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产业发展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2-0053-008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其冲击力和影响力不仅直接涉及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给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也因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国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如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跨产业的企业兼并层出不穷;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方兴未艾;等等。这些特征不但清晰地勾画出了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轮廓,同时也显现出了未来国际产业发展的3大趋势: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

簇群化——产业发展的集聚趋势

簇群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表现为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各类产业簇群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

所谓产业簇群(Industry clusters)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其外部形态表现为由一大群特定领域的企业与企业间、政府机构与企业间、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社区机构与企业间的各种组织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落。我们通常所说的“园区”、“一条街”等实际上就是产业簇群的一种形式。

产业簇群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期,在手工业时代就出现了一些基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原因所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业、瑞士的钟表业、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业等。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大机器时代,则涌现出了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簇群,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克罗地区(前南斯拉夫)亚德里亚海的造船业等等。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地的产业簇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簇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至此,国际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趋势日益凸现。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著名的产业簇群。在美国,有硅谷的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业簇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簇群,纽约的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产业簇群,匹兹堡的新材料、新能源业簇群,底特律的汽车设备及零部件簇群,普拉特的毛纺业簇群,卡驼莱的眼镜业簇群;菩阿莱之阿和培沙罗的家具业簇群等等;在德国,有法兰克福的化工业簇群,慕尼黑的汽车业簇群等等;在我国有台湾新竹工业园电子业簇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业簇群和武汉光谷等。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簇群200多个,意大利是世界上小型产业簇群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有各类产业簇群199个,分布在15个州,其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其中,纺织品业簇群69个、制鞋业27个、家具业39个、机械业32个、食品业17个,此外,还有金属制品业簇群1个、化学制品簇群4个、造纸与印刷业簇群6个、首饰业簇群4个。

产业簇群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产业簇群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簇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簇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簇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如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

二是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酒业簇群就是典型的横向关联簇群,它以酝酒业为主导产业,在其外围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葡萄种植业、酝酒设备加工业等,其第三层次是服务性产业,如专为酝酒业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最外部则是新产业的聚集,如旅游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

三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簇群。如意大利众多的产业簇群即属此类。

综观世界产业簇群的发展,不难发现,产业簇群具有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3大特性,这是其既能得到各国政府和地区的大力推崇,同时又能得到企业一致青睐的缘由。

共生性:产业簇群是围绕某个特定领域和产业所形成的企业集合,区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够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以及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簇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互动性:产业簇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簇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

柔韧性:产业簇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产业族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簇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产业簇群内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簇群适应外界变化和竞争的能力,使得产业簇群具有一般经济形态所不可比拟的柔韧性,造就了产业簇群得以持续繁荣不衰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走势不可逆转,竞争日趋激烈,而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此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产业簇群的崛起实际上是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并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中产业发展的外部表象,而产业簇群衍生为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内在驱动力则是产业簇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近几年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簇群,有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如上海于1996年规划启动的漕泾化学工业园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围海造地,兴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目前已吸引了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BP公司,拜尔和巴斯夫等公司前来投资,总投资达70亿美元的项目已签约启动。到“十五”计划完成时,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的小型群落,形成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簇群。虽然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温州产业的竞争力。我国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尚在不断地发展,并将在调整、兼并、重组和合作中成长壮大。

可以预言,未来的全球村经济就是由若干个产业簇群构成,国家经济、区域经济、都市经济或城镇经济,要么包含若干个产业簇群,要么就是某个簇群或某个簇群中的一部分。

融合化——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趋势

融合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跨行业、跨区域的企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在企业层面给人们最直观的显现。

产业融合(industry amalgamation)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在这些大变动中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整合,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的迅速展开,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影、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2000年1月引人注目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一被称为“天作之合”的购并,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日显明朗。

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3种:

