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步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近代以来,文化进步问题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且不说自旧中国鸦片战争启 开的文化论争,经过中西体用之辨,“五·四”批判,到三十年代的论战,单说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多次文化讨论和批判,包括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来的文化讨论,都反复地展示了我国人民对文化的关注,对文化经久不衰的批判、 检讨、改造和建设的热情。那么,文化问题何以长热不冷,何以越来越具有更加深远的 意义,何以被提到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位置,这需要人们进一步回答何 为文化的进步,文化进步中有哪些需要深深注视的重大问题,如何采取建设性的措施, 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更加健康、繁荣。
一、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义系统,是伴随整个社会的变迁 而发展的
文化的变迁,在实际生活世界的升降沉浮,总是由社会变革注入内在底气的。尽管文 化对于社会生活,决不只是一种消极的反映和回馈,但文化变革离开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离开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终究不得长久、不得深入、不得要务,它不能有效 的实现自身的发展。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更迭,一次次血火交加对社会的武器批判,为 什么没有引发文化的历史性变迁和发展,原因就在于社会本身并没有经过这些动荡而获 得历史的新质。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它决不能离开历史的躯体凭空游走,无所依附。单 就文化讨论文化或建设文化,只能是玄谈虚论、纸上文章。中国当代文化的深刻变革及 其建设的巨大成就,得益于社会的转型,政治的完善,经济的长足发展。自然,我们也 不能走向绝对,由重视社会现实转向薄待文化。文化是一个深沉、强固而繁杂的自组织 系统,它不会消极地附着于社会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的变化、发展,既有深远的历史传 承,又有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形成对实际生活强大的回馈作用。对于社会的变 革和发展,文化具有预见功能、论证功能、宣传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推动功能 、调节功能、维系功能、鉴戒功能、智力功能、教育功能、整合功能、表达功能、记载 功能、交流功能、涵化功能、完善功能等等。所以,社会的革命,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建 设,不能没有文化改革和建设。文化之所以热潮迭起,连续不断,全在于社会对文化的 呼唤,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文化热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关注,标示着我国 社会的全面发展,标示着社会文明程度、理智程度、成熟程度的提升。这是一种可喜的 持续发展和深度进步现象,而非麻烦与添乱。
二、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现象,要从文化进步 的方面关注人的发展问题
文化有显在与隐在的两个方面。其显在的方面,可以是人们的主动创造、自觉变革与 有形建设,这更多地体现为“人化”的方面,体现为人的文化能动性和自为性。它是文 化的外化或自然和社会的人化,是对象世界向人的生成,大量见诸于为主体创造对象的 活动。其隐在的方面,则主要是人们之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规范、文化制约与无形秩 序。这更多地体现为“化人”的方面,体现为人的文化受动性和自在性。它是文化的内 化或人的社会化,是人向对象世界的生成,大量见诸于为对象创造主体的活动。人于文 化的显在方面,进行各种批判、改造、建设,能有意识、有计划地展开种种有形世界的 活动,表现着一种文化的“主人”姿态。而于文化的隐性方面,人则很难自主、自为地 做到这些。人常常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无声命令和无形制约,难以自拔地充 当着某种文化的“囚徒”。所以,文化主体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改造,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最终也必然表现为文化主体——“囚徒”之自我解放与自我发展。文化问题最终是人 的问题,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性之人的问题,对文化的关注终究是对人、对人的社会的 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人化”与“化人”方面,显在与隐在方面,人在文化面前的 能动与受动、外化与内化、自为与自在方面,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文化的“人化”、显在方面,作为人的一种自觉自为,它们是人的实践、是人 创造自己的环境、是人之为人的感性活动与显证。它们构建着属人的世界与生存条件, 其社会活动与历史结果,是人在文化生活中据以内化、造成自己的文化人格的现实原型 和客观根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实践的产物、环境的产物、文化的产物。这里 ,本来作为人的文化主动的方面、外化的方面、自为的方面,已经暗含着转化为自身对 立面的可能性。人在实践中,在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中,在文化建设中,同时不知不觉 地受到了实践、对象世界和文化的创造与规定。另一方面,人对于文化的创造,对于属 人世界的建设,对于显在文化的自为性,也非空穴来风、没有主旨和架空进行。它们都 受到了来自主体内部世界深处的那种隐性文化的引导、支持和推动,无论在智力的方面 还是价值的方面都是如此。主体在文化上的外化、显在、自为,始终是文化意义上那个 内化的、隐性的、自在的自我之流露和彰显,是沉积在人之本质力量中的文化精神的外 在投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环境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内隐 方面制约着它的外显方面,人的文化自在规定着人的文化自为等命意。由此可见,无论 何种文化运动、何种文化建设,终究是人的革新、人的建树。
