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_创业论文

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_创业论文

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现实论文,青年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青年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党政关注、社会关心、青年关切。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又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格局中,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准确定位,通过不同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有效地促进了青年的就业创业,服务职能不断凸显。

一、历史回顾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共青团对于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介入到全面铺开的过程。以服务对象为观察变量,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服务待业青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1979年1500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再加上城市中新增劳动力未能及时就业,城镇失业率高达5.4%①。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要解放思想,广开门路,统筹安排,多种形式相结合解决就业问题。当时,团中央刚刚恢复,各项工作正在逐渐转向正轨。各地团组织也正在消除“文革”影响,边整顿边建设。团天津市委敏锐地抓住待业青年就业这一问题,率先进行了大胆尝试。

1981年天津市除计划内招工以外,还有16万青年有待安置。团市委决定创办集体企业把安置青年同教育青年结合起来。但有的团干部认为,办企业会削弱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共青团搞经济是不务正业。团市委经过充分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在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1年4月,市青联、妇联、知青办合办的“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正式开业。团市委确定一名书记兼任公司董事长。到1982年5月,公司兴办企业26个,安置待业青年近2000名,赢利近百万元②。团中央对团天津市委这一做法充分认可,并于1982年5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学习天津团市委的经验,为安置待业青年闯出新路。各地团组织陆续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对返城知青的就业安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处于尝试阶段。因为统一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指导思想转型需要时间。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团中央也提出团的工作要从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到以参加生产建设为主;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离开生产、工作、学习单搞一套转到生产、工作、学习过程中来;团的思想工作要为“四化”、为生产服务。但是,像团天津市委在创办企业时遇到的各种异议,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尽管1982年12月团的十一大明确提出,要“积极为青年服务”,“关心青年就业”,对于每年数百万进入就业期的城镇青年,“团的组织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安置工作”。但由于当时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城镇青年的就业安置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负责。加之这一时期大学刚刚恢复招生,大中专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出务工青年数量较少,国家政策又不允许。因此,共青团的服务空间并不太大,方法手段并不太多。

(二)1992-2002年:服务下岗青工和进城务工青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逐渐增加。到1997年登记失业人数上升为576.8万人,比1993年增长了156.7万人,增长率为37.3%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35岁以下青年。1998年尽管GDP增长率达到7.8%,但是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357万人,是改革以来最低的新增就业规模人数,全国就业增长率仅为0.5%,是建国50年来最低的就业增长率。同时,由于国家逐渐取消农民工进城的限制,流动农民工人数大幅增加,1993年为6200万人,2000年为7849万人④,其中35岁以下青年农民工占大多数。因此,全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下岗工人再就业安置和农民工引导管理上来。这一阶段,共青团围绕全国大局,以下岗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为主要对象,开展诸多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及活动。

1.分层指导。分群体来看:一是针对下岗青年工人的项目。1998年3月团中央与劳动部联合启动“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主要包括引导、扶持和培养一大批青年兴业领头人;开展下岗青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中介服务;引导下岗青工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结合团的其他工作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项目。如全国社区“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该计划1997年6月由团中央与公安部、司法部、劳动部等8部委联合启动,培训对象为35周岁以下、已经取得城市暂住证和流动就业证、正在城市从事各种合法生产经营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内容为邓小平理论、法律法规知识、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必备的安全生产、文明服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城市生活常识。再如“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该计划于2001年7月由团中央启动,其中包括“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开展“把文明带回家”活动等,将进城务工青年教育、培训、维权等服务项目整合为一体。三是针对大学生的项目。2002年3月团中央启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中包括传统工作项目“挑战杯”、“三下乡”等,通过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四是针对海外学人的项目。2001年12月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联合启动“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此后一年一度创业周活动。

