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增长是两年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基调_物价水平论文

稳定增长是两年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基调_物价水平论文

稳定增长是两年内中国经济总基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基调论文,两年内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樊纲认为,2003年整个经济会保持今年增长的势头。他的依据是:消费需求会进一步稳定增长,投资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2003年外贸出口不会下降,增长的幅度也许不会象2002年这样超过20%,但估计不会很低,外贸顺差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因此总的来说,今后一二年中国经济会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他认为,在目前各种因素的组合上,我们当前的潜在增长率,当前的我们可持续的、充分增长的水平就是8%左右。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追求更快,因为那样可能出现过热和泡沫。稳定而持续的增长从长期看是最有效率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大的波动,避免损失浪费,增长的质量会更好。

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全世界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会比2002年高一些。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消费的变动。亚洲经济2002年比较活跃,2003年会持续下去。日本的经济2003年预期也比2002年要好。所以,全世界经济在2003年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也不会差

根据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和总供求形势的判断,2002年是一个平稳增长的年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投资、消费、外贸都保持了比较好的势头。与此同时,没有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紧缩也逐步停了下来。

2002年是真正实现正常增长的转折点

2002年经济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0月,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1%,比去年全年的13.3%增长率高了10个多百分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的增长当中,政府的投资并没有增长,政府以特别国债来支付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2002年起就保持在1500亿的水平,没有增长。尽管2002年的上半年由于政府提前安排了大多数项目的投资,因此在那时与去年同期相比,政府投资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从全年看来,政府投资没有增长,特别是到下半年,这一因素已经不存在。2002年的投资增长主要是由非政府投资的增长构成的。这其中外资的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半年外资增长29%,而且外资增长带动了一部分为其配套的生产零部件的企业的投资增长,这些显然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即使没有外资的增长,国内在过去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较低的背景下,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周期也要求投资有所增长。因此可以认为2002年是中国经济从97、98年的低谷全面复苏的一年,是真正实现正常增长的一个转折点。

2002年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外贸的增长。在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的出口1-10月份增长了20%以上。而净出口(外贸顺差)预计会比去年增长50%左右。这种情况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是直接相关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产品成本低成为更重要的竞争因素),但也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密切联系。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一年,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过去有人预期加入世贸后我国进出口会受到打击,贸易顺差会大幅度下降,是由于没有全面地理解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加入WTO,对中国原有企业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开放后外资会进来与我们竞争,在提高国内服务业效率的同时,对原有的服务业企业产生冲击。但服务业主要是要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就地销售的产业,与我国的进出口关系不大(只可能逐步减少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增加出口)。中国过去的出口也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而制造业目前大部分已经是中国的强项,可能在有些产业中,还不是一些原国内企业的强项,但是中国经济的强项,是来中国投资、在中国生产,也计入中国GDP的的跨国公司的强项,因此加入WTO后,贸易空间大了,对我们的制造业出口,会有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影响。今后,中国的外贸还会继续增长。贸易顺差不一定再增长,也许会逐步下降,但即使如此,也不是因为加入了WTO,而是因为在世界整体的经济格局中,中国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顺差,经济规律本身要求它在今后有所缩小。当然这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2002年消费的增长基本平稳,尽管住房、汽车出现了一些热点,但它不是2002年的特点,消费总额这几年一直保持9-10%左右的实际增长。

新形势下应思考的新问题

2002年宏观经济出现的以上一些变化,值得我们对当前宏观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思考。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问题。宏观政策本来的作用就是在短期的经济波动过程当中“拾遗补缺”——当民间投资少的时候,政府就多投一点;当民间投资多的时候,政府就少投一点。原则上说,不存在“宏观政策淡出”的问题——宏观政策应该永远存在,随时准备采取,包括财政政策,不能说到了一定的时候财政政策就可以放弃不用,只采取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做为一个问题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体制改革又面临许多难题,多一些政策工具总是好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也在两种政策一起用,我们就更应该总是将两种政策工具都当作“备用的”、“供选择”的政策使用。现在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民间投资已经有了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应该做怎样的调整?24%的投资增长应该说已经高于正常的水平。尽管2002年的投资增长还谈不上过热,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具有恢复的性质。但是现在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下一步投资增长的趋势。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投资增长的几个因素还都存在:第一,目前协议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然高达30%以上,外资的增长明后两年还会保持比较高的势头,世界上各大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的意向仍然非常强劲。第二,国内受经济形势逐步向好的鼓舞,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进一步乐观,投资也会进一步增长。如果这种势头在2003年继续保持下去,政府就应该开始考虑适当减少政府投资,以抵消非政府投资过快增长的效应,至少2003年政府安排的投资总量不应该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保持相同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逐步地减少政府投资的比重。

2002年虽然谈不上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基本不存在,甚至在上半年还有一些轻微的通货紧缩,但是应该看到一些局部产业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迹象。比如说2002年我国的钢铁生产要从去年的1亿5千万吨可能会达到1亿8千万吨,而冶金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达到了53%。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该产业就很可能在一定阶段出现生产能力的过剩,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此外,房地产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提高住房信贷的同时却有更多的房产商感觉资金紧缺,这种现象,也值得警惕。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还谈不上经济过热,还谈不上有什么泡沫,也应该对经济进行及时的“微调”,防止一些问题的产生。

其次,如何看待通货紧缩。应该说,就短期来看,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已经基本停止。尽管按照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口径计算物价水平仍然是-0.7%,但是下半年按月度环比,物价水平基本是稳定的。这是当前总需求增长的一个自然结果。

