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沙皇俄国时期的民族军队探讨论文

一战前沙皇俄国时期的民族军队探讨论文

一战前沙皇俄国时期的民族军队探讨

王小蒙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沙皇俄国自莫斯科公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的过程中,将大量非俄罗斯民族纳入到统治之下。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沙皇俄罗将被征服民族组成民族军队作为对俄罗斯人为主体的正规军的补充,投入到战争中去。但沙皇俄国在征募民族军时所采取的民族歧视态度也反映出其殖民政权的本质,并在二月革命后随即走向解体。

关键词: 沙皇俄国;民族军;俄罗斯帝国

1 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民族军队

在沙皇俄国的前身自莫斯科公国时期,俄罗斯人的统治者已经开始联合其他民族和部落以弥补自身兵力上的不足。在同蒙古金帐汗国之间的战争中,莫斯科公国与其他从金帐汗国中分离出来的小汗国结为同盟,并从中得到其军力支援。同莫斯科公国结盟的卡西莫夫汗国为大公的军队提供了军事顾问,并派遣军队保卫莫斯科的南方和东方边境,并成为与东方喀山汗国之间的缓冲带。1477年,卡西莫夫鞑靼人支援了伊凡三世对商业城市诺夫哥罗德的征服。此外,在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与金帐汗国阿合马汗的“乌格拉河对峙”结束之后,西伯利亚汗国和诺盖鞑靼汗国的军队作为莫斯科公国的盟军击败了退回伏尔加河流域的阿合马汗,金帐汗国至此开始衰亡。在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的战争中,反金帐汗国的鞑靼部落同莫斯科公国之间的联盟对对莫斯科公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由于鞑靼部队其在战争中所证明的价值,使之一直长期作为莫斯科公国以及之后沙皇俄国时期的辅助部队而存在。

二哥在我们兄妹7人中排行老四,居承上启下纽带桥梁的位置,现实生活中,他也确实自觉勇挑重担,在他成人自立后的近50年中,无不让人感动和敬佩。

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由于俄军此时盛行的是门第制度,即波雅尔贵族根据家族先代的出身和职官确定其家族后人的长幼尊卑及其在国家机关中所任职位的一套严格的任官制度,大公对此无权干涉。这种仅从波雅尔贵族中选拔且只按门第任命指挥官的制度的危害可想而知,因而在1445-1450年三次对东方喀山汗国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国内臃肿腐败的军事贵族集团,伊凡四世不得不时常依靠来自卡西莫夫、喀山、阿斯特拉罕等鞑靼汗国的军事贵族来指挥军队。由于不同于波雅尔贵族,这些鞑靼贵族的地位完全依附于沙皇,因而成为沙皇意志的延伸。随着伊凡四世在征服喀山的过程中,组建了第一支常备军“首都射击军”,以及1556年发布的《兵役法典》中的规定,即所有俄罗斯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就要出一名武装骑兵,建立起了俄罗斯的军事制度。在这一军事制度体制下,非俄罗斯人多数是作为俄罗斯的同盟军,或者是辅助部队而存在,并未编入正规军。

2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民族军队制度

俄罗斯的军事制度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的改革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与瑞典进行战争,弥补兵源不足和战斗素质低下的问题,彼得大帝开始实行募兵制度。募兵制度开始实施于1699年,但是募兵的对象最初只针对俄罗斯族人。非俄罗斯人的民族仍只处于辅助部队的地位。但是贯穿整个十八世纪,非俄罗斯人的地位在军队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被征服民族,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这两个斯拉夫民族以及摩尔多瓦人和切列米索夫鞑靼人(Cheremisov Tatars)这样的较小的少数民族成为义务服役的成员。这表明俄军已经将征兵范围扩大到与俄罗斯人相近的民族以扩大兵源。此外,彼得大帝对军事进行的改革使非俄罗斯的贵族也在彼得大帝的军队中作为军官而服役。因而鞑靼人和高加索人的贵族得以成为俄罗斯的贵族并加入帝国的军官群体之中。这使得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奥赛梯人可以在沙皇的军队中享担任较高的军事职务。但是,非俄罗斯人绝大多数还是继续在辅助部队服役,彼得大帝重组俄罗斯军队的时候将他们分配到“多民族军团”(inordnye voiska)中去。卡尔梅克人、巴什基尔人和鞑靼人就在这种军队中服役。例如生活在顿河流域游牧的卡尔梅克人参加了彼得大帝对抗瑞典的北方战争。之后,卡尔梅克人又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与俄罗斯军队一起作战,并加入俄国对抗拿破仑(1812-1813)。在18世纪40-50年代,巴什基尔人和鞑靼人组成了“多民族军团”的主要部分。这些部队的士兵保留了其民族服装和武器,其主要的任务包括侦察和保护战场上军队的联络线。在1805年,这支部队加上哥萨克部队,组成了9个正规骑兵团,其中5个来自高加索地区,2个来自伏尔加鞑靼地区。

