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种视角追求创新--孔义己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孔乙己论文

探索多种视角追求创新--孔义己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孔乙己论文

探寻多种视角,追求创新生成——《孔乙己》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多种论文,孔乙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缘起】

      中考以课内小说作为材料,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涵养文学素质,张扬阅读个性,为小说教学做出正确科学的导向。教科书编选了相当数量的小说作品,鲁迅小说占据了一定比重。这些作品因其充裕的教学资源而备受重视,但也因其思想意蕴、艺术造诣的深厚成为学生理解把握的难点,鲁迅小说尤其如此。以《孔乙己》为例,有利于聚焦、化解小说复习教学中的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小说文本意义,领悟小说复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从而在复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学”和“学得更好”。

      【教学过程】

      一、反刍梳理,归纳演绎

      (一)反刍与梳理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对作品人物及内容做简要归纳和评价,然后说给同桌听或在笔记本上做整理。

      人物:受封建思想毒害和对科举梦想的“坚守”是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基础,其生活处境与性格之间的矛盾,与其命运构成了内在的因果关系。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可恨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其他人物均以各自的身份出现,展示了人性的冷漠和残忍,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外因。

      内容:小说选取孔乙己“被嘲笑”“教伙计‘茴’字写法”“给孩子分茴香豆吃”“折腿后到酒店喝酒”四个画面,刻画了孔乙己悲惨的人生遭遇和卓然独立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和腐朽文化酿造的人性悲剧。

      (二)探究与欣赏

      1.着眼于课文,试以“孔乙己的独特性在于________”和“《孔乙己》独到之处在于________”为话题,各写一段赏析文字。

      归纳提炼:孔乙己形象的独特性首先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在鲁镇他不同于任何一个人,在外也不同于未“进学”时的范进。其次表现为“二重性”,其性格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成为“异类”而遭到抨击。

      演绎解剖:试以课文为例,说明孔乙己性格的“个性化”与“二重性”是如何表现的。

      结果呈现:孔乙己穿长衫,却不能踱到“隔壁”屋子里坐喝,而同短衣帮在柜外“站着”喝酒。同样的身份,范进衣着寒碜却并不穿“长衫”,热衷功名却并不满口“之乎者也”,中举发疯也没有寒凉的耻笑。然而“好喝懒做”“没有进学”加对科举梦想的“坚守”未必就一定等于“孔乙己”,在科考中败下阵来的人当中他算不上典型,其“个性化”隐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身上聚集了诸多矛盾,一是“迂腐”与“善良”。“闹到将要讨饭了”却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足见其迂腐之透顶。其品性中带有“善良”成分,尽管他是以此寻求失落的价值和被践踏的尊严。二是“失落”与“固守”。孔乙己内心存在两种自我,理想中的金榜题名者和事实上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落魄者无法在现实中统一起来。三是“悲惨”与“滑稽”。他因行窃而被打“折”了腿,死了却还欠着酒钱;沦为社会的“异己”“笑料”却并不自省。

      2.《孔乙己》博得鲁迅本人喜爱和读者的高度赞誉,既源自其深厚的思想意蕴,更得益于其卓越无比的艺术表现。

      归纳提炼(1):以外显内,以形传神。抓住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情、衣着服饰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将其提炼成标志性符号,粗笔勾勒,鲜明深刻地展示其思想本质和精神面貌。

      演绎解剖:找出小说四次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内容仔细体会,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结果呈现:①写脸色由“青白”而“红”,再由“灰”而“黑瘦”的变化,表现孔乙己的处境和心理,反映人物性格产生的因果关系;连点成线,呈现出悲苦命运的轨迹。②借“脸色”细节,反映人物的可笑、可怜、可悲。

      演绎解剖:试概括孔乙己“可笑”的原因,文中多处写了众人的“笑”,任选一处,简要说明其前因后果及作用。

      结果呈现:可笑的原因为矛盾性格的外现,如人与环境、目的与手段的不协调等。例如笑“科举不第”,科举不第为人生之大悲,并不可笑,人们却通过“设圈套”“揭伤疤”让孔乙己上当,受到刺激,表现出尴尬痛苦,借此来“取乐”。笑凸显出孔乙己的性格,折射出众人的麻木、残忍。

      归纳提炼(2):透视截面,组接镜头。以“咸亨酒店”为时空截面,把一个个看似零散的细节剪辑成几组镜头,让各色人物登台表演。集中笔墨勾画“所见”情景,省写略写“未见”内容,使小说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几个截面既清晰地呈现了孔乙己半生的命运轨迹,又隐括了其一生的遭遇。

      演绎解剖:小说人物、事件、细节众多,但为什么能给人条理清晰、浑然一体的印象呢?

      结果呈现:首先,以小伙计的见闻经历为线索,内容形成整体。其次,人们所处阶层、地位不同,对孔乙己的态度行为却是惊人的相同:鄙视和冷漠。这病态麻木的精神状态作为理性线索,将内容紧凑严密地结合在一起。

      方法感悟:①“出乎其外”。站在鲁迅小说甚或小说的视角发现文本的人物形象、内涵、艺术表现的“独特”之处和精彩亮点,挣脱课文本身解读视角的局限,通过概括提炼重新发现文本的学习价值。②“沉乎其中”。以“归纳提炼”的结果为出发点,对文本局部进行“演绎解剖”,在呈现“所以然”的过程中,将局部与整体、表层与深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目的。

      二、开放探究,多元解读

      1.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试以“范进与孔乙己相遇”或“孔乙己之死”为表现内容,续写一段文字。