2.综合性项目的实施。一是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1999年4月由团中央启动,包括继续实施“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深入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实施“千名青年企业家扶持千名青年兴业领头人行动”、深入开展“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等。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前期各项举措的一次有效整合。二是实施“工岗快递”行动:2002年10月由团中央启动,以定向结对、签订协议、发布信息、提供岗位为主要手段,包括省际工岗快递、省内工岗快递和网上工岗快递三个方面。2003年1月团中央开通“中国青年创业网”,实现了网上工岗快递。

3.创建服务阵地。创建于1999年5月的太原市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比较活跃,各项工作多由团中央牵头,同时注重整合体制内资源。其明显趋势是整体化推进,由企业到市场,逐渐摸索规律,项目不断完善。

(三)2003-2007年: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青年成为服务主体

2003年是中国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⑤。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加上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2003年又成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关键之年。

1.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在深化以往做法的基础上,共青团集中推出一批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项目。一是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6月由团中央与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启动,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二是举办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2004年4月由团中央、全国学联启动,主要包括职业生涯测评,就业创业辅导,见习岗位推荐,完善配套服务。其中推荐见习岗位是创新之举,主要做法是通过向全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全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会员发公开信,呼吁他们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和就业岗位。2004年11月,大学生就业见习网正式开通,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实现异地对接提供了便捷通道。三是开展“百城万企进校园”活动。2007年12月由团中央发起,主要包括:岗位招聘进校园,创业扶持进校园,见习服务进校园,政策宣传进校园。

2.制定并实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一是继续深化中国青年创业活动:2003年6月由团中央提出,目标是坚持以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用3年时间培养20万名青年创业者,为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提供创业和就业服务1000万人次,力争使服务对象的就业率达到60%。在深化创业活动中,共青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明确提出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二是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2003年11月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启动,通过与工商界开展合作,为具有创业精神潜力的无业、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一对一”的创业导师以及工商支持网络,从而帮助青年成功创业。同时,继续注重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帮扶。首先实施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2004年5月由团中央启动,具体目标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广大农村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素质和就业技能;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一批以农村青年科技兴农带头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工商创业带头人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创建一批深受广大农村青年欢迎的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和诚信规范的农村青年劳务中介机构等。其次深入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2006年9月由团中央与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2部委联合发起。除了各项计划和活动之外,帮扶青年创业的小额贷款项目也取得新突破。2006年4月,团中央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该项目资金支持对象主要是全国40岁以下青年初次创业的小额贷款和40岁以下青年企业家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贷款。这种以专业化手段推进项目的模式,对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方式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这一阶段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对象相对突出。这一时期团中央新出台的五项主要措施中,就有三项是专门服务大学生群体的。二是服务内容和方式得到优化。从志愿服务到见习行动,从现实服务到网络沟通,从创建培训基地到小额贷款项目,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三是服务视野不断拓展。从常规服务到专业服务,从利用国内资源到开发国际资源,服务的角度不断向深处、广处调整。四是在注重整合体制内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的主动性,突出团的特色和品牌。

二、现实选择

现阶段,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总计超过2000万,而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只有800万到1000万人。因此,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就业问题都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以2009年为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介绍,全国有13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800万下岗失业人员中青年也占相当比例,进城农民工的主体也是青年。尽管预计年内能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但仍有较大的岗位缺口⑥。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骤然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青年就业创业产生更大的压力,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党中央书记处要求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体系的优势,尽最大可能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在此背景下,团的十六大产生的新一届团中央书记处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从而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随着一系列部署的展开,共青团把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2009年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开场戏。见习基地是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前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四类青年群体提供岗位见习的机会,为他们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创造条件。从2009年1月团中央公布第一批“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到4月底,各级团委共建立见习基地8835个,提供见习岗位279059个,目前已有64394名青年到岗见习,其中被见习基地正式聘用的有2477人⑦。为加强见习基地的管理和使用,团中央于2009年3月制定下发《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细则(试行)》。目前,见习基地运作良好,已成为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亮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与2004年启动的大学生见习行动中“见习岗位”相比,这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有以下特点:一是起点高,布局广。见习基地由团中央率先牵头建设,充分发挥团中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而各省市团委都在建设本地的见习基地。二是全团整体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细则(试行)》对从团中央到团县委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全团共同努力,力争在全社会帮扶就业创业的工作中打出共青团的品牌。三是充分尊重市场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在《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团中央所建基地的企业名录本身就有较高的广告效益。而在大学生见习行动中,团组织更多地呼吁青年企业家多做奉献,多承担社会责任。四是初步形成了有效机制。从基地建设,到见习人员的确定,再到具体对接,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制正在形成。