三、文化进步的意义、价值、标准,是一个需要认真研判的复杂问题
目前,对此问题有一种比较大而化之的意见,认为衡量文化是否进步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看是否体现了真善美的 要求。这三条标准似乎已经无所不包,很全面了。但细细分析,还有不少可为置疑的地 方。首先,就文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而言,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作为精神文化,直 接推动生产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如果把这一条作为衡量文化进 步的根本尺度,那么,就是从人类对物质、能量之控制和消耗量的增加来考察文化进步 问题。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工具理性的尺度,而非现代文明健全发展的观点 。它隐含着轻视人文精神的偏颇,不合乎文化发展系统推进的客观要求。其次,若从对 社会进步的影响程度来看文化进步的尺度与意义,那么,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 文化的发展,包括科学进步、教育发达、艺术繁荣等等。这似乎又会陷入循环论证:文 化的进步就是文化的发展。再次,若是从真善美的尺度来审视文化的进步,那么,除了 科学理性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外,善及善值的衡量,美及审美的尺度,本身都具有很 大的模糊性,相对性。不同群体对善的看法不一。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认为是善的,对 另一个群体、另一个民族则未必尽然。而美的问题与娱人乐生直接联系在一起,与感官 文化直接相关。文化的感官化并非全然进步,它在不少方面与真和善是相左的。同时, 所谓美的问题与审美尺度,主观性、相对性更强烈,更鲜明,作为衡量文化进步与否的 尺度更难以具备应有的确定性。因此,以真善美作为文化进步的尺度,不仅三者之间不 尽一致,而且难以形成社会的共识。
那么,究竟如何衡量文化的进步呢?笔者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计量公式,但认为从几个 方面进行文化发展的检视,以观测文化的进路和趋势则是可能的。首先,应坚持人文理 性与科技理性的协调发展。没有人文理性的科技发展,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价值误导 和精神异化,可能让社会走向文明的反面。反之,没有科技理性作智力支持的人文理性 ,也会失之苍白和虚妄,无力引导社会的进步。只有二者统一起来,人们才能在进步文 化引导下,在社会、自然、人自身的改造与建设中坚持文明的道路。其次,应坚持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并为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提 供物力支持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是灵魂,形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的思想指南、智力 条件和精神激励,其发展程度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制度文明是规范,是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的组织力量、行为模式和调控手段,并以社会记忆、集体意志、国家意志的方 式巩固和晶化文明进步的成果,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第三,应坚持文化运 动之提高与普及的统一。其中也内涵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科学文化与日用文 化的统一,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统一。文化发展中的提高,表征着文化原创力的增强 与质的优势,它为文化进步提供智力资源、理性力量、科学新见,是文化精进之所在。 但单一地讲提高,会导致精英主义、科层主义、等级制度的泛滥,会使文化的发展失去 社会支持和群众基础。文化发展中的普及,表征着文化实践力的壮大与量的优势,它为 文化进步提供实践动力、感性经验、群众智慧和社会基础,是文化扩展之所在。但失去 提高的普及,会缺失方向与动能,缺失创造的张力,而成为简单重复。第四,应坚持文 化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进步应有其内 在尺度。它由文化的思想品位、价值原则、科学内涵、信息量、部类联系、组织形态、 扩散力等因素构成,其衡量的信度主要表现在同质文化之量的检视中,或不同质文化之 质的比较中。它是从文化的结构上去衡量文化的进步状态。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 面,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它的进步程度还表现在它对其他生活、对实践的作用方向和 作用力度上面,所以文化进步与否还有外在尺度。这个尺度,主要由表征文化之功用效 能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人民生活的水平、社会实践的广度、深度等因素组成。它主要 是从功能上,亦即从文化对物质、能量、信息的组织和推动方面去衡量文化的进步状态 。除此之外,自然还可以列举一些其他参数来衡量文化的进步程度。但无论有多少参照 ,最为根本的,是要把诸多的参数统一起来,并明确每项参数的有效域和准确度,才能 达到对文化进步确然而系统的检验与评价。
四、文化进步问题的研究,在现时代还必须认真解决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全 球化的关系问题
悠久的文化现象表明,文化总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空间、历史环境下成长和发 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品格。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民 族的历史,总是记载在文化的形貌中,通过文化表达出来。所以文化总是民族的文化, 特定群体的文化,极具空间的个性。但人类的活动又总是凭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超越空 间的限制。武装的侵占,民族的分合,交通的发展,商贸的推广,科教的互动,文体的 竞争,政治的交往,传媒的普及,使不同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社会之间有着越来越广 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文化渗透。尤其是发生在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运动和信息网络 化交流的情况下,地球一村,万里之外如同眼前,人类似乎“重新部落化”,交流的空 间障碍几近于零。