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畅销书的回顾与思考_畅销书论文

百年来中国畅销书的回顾与思考_畅销书论文

百年中国畅销书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畅销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2)02-0139-03

畅销书是图书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因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受到出版界的青睐,对百年中国畅销书的历史进行回顾与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有益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畅销书运作观念,从而推动图书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讨论的畅销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来运作的真正意义的畅销书,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为大多数读者主动接受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发行量较大的图书。

纵观中国畅销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鸦片战争以来至建国前的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十七年的初具规模时期,“文革”期间的畸形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的逐步繁荣时期。

在中国,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畅销书始于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强行入侵,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社会旧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遭受了巨大冲击,开始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相比,尽管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畸形的、非正常的,但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史无前例的。中国近代文化市场和图书出版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实现,一方面促使了纸张生产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图书的大量生产和流通提供了物质生产技术上的保障,使图书出版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都市化进程,出现了以上海为典范的大都市。都市中聚居着大量的有闲阶层和市民阶层,他们对各色各样精神食粮的需求,使这些城市成为孕育文化市场和出版畅销书的“温床”。而大批以写作为谋生手段的知识分子——职业作家群的出现和介入,进一步使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了必然。此外,政治宣传的需要,对西方新思潮、新思想、新知识的渴求以及近代教育事业的相对发展,也构成了推动中国近代出版业萌芽和勃兴的其他社会因素。物质技术基础的具备,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召唤,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图书出版业诞生了。

中国图书出版业初现,即以商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新兴的出版业采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形式,把文化当成实业来办,采取商业经营的手段,无论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还是世界书局、大东图书公司或开明书店都是如此。它们采取企业经营方式,以赢利为目的,遵循市场规律,大胆进行市场运作,把最广大的市民作为服务对象,追求图书出版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统一。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在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的利益取向驱使下,畅销书便成为当时书界必然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畅销书的萌生和出现,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必然趋势,也是近代出版人自觉追求的结果。

20世纪上半叶,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使救亡图存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中心任务,因之激越澎湃的爱国热情成为左右国人情感追求的核心内容。而诸多政治领袖人物,从康有为、梁启超到毛泽东,对出版宣传功能的高度重视,则更促成了这一时期畅销书与时代政治潮流的紧密结合。《天演论》、《呐喊》、《子夜》、《家》等作品的畅销,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满足了时代阅读心理需求的结果。

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一批以消遣、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文学畅销书。这类畅销书所反映的内容,虽然远离了时代主旋律,但却是因都市化而形成的有闲阶层和市民阶层大量涌现的必然产物。满足这些阶层(特别是其中的女性读者群)的消闲心理则是这类畅销书盛极一时的根本原因。

纵观萌芽时期的畅销书,虽然良莠不齐,尤其是通俗小说热受到的批评较多,但是书界对于畅销书的运作,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出版业总的情况是出版机构数量少,出版力量薄弱,图书品种稀少且价格昂贵,人均图书只有0.2册,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对出版机构进行改造,成立了诸如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学出版社、青年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另一方面确立了出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把出版重点放在人民急需的出版物上,除大量出版领袖著作外,一批优秀文学遗产、工农大众读物、通俗读物、少儿读物、科技读物也开始走向市场。

这一时期畅销书的一个特点是印数大,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印数都在200万册以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外国文学名著在五六十年代是许多青年的必备书,保尔、亚瑟是那个年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00年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映,各种版本的“钢铁”图书再度风靡神州大地,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正有价值的畅销书是不会被历史的风尘湮没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十七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图书出版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了国家的统配品,图书的政治属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图书往往以某种政治需要的面目出现,出版社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宣传部门,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其产业属性被暂时遮盖起来,这种体制使图书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这一阶段的畅销书基本上能反映时代风貌,符合当时受众的阅读需求,为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使文艺真正走向民间,畅销书亦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在当时都给人怦然心动的感悟,它们在引领时代潮流、塑造民族灵魂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便到了现在,也是根深蒂固的。2000年在《出版广角》杂志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评选活动中,这一时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雷锋日记》、《林海雪原》等十几部作品都榜上有名。

