

四、标题文字过长

标题文字冗长,西瓜芝麻一起抓,黑压压一片,令读者望而却步。以下的例子颇为典型。

香港《文汇报》1997年3月11 日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引题)刺腹饮消毒水复跳楼 压伤推木头车老翁

(主题)曾拥有数部的士男子跳楼亡

(副题)卖的士做生意亏损殆尽 不堪近期的士牌价急升刺激

以上三题搭配,共用了52个字,是罕见的长标题。据专家研究,人在阅读书报时,视野只能看6—7个字,阅读超过20个字时,眼睛就要移动好几次。为了看懂长标题的含意,眼睛要反复移动,才能把视觉映象传给大脑,获得比较明确的信息,所以标题制作愈简明愈好。标题过长,文字过多,收效并不一定好,反使读者往返扫视,产生疲劳。这篇报道内容并不复杂,有些也不是涉及本案关键,比如“曾拥有数部的士”就没有作为标题一部分的必要。

五、生造简称或缩略语

港报的标题使用大量简称,有时各自“创造”,随心所欲,如将“黑帮男子”简称为“黑汉”,“世界纪录”简称为“世勣”,“社会福利”简称为“社福”,乍看之下,令人有点不知何所云。

以下几例颇能说明问题。

香港《大公报》1996年9月18日A2版有一篇报道,标题是港70 万人签名保钓 联委会今交日领馆。如不看报道内容,不知“联委会”是什么会,看后才知是香港62个团体组成的“香港保钓联合委员会。”对一个组织的简称,要点出其特性,不能简化为一般名词,如称“保钓联”似较“联委会”明确多了。《新报》1996年3月9日有一篇报道标题是“美空母琉球近海演习”,将“航空母舰”简称为“空母”恐怕也得让读者煞费猜度。

《明报》1996年1月17日A2版有一篇专讯, 标题是足坛革命九会计划搞联赛。读者对“足坛革命”和“九会计划”可能较难理解。原来香港有十支甲组足球队组成“香港职业足球会联会”。其中九支足球队对足球总会管理不满,决定不派球员参加一年一度的贺岁杯赛而计划自行举办独立职业联赛。这就是“足坛革命”和“九会计划”的由来,恐怕读者一时未必弄得清楚。

《东方日报》1996年1月22日A3版有一篇短讯, 标题是车游将尽释人质 五一村居民家园尽毁。“车游”是“车臣游击队”的简称,有些读者可能对某些国家或地名不太熟悉,而生造简称将会使理解更困难。

以上所举生造简称全部出现在新闻标题之中,这固然是因为标题要求词语简洁,迫使记者、编辑制作简称力求词语简化。但新闻标题的简称,也有一定条件:首先,要符合汉语构词规律,不能胡拼乱凑。如有的报道将《文汇报》和《大公报》合并简称“文大”,就让人看不懂了。其次,要保留原词的关键语素,传递原词的全部信息,如“外交部长”可以简称为“外长”,“外交次长”简称为“外次”就不太妥当。第三,具有独特的辨识标志,不致与其他词语混淆,产生歧义,如“临时立法会”可简称为“临立会”,有人再简称为“临会”就易混淆而不恰当了。最后,简称还要约定俗成,为公众所接受。

六、标题“缺胳膊少腿”

港报标题另一个较常见的错误是为了求简而任意“掐头去尾”或“挥刀腰斩”,把句子搞得支离破碎,“缺胳膊少腿”。将不该省的词语或成份省略了,结果词句不完整,文理不通,意思更费人猜测。

1996年1月18日《成报》中国新闻版上有一篇综合报道, 标题是:(引题)书面承认错误答应今后不再犯(主题)违反维也纳外交公约召见美日官员提抗议

“谁”(Who)是新闻的要素之一,而这条标题却“没头没脑”, 全无主语,读者如不看原文,就不明白谁承认错误,谁违反外交公约和谁提抗议。首先,引题原意是叙述新闻背景,但读者看后,并不能从中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件。其次,主题更有问题。“维也纳外交公约”的内容,对大部份读者来说未必知道,标题既未指出谁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公约,也未说明谁召见美日官员提抗议。读者光看标题,根本无法概括了解这篇新闻报道所叙述的事实真相。

1996年1月17 日《东方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有关爱滋病患者马先生的报道,内容涉及爱滋病与肺囊虫肺炎的关系,标题为双行主题:爱家庭生活正常 发病后失磅四成

光看标题,读者很难想象自己在读新闻。这条标题之所以拗口费解,苍白乏力,一是因为它未能将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概括出来,缺乏新闻性,二是因为它把起关键作用的主语(爱滋病患者)省掉了,结果读者无法知道谁爱正常家庭生活、谁发病、谁失磅,整个标题的人情味被冲淡,吸引力大减。

标题是报纸版面的一大要素,如果把版面比作报纸的脸,那么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双目无神,再好的新闻也会黯然失色。标题要鲜明夺目,就必须力求准确、生动,既要忠实和概括新闻内容,又要用词精当,简明易懂,合乎逻辑,没有语病。制作标题,要力戒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失真夸大,或故作惊人之笔。报纸天天出版,新闻天天变化。标题亦要天天翻新,如何使标题标出新闻的神髓,标出意境,标出个性,其中大有学问,是需要不断努力去求索的。

标签:;  ;  ;  

论香港报纸标题中的常见问题_新闻标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