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皋玉明

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皋玉明

(云南省弥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弥渡 675600)

【摘要】砷化合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如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NIE-HS)和美国环保局(US—EPA )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已确定的致癌物。本文所说水砷污染是指砷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或以溶胶微粒形态稳定存在于水中所造成的污染,也称为水型砷污染。水中砷主要通过食物链和直接饮用进入人体,又称为饮水型砷污染。也称慢性饮水型砷中毒。本文主要阐述了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砷中毒;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砷化合物有剧毒,容易在人体内积累,造成慢性砷中毒。国内资料凋查表明,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6mg/L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高达47.2%;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3~o.6mg/L 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28.3%;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1~0.3mg/L 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21.7%;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1 mg/L 以下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15.9 9/5;在慢性砷中毒患者中,癌变率高达15%。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水体中砷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0.0lmg/L,我国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0.05mg/L。按照WHO的水砷标准,中国砷中毒危害病区的暴露人高达1500万之多;已确诊患者超过数万人。因此饮水除砷是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措施。

一、水砷污染的来源

(一)天然水砷污染

砷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量元素,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黄)、三硫 化二砷 (雌黄) 、硫砷化铁(砷黄铁矿)等砷的硫化物形式存在,在有色金属硫化矿中常常有砷共存。全球由于含砷岩矿的风化进入生物圈的砷达到4.5万吨。即使水中很低含量的砷都可能对人体和水生物产生毒害效应,通常人的新陈代谢功能每日可容纳消耗0.5mg砷。每天每人由食物进入人体的砷不能超过0.3mg,食用水进入人体的砷不能超过0.2mg。根据2007年7月1日实施的新标准,我国生活饮用水中允许砷存在的上限也是0.01mg/L,超过此限量就属于高砷饮用水,不过地表水中砷浓度的上限仍然0.05mg/L。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地下水砷的含量远远超此标准。

(二)人为水砷污染

人为污染造成的水砷污染 主要有矿藏开采、加工及冶炼;含砷化肥农药的施用,工业废水的排放、打井取水等。以及日益强大的人类无节制的行为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影响,地球表层中砷化合物以砷酸盐及亚砷酸盐等形式大量溶入地表水中,带来了严重的水砷污染问题。例如2008年6月起,云南省阳宗海水体持续检出砷浓度异常,到7月底,全湖砷浓度平均值为0.116毫克/升,为劣五类水质,近3O平方公里的开放水体受到砷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云南省环保部门认定主要污染源来自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仅占10%,基本符合标准的约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则高达70%。

二、饮水型砷中毒的防治

(一)实施改水工程

我国地砷病病区以饮水型为主,改水工程主要是采取低砷水源的方法替代高砷饮用水,或者开采低砷地下水或者从疫区外引入低砷水,目前主要是开采低砷地下水。我国政府将地砷病纳入了国家“十五”计划,期间投入了2 亿元国债资金进行降砷改水,改水工程水砷含量达标率为79.8%。卫生部指出,2010年完成所有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的改水,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饮水安全标准。但是仅靠替代水源方法解决饮水型砷中毒的办法也受到了质疑,应开发研发饮水理化降砷的科学方法。

(二)改进饮用水处理工艺

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源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病原微生物等。 我国目前95%以上的自来水厂至今都是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在工业化不发达,天然水体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时期,常规处理工艺能生产卫生洁净的饮用水。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水中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越来越多。此时饮用水处理除了原有的泥沙、胶体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外,还要面临去除有机污染物、高氨氮、消毒副产物、环境激素和重金属的任务。常规处理工艺已经无法解决水源不断恶化而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的矛盾,必须在已有的常规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基础上,使用新的水处理技术与工艺。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水与水中离子、分子、病毒、细菌、黏土、沙粒等筛除分离的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其中纳滤就可以截留二价以上的离子和其他颗粒,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砷及重金属。2、生物控砷技术:生物控砷技术,就是利用生物表面存在的许多功能键,如羟基、氨基、梭基、硫基等,这些功能键可与水中砷共价结合。通过砷与生物表面诸多功能键的结合,在生物体表面富集浓缩,其吸附在表面的砷再慢慢渗入到细胞内的原生质中,通过生物体细胞的吸附和新陈代谢作用,达到去除砷的目的。廖敏等人利用培养分离出的菌藻共生体中存在的小球藻,做生物富集砷的实验,发现共生体能富集砷干量达747g/kg,在其无营养源条件下,除砷率可超过80%;在有营养源条件下,除砷率也超过了50%。该方法对去除低浓度的砷,效果明显。

由于地方性砷中毒对人体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必须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和防治手段,加大投入,修建集中式供水厂,使农村居民脱离饮用高砷水环境,全面饮用安全卫生饮用水,是防治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根本措施。对已建集中式供应水厂加强监督监测,确保供水安全。使用健康教育手段,向高砷水分布地区宣传地方性砷中毒的危害性,自觉弃用高砷水,饮用安全水。做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继续病情调查,排查所有高砷水暴露人群;已发现的病人要积极治疗、心理疏导、病情观察和跟踪。

【参考文献】

[1]廖敏,谢正苗,王锐.菌藻共生体去除废水中砷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2):11-12

[2]丁爱中,杨双喜,张宏达.地下水砷污染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O07,37 (2) .

[3]冯德福.砷污染与防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OOO,2(2) .

论文作者:皋玉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皋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