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生产力_消费社会论文

论综合生产力_消费社会论文

试论综合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客体综合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的耦合

从人类社会生产力诞生之日起,就有“客观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客体生产力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劳动的客观物质条件,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信息等物质要素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客体综合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力、服务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多种客体生产力形式综合所形成的创造客体经济利益的能力。

物质生产力是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物质利益的生产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生产力,包括物质资料、劳务、信息等的生产能力。物质生产力是与精神生产力相对应的概念。

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精神生产领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精神生产力基本要素有:精神生产者,即创造精神产品的脑力劳动者;精神生产对象,即以往的精神生产成果和现有的思想材料;精神生产手段,表现精神产品的符号和要素、精神产品的载体、精神产品的加工工具等。

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创造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是在两者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实现的。物质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提出精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精神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动力,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物质生产力越是依赖于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借助于物质生产力的作用。这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直接结合之处。

科学是精神生产的主要部门。马克思就曾经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53页)。不仅自然科学是生产力,而且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因为首先,“教师的劳动物化在劳动能力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10页)。社会科学可以提高生产力主体劳动者的素质。其次,经济管理科学可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的微观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创造的精神产品或精神利益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形式。前者(如科学理论)可以经过实验转化为技术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物质生产力;后者(如精神文明),它可以在个人、企业、国家多个层次上发挥作用,满足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精神需要。

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综合就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的社会结合所形成的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社会生产力是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与自然生产力相对应的概念,其中的物质生产力又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力、劳务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

自然生产力是指大自然给人类无偿提供的自然利益以及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马克思说:“各种不废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4页)。自然不仅给生产劳动提供对象,而且给生产劳动提供手段。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与基础,它提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

物质资料生产力是指作为人类劳动结果的生产资料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物质资料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中表现为实物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能力,也即通常生产力概念中的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

劳务生产力是指服务性劳动创造劳务经济利益的能力。劳务包括为生产提供的劳服、为生活提供的劳服、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而提供的劳务等。劳务生产力的发展以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信息生产力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信息经济利益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总称。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生产、加工信息产品及相应设备,进行信息服务的部门就是信息产业。信息生产力就是信息产业的生产力,也即为人类提供经济信息增加人们经济福利的能力。

我们研究经济利益创造时还要注意综合生产力是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现实生产力是指实际投入社会生产过程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潜在生产力则是要通过一个乃至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科学力、自然力是潜在的生产力。当今,正如有人所言,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表现之一就是科学力这种潜在生产力日显重要,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二、主体综合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集体生产力的耦合

主体生产力是与客体生产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表现为个体特性的主观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马克思说,在生产力中“人始终是主体”。人虽然也是实体性生产要素,但它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实体。主体生产力是经济主体(人)运用体力、脑力和劳动技能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主体(人)不仅要与客体(物)相结合,而且还要在发生人与人关系的情况下才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在现实生产力中,主体生产力必定是综合的。主体综合生产力是由个体生产力、集体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微观生产力、中观生产力、宏观生产力等多种形式的主体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主体综合经济利益的能力。

个体生产力是个人凭借体力、脑力和劳动技能创造个人经济利益的能力。集体是个人的集合体,集体生产力是一种集体创造集体经济利益的能力。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又说,分工“造成了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第403页)。可见,集体生产力是由分工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的发展又是通过组织管理形式的一定的变迁实现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实现的。企业与国家是两种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所以,集体生产力也就有企业生产力与国家生产力两种基本形式。

企业生产力是由企业中多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企业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多种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共同的载体,是多种形式生产力的纽结点,因而也是一种综合程度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形式。