在另一方面,从长期趋势的角度思考,当前通货紧缩的性质及其影响值得认真分析。过去两年当中我们基本上有1%的通货紧缩,而且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包括投资品的价格指数这两年在多数时期也是负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甚至是-3%—5%。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投资进一步的增长。这和一般的逻辑分析是有差距的。一般理论认为,物价水平下降,预示着生产能力的过剩,人们预期的投资收益会下降,投资水平就会下降。而当前的情况似乎并不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关系。这就需要分析当前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说在1996-97年,通货紧缩刚刚发生的阶段,当时主要是由总需求的萎缩导致的。因为当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压缩总需求,特别是银行的坏账高到一定水平之后,货币当局紧缩了银根,采取各种方法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贷的萎缩”,出现了“银行惜贷”一类的现象。那时的物价水平下降,是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但是物价水平下降还会有另一原因,也就是生产率的提高。如果一个厂商预见到市场上他的产品的价格会下降1%,但与此同时厂商也预见到各行业及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使生产成本下降3%,也就是利润空间会有2%的增长,厂商仍然会增加投资而不是减少投资。这种由提高生产率而引起的价格水平下降,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成本下降型的物价总水平下降,而不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在技术能力、体制效率的改进方面初见成效,导致各种产品单位成本逐步下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包括价格的竞争,迫使价格随成本下调。这样一种价格水平的下降有其积极的、健康的因素,而且不一定会阻碍投资的增长和总需求的增长。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中国刚刚发生,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出现过长期物价水平下降的趋势。比如欧洲主要的工业国在1874-1895年21年的时间里,经济持续增长,但物价水平是持续下降的。美国在1917-1922年的时间里物价是下降的。如果再除去19世纪上半叶大量发现金矿,流通手段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外,应该说整个西欧工业化过程中主要国家的物价水平是持续下降的,而他们的经济仍然在增长,仍然会有投资。

所以对于我们中国目前物价水平持续低迷的状态,需要认真的分析,需要考虑到我们工业化阶段的特点。当然,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也需要重视:同样在19世纪,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现象,在周期性地发生的危机中,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失业大幅度增长。那种经济波动的典型情况就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以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为起点。当时还没有什么政府的宏观调节政策。后来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基本就是在这种经济周期的背景下产生的,并提出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我们今后的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很可能也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一定阶段上经济持续增长,物价水平比较稳定(可能会有轻微的下降),然后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国际或国内某种因素的发生,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需求不足,于是发生生产能力的过剩,物价水平下降(较大幅度的下滑)。然后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托住”经济增长,最后经济当中的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逐步走出低谷,恢复正常增长,然后过一阶段又会出现总需求的不足。这种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周期很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后一定时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形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经济波动现象。以前中国经济波动的基本特征是以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在这种经济波动当中,政府政策的主要作用与方向是抑制需求。而现在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则要求政府的宏观政策以扩张性的政策为主。不一定总是在扩张,也不一定总是很大力度的扩张,但是基本的方向是要抵消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影响。这对我们的宏观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几年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也为今后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这一轮经济波动快要过去的时候,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改善我们的宏观经济体制,使今后我们的政策调整更加及时、到位、有效,也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2003年经济的预测

在2002年预测2003年,似乎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因为各方面的因素都比较稳定,整个经济会保持2002年增长的势头。消费需求会进一步稳定增长。目前所形成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城市化,仍然会继续下去。随着住房信贷、消费信贷的进一步的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会进一步扩大。

投资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也许2003年的增长幅度不如2002年高,因为2002年具有恢复的性质。但是保持15%左右的正常增长仍然是有希望的。原因之一是外资还会进一步的增长。前面提到的协议外资增长率仍然在30%以上,这预示明后两年外资还会以较高的幅度增长。2002年外资会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也许会达到600亿美元的水平。外资增长会进一步拉动国内投资的增长,国内为跨国公司加工配套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所带动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住房业投资的增长都看不到下降的趋势。

出口的形势估计2003年还会进一步好转。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全世界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会比2002年高一些。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消费的变动。过去两年中股市的下跌、泡沫的崩溃、经济的下滑,一直还没有影响到消费的增长,或者说消费的增长还在支撑着整个经济的增长。但最近的迹象表明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已经开始受到了影响。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保持下去,住房市场不再扩大,美国经济可以会产生进一步的下滑。但是今后一段时期也会有一些新的因素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最近美联储又突然大幅度下调利率;共和党刚刚控制了国会,两位反对大规模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官员下台,政府增支减税已成定局。这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运用的作法,会对美国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战争打与不打,近期会有结论,这会使2002年面临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逐渐明朗起来,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有所增强。

全球经济的其他部分,亚洲经济2002年比较活跃,2003年会持续下去。日本的经济2003年预期也比2002年要好。所以,全世界经济在2003年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也不会差。加上我们加入WTO以后,运用WTO机制保护自己利益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促进出口的手段会逐步增多,防范别人抵御我们出口的政策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2003年外贸出口不会下降,增长的幅度也许不会象2002年这样超过20%,但估计不会很低,外贸顺差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因此总的来说,今后一二年中国经济会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我们过去7%的时候有通货紧缩,9%的时候有通货膨胀,8%的时候既没有通货紧缩,也没有通货膨胀,也可能揭示了在目前的阶段上,在目前各种因素的组合上,我们当前的潜在增长率,当前的我们可持续的、充分增长的水平就是8%左右。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追求更快,因为那样可能出现过热和泡沫。稳定而持续的增长从长期看是最有效率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大波大动,避免损失浪费,增长的质量会更好。

标签:;  ;  ;  ;  ;  ;  ;  ;  ;  ;  

稳定增长是两年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基调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