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凯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科 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瑞芬太尼符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8例行颅内肿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复合麻醉;观察组则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后主要生命体征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后主要生命体征则出现了明显变化,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在脑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时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能够确保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不会出现显著变化,使患者处于安稳无痛状态下进行手术,术后苏醒质量更好。
【关键词】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脑瘤手术;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53-02
颅内肿瘤是目前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辅以药物及放射治疗。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重要原则就是维持脑组织中氧的供需平衡,降低颅内压,因此麻醉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麻醉方法会增加脑内耗氧,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1]。瑞芬太尼是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麻醉药物,具本身具有阿片类药物的特性,同时是强效和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作用。而丙泊酚则具有起效快、时效短、连续使用无蓄积等有点,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本篇文章将针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88例行脑肿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肿瘤,排除长期使用镇静止痛类药物的患者及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在36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52.6±5.8)岁;体重范围在49kg~82kg之间;本组中有13例患者为脑膜瘤,9例患者为胶质瘤,4例患者为视神经瘤,10例为动脉瘤,8例为颅咽管瘤。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在33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2±5.6)岁;体重范围在51kg~85kg之间;本组中有11例患者为脑膜瘤,8例患者为胶质瘤,5例患者为视神经瘤,9例为动脉瘤,11例为颅咽管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禁食12小时,禁水6小时;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应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心率、心电图、脉搏需氧饱和度、足背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进行检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加芬太尼进行麻醉,主要方法为[2]:芬太尼4μk/kg,丙泊酚2mg/kg以及0.1mg/kg的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方式麻醉,手术过程中吸入1%~2%的异氟烷,再以患者的血压为依据对吸入的异氟烷的浓度进行调整。观察组则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具体方法为[3]:在实施麻醉诱导时需将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控制在6μg/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控制在3μg/L,选择静脉泵注的方式给药,当患者意识消失后,适当的给予维库溴铵,浓度为0.1mg/kg,在完成肌肉松弛后方可进行气管插管。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呼吸恢复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在各个时间段上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诱导前心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诱导后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对比结果(分钟)
3.讨论
临床上将迅速平稳的麻醉诱导过程视为理想的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这一过程维护的镇痛效果好,就不会增加颅内压和脑代谢,也不会造成神经系统出现不良反应,停止给药后能够快速清醒且无兴奋及其他精神症状。近年来随着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出现及发展,使得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4]。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短效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特点在于见效快、代谢快、苏醒快等;目前,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靶控输注药物,该药物用于麻醉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能够引起短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5]:药物对神经中枢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血管,促进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从而造成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丙泊酚则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同时保持良好的脑灌注,降低脑代谢,对脑组起到保护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强的麻醉效果,同时安全性较高。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呼吸恢复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诱导后、拔管后、手术开始、术后半小时及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充分表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恢复快、拔管时间早等优势,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非常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冷凌.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150-150.
[2] 郭华静,马明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8):57-58.
[3]陈献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全麻诱导中的联合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661-663.
[4]王云川.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对开颅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50-51.
[5]潘松,徐晖,陆松红,等.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脑状态指数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502-504.
论文作者:李正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患者论文; 芬太尼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诱导论文; 差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