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论文_赵立国 孙露

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论文_赵立国 孙露

【摘要】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假手术组(A组),安慰剂组(B组)和治疗组(C组)各20例。A组为对照组,B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治疗,C组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手术5周后进行检查。结果:三组股骨头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结果为:A组>C组>B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的股骨头体积,内骨量和骨矿盐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都比B组大,且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C组股骨头内死骨,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血管新生数量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使用唑来膦酸对股骨头坏死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能够有效的抑制破骨细胞的新生,保持骨量和股骨头形态,具有较好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

【关键词】唑来膦酸;股骨头坏死塌陷;作用机制

股骨头坏死是因为股骨头血运遭受到破坏,使得骨细胞坏死引发的病症,在骨科中较为常见,治疗的难度大。有80%的未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会在数年内逐渐发展成股骨头塌陷,继发晚期骨关节炎,对患者正常的生活有严重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股骨头坏死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明确的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保守治疗方法。本研究对观察唑来膦酸对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现在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假手术组(A组),安慰剂组(B组)和治疗组(C组)各20例。所有试验对象均自由饮食。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20例(A组)和手术组40例。手术组麻醉满意后于右髋部外行切口,使髋关节脱位,将圆韧带切断,钝性分离股骨颈近端的骨膜组织,并将髋关节复位。假手术组在麻醉后,切开皮肤,并钝性分离臀大肌后,将伤口关闭。手术后1周,将手术组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B组)和治疗组(C组)各20例。使用0.4ml/kg剂量唑来膦酸生理盐水对治疗组进行注射治疗,使用0.4ml/kg生理盐水对安慰剂组进行注射治疗。手术5周后股骨标本进行前位和后位的检查,测量出股骨头的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出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对股骨近端进行扫描观察,计算出股骨头的总体积,骨组织的体积,骨矿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宽度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在试验过程中未见有死亡或者伤口感染的症状。B组股骨头有明显变形的表现,骨吸收相对其他两组明显的减少。C组治疗组股骨头外形改变较小,股骨头颈部和头部有少量的骨质被吸收。B组股骨头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低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在股骨头的体积,内骨量和骨矿盐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均大于B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股骨头高度降低,骨小梁和A组相比有稀疏现象,另外存在具有空骨陷窝标志的骨坏死。免疫组化染色表示C组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活动均有明显的受到抑制,同时血管新生状况得到很好的控制。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治疗的难度大,其发病机制为股骨头的血运受到损伤或者中断,导致骨细胞及骨髓出现部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引起股骨头的结构出现变化,股骨头出现塌陷等同关节功能障碍性的疾病。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所有能够阻止股骨头病变发展的措施,积极预防股骨头出现塌陷,尽量保持关节的功能。本研究通过试验,在B组中,能够发现股骨头内发生较大范围的空骨陷窝和伴随的修复反应,骨小梁的结构有较大的改变。股骨头形态发生变化,体积和骨矿物量明显的减少,有骨吸收的现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的C组,股骨头变形程度较微小,明显的抑制了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动,在保持良好的骨头外形的前提下对骨坏死进行修复,避免了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生。A组、B组和C组在骨头体积,骨矿盐含量,股骨头内骨量等方面比较,A组和C组的差异性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B组和这两组相比有明显的减少,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据多项实验结果和临床研究显示,使用二磷酸盐能够很好的保护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本实验结果表明,二磷酸盐能很好的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抗酒石酸性磷酸酶染色发现,唑来膦酸能很好的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在股骨头出现大面积坏死骨的情况下,也只有较少的抗酒石酸性磷酸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唑来膦酸能控制骨修复和血管新生。在C组,使用唑来膦酸抑制了破骨细胞的活动和血管新生,对死骨修复有较大的影响,和B组相比,C组股骨头内还是以死骨为主,修复反应较小。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能够有效的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和血管新生,对修复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较好的保持骨头的外形,预防股骨头塌陷。但是其在治疗的同时也对成骨的活动起到了抑制的作用,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股骨头坏死。

参考文献

[1]范猛,姜文学,汪爱媛等.唑来膦酸预防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8(34):330~336.

[2]倪晓辉,朱兴元,田顺林等.唑来膦酸1年1次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10~11.

论文作者:赵立国 孙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论文_赵立国 孙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