国家生产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国家生产力是指在一国范围内诸形式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国家经济利益的能力,狭义国家生产力则是指通过一国政府经济行为实现多种形式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国家经济利益的能力。与企业生产力相对应的是狭义国家生产力,它也是一种综合生产力。广义国家生产力是远比企业生产力综合程度为高的生产力形式。广义的国家生产力概念由李斯特首先提出,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利益的真正来源是国家生产力;他认为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国家规模的分工和各种生产力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协调和平衡。广义国家生产力包括了企业生产力的全部内容,是一个社会生产力系统。它由微观生产力、中观生产力和宏观生产力综合而成。

三、过程综合生产力:生产力、分配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耦合

经济利益的创造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现的,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各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领域中的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分为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同样,生产力也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生产力是直接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广义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它也可以分为狭义生产力、分配力、交换力、消费力。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分配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综合。过程生产力是狭义生产力、分配力、交换力、消费力等综合作用创造过程经济利益的能力。

狭义生产力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创造生产经济利益的能力。不能把狭义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混为一谈,劳动生产力只是直接生产领域中的主体生产力。狭义生产力是生产领域中客体生产力与主体生产力的综合。在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环节的生产力综合是最为复杂的,它几乎可以容纳任何一种生产力形式。狭义生产力由生产方式表现出来。正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各种形式的生产力得以实现综合。相对地,分配、交换、消费环节所能内容的生产力形式就比较少。

提出分配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马克思经济学依据是客观存在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经济利益的创造作用不仅仅是通过生产的间接作用实现的,它们本身亦会使经济利益增长。分配力、交换力、消费力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狭义生产力的作用实现经济利益的间接增长,二是它们直接增加经济利益。

分配力是指在社会生产的分配环节中多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分配经济利益的创造能力。分配环节生产力的综合有两种类型:一是多种形式的主体生产力的综合;二是多种主体生产力和多种客体生产力的综合。前一种类型分配仅以劳动力商品或劳动力资本等主体生产力为依据;后一种类型分配不仅以劳动力商品或劳动力资本等主体生产力为依据,还以生产资料、土地、货币资本等客体生产力为依据。分配环节生产力形式不同的综合形成不同的分配方式,不同的分配方式产生不同的分配力,给分配主体带来不同的分配利益。

交换力是指在社会生产的交换环节中多种生产力形式的综合而形成的交换经济利益的创造能力。交换力也是多种主体生产力与多种客体生产力的综合。不同的市场,生产力的综合状况不同,整个社会的交换力是通过多个市场将各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形式的生产力的综合都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正是交换把狭义生产力、分配力和消费力联系起来,使社会生产得以连续不断的进行,把微观生产力、中观生产力、宏观生产力等联系起来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交换生产力。

消费力是社会生产的消费环节诸形式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即消费者通过消费活动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各种经济需要的能力。“消费力”概念由亚当·斯密首先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经使用过。不能把消费仅仅理解为纯消耗的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消费力表现为消费者与消费对象之间的关系。消费力有两个因素:消费者和消费对象,即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所以,消费力是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综合。主客体不同的综合方式就是不同的消费方式。不同的消费方式会给消费者带来极不相同的消费利益。在消费方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力的大小表现为消费者对物质资料、劳务、信息等各种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

四、时间综合生产力:当前生产力与未来生产力的耦合

时间生产力是指由于多种形式的生产力在一定时间内的综合而导致经济时间效率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马克思说:“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5页)。所以,时间是一种生产力。

贝克尔在其《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使用了“时间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将时间生产力分为生产时间生产力与消费时间生产力。资本和技术的增长提高了生产时间生产力,使生产时间减少、消费时间增加。同时它也改进了消费时间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资本循环和周转时也研究了生产时间生产力与流通时间生产力相统一的时间综合生产力问题。在一定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内,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资本周转次数增加,则表明时间生产力提高;反之则反是;在一次资本周转过程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减少,表明时间生产力提高;反之则反是。时间生产力的高低表现为时间的效率。时间效率的提高既可以表现为时间的节约,也可以表现为时间利益的增加。时间综合生产力是客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过程生产力按时间序列的综合,是诸形式生产力的时间组合顺序。

