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教学改革研究

李普华,陈明军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摘 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慕课课程越来越多。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比较认同慕课课程的学习方式,但仍希望改革教学模式,加大学分互认。为此,构建学习互认制度、完善学习模式方法、优化学习评价体系等,应是新形势下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慕课;共享;机制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习慕课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让所有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出发点,这也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完善相关慕课共享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 慕课发展背景

2008年,加拿大教师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唐思(Stephen Downes)率先实践了“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1年,“慕课”开始以“井喷”的态势迅速在全球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2012年,慕课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数字海啸”,并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2015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并于2017年评选认定了首批49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评选认定了80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国外慕课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智慧树、优课联盟等国内平台的快速发展,相关慕课课程门数已达1万余门、选课学习人数等已经将近2亿。据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近五年关于以慕课或MOOC为主题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其中2018达3809篇、2017年达4309篇、2016年达4224篇、2015年达3220篇、2014年达1423篇,累计已有16900余篇。慕课融入现代教育教学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带来的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等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企业一成不变,必定会被市场掀起的巨浪所吞没。所以有了财务预算的管理通过市场调研,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调整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案,这样就能更好的应对市场所发生的变动。甚至预测市场的变化提前做出准备站在起跑线上,赢得市场的先机。

二 学生慕课学习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慕课的整体满意度,通过百度问卷在线搜集了1130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慕课课程的认可程度较高。

(一) 慕课认可程度较高

通过学校建设慕课和宣传,多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慕课的学习特点和要求。问卷调查显示,有94%的同学比较熟悉慕课课程的学习方式,对慕课平台的课程满意度达到93%,有89%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选修慕课课程。整体来看,学生对慕课学习比较认同,87%的同学整体感受为优良,部分同学因为网络环境等原因认为慕课学习体验一般,见表1。

(二) 慕课教学仍需改革

当前高校在线本科生多为95后,其对互联网的依存度极高,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学习与信息获取能力,“网络居民”成为学生的重要身份标签,学生更希望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获取更多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希望改变传经的师生教室教学方式和各类试卷考核评价等。这也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能够充分借助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深度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解构建图的实质是对解空间的一种描述,通常为点-边结构的拓扑结构。蚂蚁可在该拓扑结构中根据路径的信息素与局部启发式信息以不同概率对下一节点进行选择,重复直至完成路径构建。任何优化问题的解均可经处理后分解为构造块并映射为解构建图中的节点;该节点与连接的有限集合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组合出问题的解空间[6]。

表1 慕课认可度调查表

表2 慕课教学改革调查表

表3 慕课学分互认调查表

(三) 学分互认需求强烈

当前,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中体现个性特征,但受限于传经的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充分,学生迫切需要从传经的“固定时间、地点、人员” 下的灌输式教学形式中解放出来,构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时间开放、节奏灵活”的混合式学习体系,尤其是能够通过跨学科、跨学校、国际化的多元学习,实现个性化的精英式学习培养。

三 慕课教学改革建议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学习的慕课课程,86%的学生更喜欢有慕课助教或线下教学互动的课程,96%的学生认为慕课助教对于学生的选课学习等有帮助。在考核方式方面30%的学生更喜欢自评、31%的同学更喜欢学生互评、36%的学生更喜欢本校老师评阅。慕课教学存在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等多种模式,还有大规模教学和小规模教学、私有教学之间的差异,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阅为一体的多种评价方式应是慕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见表2。

(一) 构建学习互认制度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往往能够通过谷歌学术、百度百科、网络学习平台等了解课程资源的基本知识内容,而对于很多课程以外的知识内容则产生了较高的兴趣,这就使得现有的课程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一本书”、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应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狭窄专业学科内。可以说,学生无论是对课程的内涵知识还是外研体系都有更高的需求,课程教学也应从原有的基本教学目标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目标转变,为此构建课程资源学习互认制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拓展学校教学资源,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二) 完善学习模式方法

学分互认作为慕课学习的重要成果认定,被多数学生强烈支持,调查显示89%的学生愿意在假期选修慕课课程获取学分、96%的学生希望由学校经一认可相应慕课课程学分;同时更有81%的学生愿意根据兴趣自由选学不认可学分的慕课课程,见表3。

种植时应与其它玉米隔离或错期播种,空间隔离距离一般为400米以上;错期播种,播种期应相差30天以上,避免串粉,影响品质和色泽,降低应用价值。

(三) 优化学习评价体系

标准化的终结性评价成为当前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形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态度等,使得学习的内在价值被外在形式所掩盖,忽略了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信息产业智能化的时代,学生更需要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态度情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希望能够由学生、教师通过自评、互评等多主体实现课程的多维评价。

四 结论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关键问题依旧是公平和质量,随着智慧校园的一体化建设,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凸显教育对社会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聚焦点。借助学生为中心的慕课共享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解决高校局部之间的资源不平衡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55-60.

[3] 田生湖,姚建峰,崔同宜.我国慕课研究现状、热点聚焦与发展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成人教育 ,2019(01):25-30.

[4] 邓丰穗,李炳煌.简谈MOOC的发展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03):89-91.

[5] 朱云霞,张红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61-63.

本文引用格式: 李普华,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5):51-52,6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5.0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1080)、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b/2016/01/40)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 李普华,男,河南新乡人,助理研究员,江苏大学教务处教研科科长,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研究。

作者简介: 陈明军,男,江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综合办主任。

标签:;  ;  ;  ;  

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