      结果呈现:①中举后的范进前来绍兴赴任,因遇风雪到庙中躲避。但见庙门口一个蜷坐在蒲包上的人,此人便是孔乙己。见其此般境况还把书拿在手里,心想此人定是读书人,想起自己当初的窘境,便问明原委,将其带往绍兴并请来郎中为其治病。两人时常谈些科考经书之类,甚为投缘,不久孔乙己腿也能走路了。一日,孔乙己再次走进咸亨酒店……

      ②已几天没有进食的孔乙己躺在破庙的一隅,半昏半醒,冥冥中来到华丽的高堂之上,美酒佳肴的香气扑面而来,他便下意识地用手在潮湿的“地床”上摸索了半天,终于把一本破书抓在手里,嘴里念叨着“万般皆下品……”,这时仿佛听到从“咸亨酒店”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哄笑声……就这样孔乙己的确死了。

      2.对文本做哲理性解读。《孔乙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塑造了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而且在于对特定环境下之人性、生存乃至生命之痛苦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深刻阐释,凝聚了作者的哲理性思考。试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结果呈现:①“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周围的人,或对其身份、地位乃至自尊给予无情的嘲笑与羞辱,冷酷地鉴赏他的痛苦;或以残忍的手段摧残其生命,践踏其人格,这就把人性之中极为残酷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反映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他人即地狱”的哲理。

      ②“又不会营生”“以至弄到将要讨饭了”。文化塑造了人,也影响了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活力。孔乙己的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同社会需要、自身处境之间,他的自我定位同他在世人眼中的角色之间,是对立和背离的,因而他的生存能力、生命活力必然遭受没落文化的戕害。

      ③“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唯一”的属性和“特立独行”遭到了人们的排斥,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社会对“异己”者的排斥是残酷无情的;人倘若脱离社会群体,则连同类的攻击也难以招架,他不可能有活路。

      方法感悟:①与作者协作建构“作品”。有效利用文本的“空白”与张力,顺承作品意脉,填补作品内容或更改作品原貌,通过重新建构作品内容及其意义,实现有创意的解读。②提炼作品包含的哲理,挖掘作品的文化价值。探究作品具体描写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将其关于人性、社会、生命、文化规律和属性的思考进行提炼,以有效建构多元的形象意义。

      三、内外勾连,求同辨异

      建议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恰当设置比较点,将你的发现展示给大家。

      1.人物形象对比。孔乙己、范进有着相同的起点、追求和生存环境。到了四五十岁仍然没有进学,精神自然无法“高雅”,生活也“斯文”不了。一个是“面黄肌瘦”,衣服“朽烂”,家人忍饥挨饿,连老丈人都蔑视羞辱他;一个是身穿“又脏又破”的“长衫”,因“好喝懒做”而行为不轨,使“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科举的毒害使他们几乎丧失了生活能力,只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经受着幻想破灭的煎熬和世人寒凉的鄙视。两人都把科举功名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孔乙己虽未进学却一味沉湎于科举梦想,不肯脱掉精神“长衫”;范进考到五十多岁了仍“屡败屡战”,一旦中举竟喜极发疯,对科举的热衷是何等登峰造极!范进中举前家境到了“卖鸡换米”的地步,周围的人或“聋”或“瞎”,没有谁在意其饥饱冷暖,而孔乙己面对的则是周围人的精神和肉体摧残。

      两个人物性格、结局不同。封建科举的奴役造就了两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孔乙己心灰意冷退出了科举“角逐”,但不肯与“读书人”告别,不肯面对现实,形成了他可笑又可悲、可恨又可怜、可鄙又可叹的畸形心理和复合性格,以致在鄙视的嘲笑和冷酷的摧残下,寂寞地走向死亡;范进表面怯懦猥琐、自卑自贱,骨子里却自私虚伪、世故圆滑、深藏城府,科举使其命运陡然逆转,冷落的范家一下子门庭若市,很快银子、房子、土地、仆役都有了。

      2.艺术表现视角与方法对比。表现视角不同:《范进中举》以“全能者”视角展示人物活动,并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不断变换场所,呈现为连贯式结构;《孔乙己》以有限视角,定格在咸亨酒店这一特殊场景,通过诸多截面反映人物的命运,呈现为组接式结构。表现手法不同:一是烘托,一是讽刺。《孔乙己》用“二十年”前后的“我”作为叙述视角,奠定了作品的“冷峻”基调,加强了悲剧性质。文中多处写到了众人的“笑”,使作品融入了喜剧的“快乐”气氛,而这“快乐”对人物悲剧命运进行了强力烘托,加深了悲剧的程度。中举本是正经大喜事,到了范进身上却成了丑闻,作者以漫画式夸张和鲜明对比极尽讽刺鞭挞之能事,范进发疯时的狼狈不堪,老丈人的市侩媚态,左邻右舍、张乡绅对新贵的“慷慨相助”,显示出作品浓厚的喜剧性质,把人物畸形、丑陋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范进中举之所以发疯,是因为他为此付出了近乎一生的代价,是科举制度的黑手酿就了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恶劣社会环境,这喜剧的背后显示出了浓重的悲剧底色。由此,作品对腐朽黑暗现实的讽刺批判达到入木三分的地步。

      尽管如此,两篇小说在通过个性化人物塑造和出色的环境描写,以及揭露腐朽文化的侵害给人物造成的精神麻木和悲剧命运方面却殊途同归。

      方法感悟:①建立作者、作品之横纵联系,促成文本新的开放态势和生成趋势。在更宽阔的视野中构建作品形象的意义,认识文本的思想艺术价值。②通过比较辨别、分析判断、归纳概括培养探究能力,砥砺阅读品质,力求出新入深;并在更高层面上还原作品价值的过程中,汲取经典小说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

标签:;  ;  ;  ;  

探索多种视角追求创新--孔义己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孔乙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