显示的名字是程颐。粒粒心里一动,忽然想起那副温暖的羊皮手套,腾冲的大青石还有那一晚月色中的闲聊。人世间,熙熙攘攘,大多是陌生和冰冷,温暖也是一种缘分。她忽然很想见他。

至1850年,俄军中非俄罗斯人组成的辅助民族部队中包括了189名军官和37,500名士兵,占总数为1,072,000,人的俄罗斯正规军三大军团的3.5%。在1862年,这一数字剧降至82名军官和3115名士兵,在1876年,则为114名军官和4371名士兵,只在679,048名正规作战部队中占0.64%。因为在辅助部队中的穆斯林(鞑靼人)占据了绝大部分,而沙俄在19世纪中期以来对穆斯林地区中亚地区展开了长期的征服战争,减少穆斯林军队的数量很有可能是避免这些鞑靼军队转而投向中亚穆斯林的一方。

俄罗斯帝国在1874在陆军大臣米留廷(Miliutin)的主导下对兵役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改革中建立其义务兵役制度,并将非俄罗斯人组成的部队列为常备军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米留廷在1870年11月7日给沙皇的备忘录上强烈表达出对于进行普遍兵役的必要性的同时,又指出这一系统不应当延伸到高加索地区或者帝国的某些东部地区,因为当地的民众表现出“文明发展……程度较低。”而米留廷的思想在当时的俄国统治阶层里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如果将兵役范围扩展到帝国新近征服偏远的地区,如此一来就会提升本地人对先进军事思想、现代军队组织和对先进武器的认识,这种的做法是极不安全的。而且,俄国统治阶层对于现存的穆斯林辅助部队的可靠性仍旧抱有疑虑。对于中亚地区来说,如果出现大量受过军事训练的穆斯林人员,将对这一地区的帝国统治会构成巨大的威胁。出于对这些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的歧视和不信任,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有近四十个民族被剥夺了在俄国陆海军中服役的权利。

在一战前的沙俄时期,非俄罗斯人组成的军队早期以同盟和附庸的方式为俄罗斯和沙皇而战,随着完全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常备军建立,非俄罗斯军队开始成为辅助军队,其中一些与俄罗斯人文化语言接近的民族逐渐也被纳入到正规军的范畴之内。而对于与新近征服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民族则一直长期处在免征募之列。纵观整个沙皇俄国时期,其主要依靠的军队却一直以俄罗斯人为绝对主体,反映出其作为一个殖民压迫政权对其他民族所表现出的不信任,同时也是其实行歧视、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必然,这也使得境内其他少数民族长期对俄罗斯人抱有敌视态度,这限制了俄国军事潜力的发挥。俄国复杂的民族环境也是导致其在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后很快便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李丹.伊凡四世军制与财税改革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 杜魁元.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J].军事历史,1998,(3).

[3] 续建宜.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J].军事历史,1989,(1).

[4] 包晓强.伊凡三世与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5] 胡维阳.金帐汗国与莫斯科公国统一罗斯进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2016.

[6] 何华.俄国募兵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7] 何红.俄国伊凡四世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8] Susan L.Curran,Dmitry Ponomareff:Managing the eithnic Factor in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rmed Force[Z].R-2640/1,The Rand Corporation,1982.

作者简介: 王小蒙(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史。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72

标签:;  ;  ;  ;  

一战前沙皇俄国时期的民族军队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