这一扫往日那种区域封闭、民族分治、国家割据的状态,使文化的运 动也纳入了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运动中的文化大交流,使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与世 界性、现代性出现了空前复杂的情形。欠发达国家,为了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明 ,坚持着独立自主的严肃立场,强调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抗击文化的殖民与霸权 。为此,必须特别地强调国内的团结一致,强调思想文化的内部统一。另一方面又不得 不开放社会意识空间,努力学习、采借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乃至人文社 会科学的许多思想,或积极或消极地超越狭隘的民族文化传统,融进一种普同的现代化 世界文化潮流。
为此,欠发达国家又必须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或多或少地放弃民族国家的固守立场,程 度不同地接受文化的世界主义、普遍主义观念。人们处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特殊主 义与普遍主义的多重对峙中。一方面,欠发达国家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为了国家的 利益,在对内强调统一、强调意识形态一元化和民族文化的普遍意义的同时,在世界文 化交往中还得一定程度地认同他民族、他国家的文化精神及其意义世界,强调世界范围 内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特殊的人类性价值,为自身文化的合理性及其生存权提供依据 。这就形成了对内的一元化、普遍主义和对外的多元化、特殊主义的背离。另一方面, 为了增强民族的活力而不只是合力,激发民众的竞争精神与创造意识,焕发民族文化的 生机,也必须一定程度地实行对内的多元化和特殊主义,张扬文化创造的个性或个性化 的文化创造,以提高文化的综合国力。同时又必须在强调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基 本进程的共同性前提下,把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科学思想、文艺成就当作具有普遍意义 的事物去学习和吸收,自然,也把本土文化的成就当作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意义的事物 去推广,以期进入世界的文化宝库。这构成了另一重意义上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悖 论。而作为发达国家,则比较经常、比较彻底地对内实行特殊主义、个性化政策,对外 实行普遍主义、霸权主义的政策。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领先的优势,把自己 的文化模式和价值标准推向世界,造成了“欧风美雨”的普遍化现象与大势。这是一种 民族文化优势和优越感的畸型发挥。
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景观里,文化的世界潮流之时空观念似乎形成了相互置换、相互转 化的态势。历史上的欧洲文化和现时的美国文化,因其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达,文 化的地域理念成了历史理念,欧洲、美国似乎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或者标准。这使文化 之局部(主要在经济、科技方面)先进的时序优势,获得了世界主义的地位,转化为民族 沙文、范围拓展的空间优势。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内外悖论所暗含的时空矛盾,经过 文化时空的转换,似乎成为一种可以理解与接受的合理现实。文化发展中,似乎时序优 先成了空间优先、价值优先;而文化交往的空间优先又反过来维护和张扬着特定区域文 化的时序优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弘扬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珍视本土文化的优势资 源,同时又注意吸收优秀的他国文化,真正做到文化发展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 向未来,在一种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动态的时进过程中建设本土的、民族的文化,实在是 文化研究、文化建设要认真解决的首当要务。
五、在推广电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媒介文化的哲学理念和精神特质, 纠治文化的片面发展和非理化倾向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一种语言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决定着人们感知世 界的特殊方式。这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告诉我们,文化的媒介及其言说方式,作为文化的 技术条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自人类文明史以来,社会文化交 往的媒介历经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和现代电子文化三大典型阶段,它们分别给人类的思 想发展造成了独特的历史形态。从哲学方面分析各典型媒介文化的言说图式及其思维方 法,是展开文化认识论研究与哲学文化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它将使哲学的许多理念、观 点之省思推深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同时,也是我们重读哲学史、思想史的一个新的视域 。现代电子媒介,以其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文化特质,广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 神生活和思维、观念,甚至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文化秩序。其中,既有可喜亦有堪忧的 方面。我们应认真观察、思考,鉴其得失,扬长弃短,了悟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社会 规律与历史特征。这些工作做好了,不仅意味着对哲学的文化状态和文化基础的认识将 被历史地刷新,而且哲学思维、文化理念本身,也会极大地改观。同时,于实际生活、 文化建设的层面,也一定会有难以预料的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