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完善看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历论文,命题论文,轨迹论文,考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2年起,我国高校入学考试法规进入一个规范化的新时期。为了避免主持命题的专家和应考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国家教委(今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与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有别的《考试说明》,作为指导高考命题与复习备考的指针。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与内容,规定按一定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进行教与学。考试说明则明确规定了该学科考试的性质、范围、题型、能力层次等内容。八年来,考试说明的系列规定在检测学生依据大纲学习后所能掌握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在保证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力的新生方面,功不可没。为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八年来,历史科考试说明根据国家选才、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科能力等方面的需要,相继从各段分值比例,考试题型,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方面,面对实际不断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1999年的历史科考试说明。
一、中外历史各段的考查比例以稳为主,略有调整
从1992~1999年,中国古代史考查比例一直稳定在约25%的水平,1992~1994年,中国近代现代史约占35%,世界古代史约占10%,世界近代现代史约占30%;1995年取消了对世界古代史的考查;1995年至今的考查比例为:中国近代现代史约占40%,世界近代现代史约为35%。这个稳定,不但有利于命题专家探索和命制高考试题,也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与改革,更有利于考生的备考复习。
二、考试的题型、分值面向实际,不断创新,科学调整
自恢复高考以来,频频出现众多的历史题型,经实践验证,1992年起,调整为:选择题(作为主体题型又分为单选与多选两种),填空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为了维持试卷的客观性水平,八年来,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高达全卷的约60%(1992年),最低也有约49%(1999年)。为选拔具有学习潜力的考生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填空题型偏重于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在全卷中只能起拾遗补阙、平衡难度的作用。随着试卷考查深层次思维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其测量价值就相对减弱。因而,从1995年起填空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就由10%降为约7%。1998年取消了这一题型。作为主体题型一支的多项选择题从1993年至1998年一直占全卷比分的20%,它从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角度在选拔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近几年来多项选择题在全国师生中争议最多。正如一位命题专家曾经总结指出:“这一题型的得分率很难上去,说明考生无法适应,题目区分度不高,难设计,干扰项陷阱险恶;如实行分选项给分,则会损害每一选项的科学性……;降低分值又与其难度系数不相匹配;一两道题目会影响全卷难度的浮动。”多年的运作实践证明,多项选择题“目前在高考中不合适。”因此,1999年的试卷中取消此类题型,那也是意料中的事,不足为怪。只能表明在题型的完善上又跨进了新的一步。材料解析题由于它能典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不受教材的束缚,可以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有答案相对简易、客观,评分误差较少,信度高等优点,因此,从1992年出台时的约占10%上升到1996年的24%,并一直稳定到现在。
由于问答题在大规模的选拔考试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好的问答题还可以大大提高考试的有效性,因此,1999年的问答题比分较1996~1998年三年以来略高,由占21%调整到27%。只要注意克服阅卷时的评分误差,问答题的选拔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三、专注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充分体现学科特色
1.从1992年起,历史科考试说明中正式列入了比教学大纲更为丰富、翔实的10条能力要求,开始树起了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标尺。促使教师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从对历史事实的记忆、理解中上升到思维能力阶段。一句话,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项学科能力。到1993年能力要求作了局部调整,将原来的第6条与第9条互易位置,在1994年修改中又在第2条能力要求后加上一句“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强调了观点正确对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2.到1995年时,在提高能力要求和完备操作规程的形势需要下,命题专家对10条能力要求又进行了总体调整,字斟句酌,提出了四个方面,九条操作措施,即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2条);二、材料处理(包括3条);三、历史阐释(包括3条);四、文字表达(包括1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阅读分析材料,正确评价历史,总结规律,以及文字表达等作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定,既有利于命题改革,也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力学科化从此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热门话题。
3.到了1998年,为了鼓励学生答题有创见,开拓创造性思维,考试说明中把第9条能力要求一分为二,突出史论结合,把史论结合专列为第9条,作为历史阐释的最后操作部分,强调要寓论于史,史论结合,不能作堆砌史料或空发理论的空头学者或毫无真知灼见的蛀书虫。1999年考试说明中,仍然强调这四大块10小条能力要求的有效性。
四、八年来考查知识范围改革的主要特色是删繁就简,去冗存精,逐步形成考纲知识体系
