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德育功效论文_折冰婷

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德育功效论文_折冰婷

摘要:中学校园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把学生凝聚在小集体中,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和向心力,是学校课堂文化的有力补充。校园社团建设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学生健全的心智、完整的人格、高雅的情操、正确的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德育功效。

关键词:社团建设;多元性;自主性;实效性;德育功效

校园社团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和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社团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社团作为青少年学生以相同或相似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在进行校园社团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德育功效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突出社团的多元性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学校应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基础、特点,结合学校软、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地进行组织和引导,尽可能突出多元性和多样化。如文学社、校园棋社、合唱队、舞蹈队等;还可以根据社情成立各种志愿者服务队,将社团由校内导向校外。但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必须始终坚持育人的宗旨。在把握社团建设的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校园社团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突出社团的自主性

(一)“还权于民”,让学生成为社团的主人

学生礼团是青少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及“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一直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制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由教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类型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老师提出活动意见,学生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总还是“特长生”。社团形式单一,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及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确定组织不同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把学生社团变成青少年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少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到幕后,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青少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从而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把学生社团变成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

校园社团的建立,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突出社团的社会性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

四、突出社团的实效性

(一)适应时代需求,增强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放眼未来,注重前瞻性

社团建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一个社团建立的宗旨,要预见社团发展的未来。社团宗旨的确立要具有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和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贴近生活,注重实效性

校园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把学生凝聚在一个个团体中,让他们的思想和情操得到锻炼和培养,形成一种正确的向上的暗示和导向,是学校课堂文化的一种有力的补充。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汇演、影视欣赏、美术书法作品展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校园社团建设能有效地推动这些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同时为个性化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光凭说教和灌输,而是要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主体道德选择、自主构建而逐步形成,要用心灵去感受、反思、体验方能实现。我们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校园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结语:

总之,注重学生社团建设,能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激活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中学校园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芳.中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朱雪玲.论中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自主成长的作用[J].南方论刊,2016(5):110-112.

[3]慕子怡.中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学周刊,2016(33):119-120.

论文作者:折冰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

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德育功效论文_折冰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