2.为进一步破解创业青年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团中央于2008年12月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在自然人担保、联保、互保、经济组织担保等金融担保方式方面进行一些制度创新,引导和鼓励农村创业青年主动加入“联户联保小组”、“信用互助组织”等信用共同体,完善共青团内在激励约束机制。2009年3月,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合作推动小额贷款担保机制的创新。截至5月8日,共向63885名农村青年发放了小额贷款,放贷金额达到46.8亿元⑧。共青团还发挥社会动员优势募集资金,筹建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将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募集资金的工作机制,通过创新载体,促进青年就业。

3.共青团还根据青年实际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并努力使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农村,团组织利用春节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时机主导培训农村青年120.78万人,其中与劳动部门合作培训38.25万人。同时探索建立了1893个“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⑨。在城市,团组织重点是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技能培训,衔接好培训与用工,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

三、几点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方式方法在不断改进,推进力度在不断加强。回顾分析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是共青团应围绕不同阶段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侧重点开展服务,争取党政资源的支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和国家的政策在不断进行调整。共青团只有服务服从于党政大局,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中找准与国家有关政策的结合点,才能更多地获得体制内资源的支持。

二是共青团应在不断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帮扶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的服务对象由待业青年(返城知青)到下岗青工,再到青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服务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是以某一特定群体对主要帮扶对象的。这种突出重点的做法,既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共青团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三是共青团应在拓展新的工作项目的同时,注重工作的连续性。根据青年的需求状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共青团不断创新工作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但要保持适度,即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或者进一步深化,是一个能够增强政策信度和效度的理性选择。比如,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就将以前的下岗青工创业行动整合其中,大学生见习行动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进一步深化,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也是整合进城务工青年教育、培训、维权等服务项目而形成的。

四是共青团应在坚持项目运作品牌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同时,增强专业化。从共青团已有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来看,其特点可概括为国际化视野、社会化运作、品牌化效益。但这些特点的形成和维持离不开专业化的支撑,技能培训需要专业化,网上工岗快递需要专业化,小额货款更需要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二是要懂得项目运作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五是在强调企业家奉献精神的同时,要兼顾企业经济成本效益的投入产出关系。目前,就业创业工作已经融入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当中,肯定会涉及微观市场主体的利益机制和利益诉求。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既要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更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六是全团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才能使更多的基层青年受益。在以往团中央统一部署的项目中,团省委一级的执行、配合是比较有力的,但到市、县两级,情况就参差不齐了。换句话说,越到基层,组织就越弱,受益也越小。因此,充分发挥全团总体的网络优势,统筹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总之,从技能培训到信息服务,从阵地建设到资金扶持,从国内项目到国际计划,从务工青年到高校毕业生,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措施和项目已经比较齐全,下步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把老品牌做实做细,把新品牌做大做强,以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全面履行职能的能力。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8.

②李艳,等.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纪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6.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6.

④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参见韩俊(主编).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⑤“2003年全国高校212.2万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新华网北京,2003-11-11.

⑥今年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减百万人[N].法制日报,2009-1-13.

⑦全团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中国共青团网站,2009-05-15.

⑧根据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统计数据.

⑨根据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统计数据.

标签:;  ;  ;  ;  ;  ;  

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