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分析论文_昝鹏,陈燕萍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洪涝灾害自古以来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文章依据2006年~2016年每年的《全国洪涝灾情》,通过分类、归纳和总结等手段分析了11年间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我国洪涝灾害突出的地方。

关键词:洪涝灾害;山洪灾害;防洪减灾;城市内涝;冬汛灾害

一.历史洪涝灾害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洪涝灾害频繁。全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产值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1]。全国每年的洪灾直接损失,少则几百亿元,多则几千亿。纵向的看,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1029次,平均每2年一次。横向的看比如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1]。纵横向可以得出:洪涝灾害是我国的心腹大患,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影响到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2006年~2016年洪涝灾害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6年~2016年间,我国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10018.9千公顷,成灾3053.84千公顷,绝收680.39千公顷;平均每年受灾人口7640.85万人,死人人口1058人,倒塌房屋26万间;平均每年直接经济损失4427.95亿元,其中水利工程平均每年直接经济损失320.86亿元。具体见表1[2~11]。

三.2006年~2016年洪涝灾害分析

1.洪涝灾害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经统计,2006年~2016年间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平均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50.27%,超过一半。其中如果不考虑2008年因“5.12”地震影响引起的自然灾害损失,洪涝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高达58%。因此洪涝灾害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详细见表2[2~11]。

2.洪涝灾害的发展呈周期性

如图1,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这四年间,洪涝灾害整体发展趋势是在降低的;2010年时洪涝灾害是近11年间最严重的一年;2011年洪涝灾害又降低,2012年、2013年则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14年又降低;2015年较2014年有所增加,但仍然较小;2016年则有突然增大。总的来看,这11年间洪涝灾害的发展呈现周期性,周期长则为4年,短则为1年。综合起来看,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符合历史上洪涝灾害发展的趋势:即洪涝灾害重现频率为2年左右。

3.山洪灾害是人口死亡的主因

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口死亡数量是洪涝灾害中占比最大的。经统计2006年~2016年间,洪涝灾害共导致11634人死亡,其中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为9465人,占比81.36。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1058人,其中因为山洪灾害死亡的年平均860人,年平均占比80.01%。具体数据如表3[2~11]。

4.防洪减灾效益明显

经测算2006年~2016[2~11]年间,全国防洪减灾效益高达15128.82亿元,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为1375.35亿元。防洪减灾效益不仅明显,同时防洪减灾效益与洪涝灾害损失表现出相适应的特点,如图2所示。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这三年由于洪涝灾害总体损失小,防洪减灾效果相对突出;但从2009年开始,至2016年间,防洪减灾效益趋势和洪涝灾害发展趋势表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及相似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国家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不同规模等级的洪涝灾害都能够做出相适应防洪减灾效益。

四.未来洪涝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较于2006年~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发展的特点,未来我国洪涝灾害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1.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

城市内涝问题跟城市扩张太快和排水设施不畅等问题有关。在分析的11年间,城市内涝严重的年份有2007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7个年头,占比63.63%。目前我们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越建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而雨污设施发展的严重滞后必然导致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将愈发严重。

2.中小流域洪涝灾害突出

2013年和2014年全国中小流域洪涝灾害突出,尤其是中小流域的山洪灾害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目前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水已基本得到控制[13],但是中小流域治理尚在实施中,因此中小流域洪涝灾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存在且突出。

3.冬汛灾害的高发性

冬汛历来有之,建国后比如1961年的湖南冬汛、91年的淮河流域冬汛等等,近期如2015[11]年的冬汛有30条河流水位超警戒,76县8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属历史罕见。受全球气候的影响极易引发冬汛灾害的发生。

五.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第一:洪涝灾害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基本上是有周期性可循的;

第三:山洪灾害是导致受灾人口死亡的主因;

第四:防洪减灾效益明显且突出。

2.建议

第一:根据洪涝灾害发生一般周期性,提前做好防汛抢险工作;

第二: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雨污排水系统,尽快实施完成;

第三:加快中小流域治理的进度,降低中小流域洪涝灾害损失;

第四:加强气候控制,降低冬汛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要加强洪涝灾害规律的研究,依据河流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改造防洪减灾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系统,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损失,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堡蔚.2015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2016.2

[2]符日明.2016年洪涝灾情综述[J].中国防汛抗旱,2017.1

论文作者:昝鹏,陈燕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2006年~2016年我国洪涝灾害分析论文_昝鹏,陈燕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