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媒体社交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_李彦君 赵桉艺 李娜

我国新媒体社交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_李彦君 赵桉艺 李娜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100090)

摘要: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亦或任何其他的媒体形态,社交都是不容忽视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精进,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是基于新的技术支撑体系而出现的生产、传播、更新信息的载体,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社交,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新媒体社交的内涵、社会价值、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着重阐述对新媒体社交的思考,旨在为新媒体社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社交;关系建构;网络素养;互联网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我国新媒体社交的内涵、社会价值及积极作用

1、我国新媒体社交的内涵

新媒体社交必定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社交的,是在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特征下产生的技术与内容相结合的交往方式。只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并且结合“社交”的概念,“新媒体社交”的内涵也就不难理解。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由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中,一切针对新媒体领域的相关研究都应该是客观、辩证的,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此,本研究所讨论的新媒体社交必然是扎根于现实,局限于当下的时代和环境的。

2、我国新媒体社交的社会价值

从人类社会诞生时起,社交就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性、广泛性活动,甚至我们可以说,社交是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离不开社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新媒体社交的社会价值进行说明。

(1)对社会关系的创新性建构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构建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成长值影响着进一步的社会交往。正是基于社交和关系的无法分割性,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创新性建构日益突显。

新媒体社交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知性。凭借微信、微博、QQ,或者任何其他的社交平台,我们不仅能够时刻与我们熟悉的人保持强联系,还很有可能结识一些新朋友,并且与他们保持联系,尽管这种联系也许是弱联系。而正是这些“新朋友”为我们的社交增添了未知色彩,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在将来,“新朋友”会变成“老朋友”。

新媒体造成网络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现实社会开始重视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更加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社会关系更易建构和维持。

(2)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显示着网络技术的成就,新媒体时代的社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媒体社交平台所具有的及时性、开放性、移动性等特征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表达想法的方式,人们在更加自由开放的场域里表达态度、交流思想、传递观点,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议论有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推动国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3、我国新媒体社交的积极作用

(1)交流更加自由

相比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书信往来,如今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得异时异地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社交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被打破。因此,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自由。据2018年春节期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自2月15日零点至2月21日零点的六天,微信消息发送总量达2297亿条,朋友圈总量达28亿条,音视频通话总时长达到175亿分钟。由此可见,新媒体社交软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交流通信更加快捷。

(2)实现自我拓展

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指的是:我们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我们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非常契合我们今天的社交网络。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我们越来越发现,“世界真的好小啊”!这体现了新媒体社交的强大力量;一方面,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结识和交往,了解和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3)对语言的多元化使用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语体与之前的话语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话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在与他人聊天、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是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体系,既不像口语交流那样随意,也不像书面语那样严格、正式。而且,很多时候会掺杂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的语言。这种新语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更加灵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

二、我国新媒体社交存在的一些问题

1、新语体对语言文化的冲击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语言体式的变化有正面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新语体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既不像书面语那样正式,也不像口头语那样随意,那么,这种新语体是不是有些不伦不类,在某种层面上破坏了语言的规则和章法?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社会根基的,而这种新语体形成和传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也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我国的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危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关系的疏远和人心的冷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种现象就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我们甚至忽视了网络、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危害,我们甚至觉得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个体本身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正逐渐丧失了交流的兴趣,人心的沉沦让世界变得悲凉。如果人与人之间没了温情,没了沟通,没了交流,一切技术和媒介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今日之发展优于昨日,可如果失去了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我们是真正地进步了吗?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仅凭一部智能手机或一个笔记本电脑,足不出户,就能与天南海北的人进行交流。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却是逐渐疏远了,人心也变得更加浅薄和冷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面对的交流对象与其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倒不如说是一块冷冰冰的屏幕,坦白来讲,人与人的交往似乎变成了屏幕对屏幕的信息传递。

3、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使用新媒体平台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感觉不真实、缺乏安全感,对他人所传达的信息总是会抱有怀疑,进而对他人缺乏信任。当然,对待我的亲人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我十分信任的人,这种感觉极少存在。”我所指出的这个问题也可以概括为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不只是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弱点也是很重要的诱因。“你不会知道屏幕对面是谁,他可能是熊孩子,更有可能是一只狗!”这种说法道出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残酷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可见的,我们的任何猜测和判断都丧失了价值。于是,我们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厚纯真的友谊,社会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和不可捉摸,同时,人心的浮躁和浅薄也让社会关系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对我国新媒体社交的展望

1、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形式融合发展

不论技术如何发达,新媒体如何先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与人充满情感、真实的交往都无法被取代。起码,就目前来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仍被人们所需要。例如,一些重大事件的通知和安排、对新闻当事人或者单位负责人的采访等最好还是采取面对面的线下互动形式,这样会更加真实,对于信息的采集也会更加全面、周到,毕竟,真正地“在现场”还是要比虚拟环境下的“在现场”更能彰显事件的隆重的仪式感,进而提升社交内容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果有人问你,“你更倾向于选择传统还是新媒体社交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你大可不必急着回答。因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此外,有时候,出于客观需要和迫于现实压力,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主观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但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可以根据实际作出相对明智且适合的决定。线上交流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我们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加强联系的束缚,因为,“新媒体社交”——作为一种环境和形态的新媒体应该与社交相融合,促进社交实现更优效果,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2、网络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优化社交质量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新媒体社交需要一定的礼仪和规范来合理约束个体的行为。面对不同的群体和情况,应该遵守相应的礼仪要求,采取适当的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个人素质、道德水平,增长智慧,磨炼心志,才能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绽放光彩,获得升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相应地,社会凝聚力会得到加强,社会关系也会更加牢固。作为新媒体社交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好社交环境和秩序,保证人与人的良性互动,推动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使社交达到新高度

(1)互联网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互联网的基础性研究会持续推进,核心技术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互联网的革新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功能性、实效性日益完善,社交更加省时省力。

(2)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互联网的开放和共享应该成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传播阵地,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坚持弘扬并且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正能量在社交过程中的传递。

(3)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

在创新战略的驱动下,互联网将会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的内容会更加深刻、有内涵,不同意见的相互借鉴和包容会促进社交的进一步拓展。

四、结束语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呼吁各国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一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互动交往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加强信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完善。我们应该凝心聚力、团结协作,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类的光辉前景做出贡献。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新媒体社交都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在继承传统社交优势的同时发展自身特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又一次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综述[M].新华社

[2]陈力丹.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M].中国论文网

作者简介:李彦君(1996-),男,河北邯郸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赵桉艺(1999-),女,河北保定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李娜(197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李彦君 赵桉艺 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我国新媒体社交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_李彦君 赵桉艺 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