时间综合生产力有诸形式生产力进入、退出经济利益创造过程的时间和生产力时间的延续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诸形式生产力结合过程中的前后衔接关系、左右并列关系、时间分配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交叉关系。这是因为诸形式的生产力的时间内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后者包括时间的延续方式、阶段、周期等。这是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属性在时间上的表现。

由于综合生产力系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生产力的形成时间与综合生产力对各种形式生产力时间要求的不一致的矛盾,所以,必须研究如何节约生产时间和如何以适当的比例分配社会时间,实现时间综合生产力最大化。

五、空间综合生产力:微观生产力、中观生产力和宏观生产力的耦合

时间生产力的综合是在一定的空间之中进行的,所以,时间综合生产力还受制于空间综合生产力。空间综合生产力是指多种形式的空间生产力耦合而形成的创造空间经济利益的能力。空间综合生产力包括微观、中观、宏观空间生产力等。微观空间生产力是指企业等基本经济单位由于空间区位的变换等而带来微观经济利益的能力。中观空间生产力指在一个经济区域中产业布局的变化或一个产业区域布局的变化而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宏观空间综合生产力则由中观空间生产力综合而成。

所有形式的生产力的综合都要在空间中实现,空间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综合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最终表现。当代空间综合生产力已经涉及陆上地下空间、深海洋空间和太空与外太空。人类无穷的经济利益将源于空间综合生产力的发展。

微观生产力是指在企业等基本经济单位中实现诸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而形成的创造微观经济利益的能力。微观生产力由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子系统构成。物质子系统从事物质循环,司管劳动对象的加工和运输;能量子系统从事能量转换,司管能量的置放和输送;信息子系统从事信息变换,司管情报、通讯联络、科研和管理。在经济利益的创造过程中,信息子系统获取有关信息,经加工处理传递给物质子系统,并指令能量子系统把能量传输给物质子系统,物质子系统把信息用于指导生产,并将能量转化,生产出种种经济利益形式。

中观生产力是指多种形式的生产力在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综合而形成的创造中观经济利益的能力,是微观生产力与宏观生产力的中介层次。中观生产力由微观生产力综合而成,包括区域生产力和产业生产力。区域生产力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由区域内所有形式的生产力综合而成。产业生产力是一个产业部门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按产业部门划分有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服务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等。区域生产力与产业生产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容。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往往是诸多产业生产力的综合,一个产业的生产力也往往是诸多区域生产力的综合。

宏观生产力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多种形式的生产力综合形成的创造宏观经济利益的总体能力。宏观生产力由微观生产力、中观生产力综合而成。宏观生产力的大小取决于各种形式的微观、中观生产力综合的状况,而这又取决于采取怎样的机制进行综合。人类迄今的实践中,各种生产力形式的综合不外纵向的计划综合和横向的市场综合两种形式。

综合生产力是各种形式的生产力的综合。它具有综合化、科技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综合生产力的综合化特征。综合化的具体表现已如前所述。综合生产力的形式是通过体制综合与科技综合实现的,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综合生产力的发展。而综合生产力的发展则要通过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科技创新实现,经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泉。第二,综合生产力的科技化特征。虽然综合生产力分别通过体制综合与科技综合实现,但经济体制的变迁根本上决定于科技的发展。综合生产力的科技化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原动力。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相对论的问世,量子力学的建立,出现了一系列新学科。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一系列科技进入生产过程,科学技术遂成为生产力的首要原动力。其二,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发生了质变,劳动者智能化,劳动工具智能化,劳动对象深化和多样化。其三,生产力结构软化。生产力结构中硬要素逐渐为科技所取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使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走向自动化。第三,综合生产力的一体化特征。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逐渐加强。当代科学创新带来技术变革引起生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实现一体化。第四,综合生产力的国际化特征。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空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走向国际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生产力的国际化具有必要性。

标签:;  ;  ;  ;  ;  ;  ;  ;  

论综合生产力_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