1.从1992年到1994年,这一时期的知识范围过繁过细。它与教学大纲或现行教材的结构体系很难区别,好似教材知识要点的变相移植。如中国历史就有与教材接近的编、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的结构体系。世界史也相同,而且有的子目更细。全部网罗了教材所有的基础知识,学生似有轻车熟路的感觉。但由此而来的是纯记忆的知识内容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风气日增,从而增加了考生的负担,也束缚了命题专家的手足,难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对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检查。因此,凡试卷中出现思维力度稍强的题,就会遭到“超纲”、“超本”的非议;凡试卷中出现创造性思维的题,就会听到应该“源于教材”的呼吁,可见这样繁多的考查内容也难于贯彻素质教育和减轻负担,不改不行。
2.从1995~1998年历史知识考查范围在体例结构上有了明显的改革,从繁杂中逐渐解脱出来,逐渐与大纲、现行教材有明显差别,考纲特色日渐显露。如中国历史各段原有编的结构不存在了。对章、节、目、子目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世界古代史已不作考试要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限内容已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减轻学生负担对子目进行了大量的删、并、减,据统计,取消世界古代史后的1995~1997年考试范围总量约有11,117字,1998年为约6820字,二者比较共减少约4297字,达1/3强。中国古代史减少量较大。其结果是纯记忆的知识量减少,考点逐渐突出,能力要求与知识考查内容的矛盾有一定的缓解,考生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保证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贯彻。
3.1999年,历史科考试说明在结构和正名上也有明显的改革,把过去放在末尾的“知识考查范围”现在摆在第Ⅲ,更名为“考试内容”。这一改革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色:
①内容精。1999年考试内容又有大幅度的调整,采用删繁就简,去冗存精等手段,高度概括了中外历史应该考查的知识要点,确立了简明的知识结构体系。如中国古代史,1998年有29章94节93目,1999年则调整为6章30节67目;中国近代现代史1998年共17章52节147目,1999年为15章49节122目;修改前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共28章,修改后为17章,上限已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改为“资本主义萌芽”,下限已从“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延伸到“现代科学技术”。1999年的考试内容比精减后的1998年考查知识范围又少了约2719字。其中,中国古代史由1998年的2300字减为1999年的876字,减幅更大。表述上更加精炼易解,体例上全部章、节、目三个层次,形成一道醒目的知识结构风景线。由于各章、节、目都精要地限定了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纯记忆的含量进一步减少,突出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现象的时代特色更加明显。这就有利于学生在指定的考试内容里发掘深层次能力内涵,也有利于命题专家在一定的知识框架内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加大思维力度的考查。
②能力高。经过对1999年考试内容的调整,把一些无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纯知识、历史进程等方面的条目实行删、减、并、略后,就凸显了考点,突出了能力要求。新的节或目启迪学生复习时要把焦点对准历史现象,进行深层的思考;对历史材料要认真地辨析、阐释,能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对照考试说明中的十大能力要求,能把考试内容的复习与十大能力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思维辨析、史论结合、正确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③结构全。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加强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今年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增加了文化史的考试内容。这是恢复高考以来的首次安排。尽管1990年以来的教学大纲没有把相应的文化部分列入考查要求。但近几年来修改后的中外近代现代史教材对文化部分都有详尽的讲授,也出现了要求考查这部分文化的呼声。另外,再不考查这部分的文化也势必导致试卷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影响素质教育的贯彻。可见,适当拓宽考试内容,加入中外近代现代文化部分的考查势在必行,也符合命题改革思路。为了减轻考生负担,1999年中国近代现代史文化只考“近代前期的思想和史学”、“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三目,世界近代现代史增考“近代时期的自然科学”、“文学”、“现代科学”,不及总知识量的1/2,坚持了改革又照顾了减轻考生的负担。
④考点显。1999年的考试内容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的公开性,首次把今年不考的有关内容不予列出。有些本属重要知识但由于近几年来试卷中多次露面,为了考卷的覆盖率,今年未列。也许明年又将崭露头角。这就实事求是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开性,大大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试举几例:如,中国古代史中“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中法战争”、“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红军的长征”等,世界近代史中“美国的建立和拉美独立运动”、“美国内战”、“16~18世纪的亚洲”、“19世纪晚期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的建立”、“第二国际的活动,世界现代史中“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战后初期革命运动的高涨”、“共产国际的建立”、“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朝鲜的“三·一运动”、“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西班牙内战”、“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等,不胜枚举。只要对照1998年的考试范围与现行教材,就会全部明了。这是有关领导和专家们把考试的公开性与实事求是风格结合的生动体说,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
由于命题专家在八年来的实践动作中对历史科考试说明的着力修订,勇于改革与创新,使其不断完善,因此近几年来试卷难度相对稳定,无大起大落现象,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充分体现了命题专家们改革不止的恒心,贯彻素质教育的决心,对广大学生的爱心,为高校选材的责任心。由此可见,我们研究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命题改革的轨迹,不但有助于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标签:历史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