将中国畅销书发展历程中的萌芽期和初具规模时期这两个阶段相比较,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模式,形成了这两个时期畅销书出版的一个共同特征,即畅销书与政治需求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畅销书出版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这两个阶段畅销书出版的结构单一化。但无论如何,在这一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畅销书出版必须体现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阶层(读者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这一基本特质。不论是作为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这两个阶段的畅销书发展历程,都将成为我们今天探索畅销书出版规律的良可珍惜的借鉴资料。

“文革”十年,是出版文化惨遭破坏、畅销书畸形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的图书出版,完全脱离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轨道,成为政治的附属品,导致书荒严重。这一时期“畅销”的只有毛泽东著作、语录、图册和少量样板戏曲谱。据统计,仅在1966~1970年间,就累计出版各种文本的毛泽东著作42.06亿册,毛泽东画册和语录62.27亿册。这一时期也出版了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少量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也都是那个时代“高、大、全”三结合的产物。在思想被禁锢、无书可读的情况下,一些实用类技术性图书如《赤脚医生手册》、《晶体管收音机》等都有了较大的销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甚广,充分反映了文化畸形发展时期人们渴望文艺、渴望思想解放的心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全面复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开始步入转型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社会文化市场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格局。社会文化思潮更迭之频繁,意识观念变化之迅疾,人们精神需求特征转化之繁复,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读者的阅读心态和对图书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求新与怀古、严肃与休闲、反思与幻想、功利与非功利……种种心态并处一体。以文学领域而言,“伤痕文学”热、“反思文学”热、“改革文学”热、报告文学热、“寻根文学”热等此起彼伏;在各出版社竞相出版优秀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读物也粉墨登场,并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通俗读物的出版热潮。出版热潮的更新替换,不仅有效地填补了广大读者干涸已久的阅读空洞,满足了不同品位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畅销书出版事业的再度勃兴和繁荣。中国图书出版业自起步以来进入了畅销书出版的黄金时期。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超常规的补偿性发展,伴随着畅销书出版的发达和兴盛,中国图书市场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图书市场所容括的图书品种和数量激增,面对汗牛充栋的精神食粮,读者也渐渐趋于成熟,人们不再“饥不择食”,而是更为理性地依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主动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图书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已实现了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出版业,利润成为出版社追求的主要经营目标之一,出版业的目光也开始瞄准市场,对市场信息、读者需求作出及时的反应,并积极进行畅销书的策划,探索畅销书的运行机制,使畅销书在图书市场遍地开花,在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科学、艺术、财经等所有的图书领域都产生了一批畅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五角丛书》(一至六辑)以总发行量达3000万册的市场业绩而成为图书市场上一道亮丽而持久的风景线;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新三字经》以单行本销售1000多万册的骄人业绩引起业内人士的惊羡;三联书店的《学习的革命》以800多万册的销售成绩开创了中国图书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等等。传统、单调、平稳的图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畅销书的出版真正进入了自觉的、理性的时代,中国畅销书的出版也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正如黑格尔的命题所描述的那样: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畅销书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畅销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加以引导并得以改善。因此,面对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我们要强调畅销书的出版策划含量,尽可能地少出泡沫式的畅销书,多为读者提供有一定文化积累价值的畅销书。事实证明,那些价值高、内容厚重、反复被历史和读者筛选而积淀下来并保持着一定生命力的畅销书是不会被历史的风尘湮没的,就可能成为代代相传的、永久性的常销书。这种图书可以因了某种历史机遇而再次畅销,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等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又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畅销一时一样。

收稿日期:2001-06-11

标签:;  ;  ;  ;  ;  ;  

百年来中国畅销书的回顾与思考_畅销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