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这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向其他产业渗透,产生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又如电子商务,它是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领域渗透而产生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索尼宣布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就是通信产业向传统的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产业融合的实例。此外,高新技术间的相互渗透也是产业融合的一种新方式,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的DNA芯片计算机即是新技术相互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又如2001年6月联想与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融合出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

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这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形式,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两者之间融合成为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形成即是这一新型产业体系的综合体现,是第一产业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现代农业依靠土地资源,面向世界市场,集中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优势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消失了。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在新兴产业中也尽显无遗,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体育旅游、康复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实质也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广泛的融合发展。

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也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有人称产业融合为挡不住的趋势,在这挡不住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挥舞着指挥棒。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实现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有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总是趋向不断优化。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工业化后期,从高加工工业向高新技术阶段过渡时,产业存在软化趋势,这种软化实际上就是产业趋向混合发展,非物质部门的产业逐渐向物质产业部门渗透,软化率越高,它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之后,产业间的界限模糊,彼此相互融合。如资金密集型产业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大型装备工业与物流业相互融合,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科技、教育产业相融合等等,可见,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产业创新也直接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新产品加快了产业创新的步伐,缩短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企业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化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中,技术进步与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应用的范围显著扩大,技术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些特征在宏观上导致了国际经济结构的加速重组和整合,在产业层面上则导致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融合新趋势对我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产业融合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嫁接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有效地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产业融合为企业发展和壮大提供了良机。产业融合的主体是企业,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可以发展壮大自身,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技能。

生态化——产业发展的持续趋势

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3大趋势之一,这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所谓生态产业(Eco-industry)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Circulate Economy)。

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生态学,大量研究表明,产业发展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相互关联作用,产业链如同生物链,能量和物质在产业链中可以实现类似生物链的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流动,要素在循环流动中耦合,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企业“营养物”或原料。例如,以前在化工区,我们常常看到高大的烟囱顶端燃烧着永远不灭的熊熊大火,滚滚的浓烟给蔚蓝的天空抹上极不协调的黑色,在这里,能源被浪费,空气被污染,而在生态产业发展系统中,这些热能就是另一企业的燃料,或另一企业的原料,能量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不同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构成清洁的封闭式的循环,不仅如此,产业系统在循环中还得到整体经济的增值效应,就如同自然界中金龟子利用野牛等的粪便作食物,既消除了草场上的污染,又喂肥了自己。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产业生态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例子:

在企业层面上,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把卫生间的一次性小肥皂改为悬挂式的取皂器,减少资源的消费(Reduce);将一次性的塑料洗衣袋更换成布质的,或用柳藤筐替代,以便重新使用(Reduce);将废弃的软木塞收集起来加工拼装成新的弹性地板,实现循环利用(Reduce)。等等。

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在成功的生态旅游区内,生物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这3个不同的圈层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在国家层面上,欧盟国家、北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指标。

产业的生态化具有全新的含义,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特征。

循环性:生态产业是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产业体系,具有循环的特征。传统的产业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为其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产业则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例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我国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于2001年8月在广西贵港市成立,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6大系统为框架的生态链,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变换而相互衔接,其中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以及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3条园区内的主要生态链,相互间构成了横向耦合的关系,这种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使园区内的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循环利用。

群落性:生态产业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群落内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使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在外部形态上,生态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一群企业的松散结合,如各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园区。

增值性: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其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是在商业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内所有企业都从中得到好处,取得增值效应。生态产业摒弃了传统产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生态产业通过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这种共生系统所产生的高质环境和经济效率是其得到推崇的根本原因。

生态园区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在发达国家兴起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当今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新形式。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具有以下特征:(1)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的关系,这种关联和互动构成了各产业或企业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工业体系;(2)在工业生态链或工业生态网络中,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并实现闭路循环,不向体系外排出废物;(3)生态园区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多个企业或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概念,因此,它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只要存在工业生态关系,这个企业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成为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生态园区不单纯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工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保护环境融合于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同时可以实现区域性的清洁生产和区域性的经济规模化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运作模式,同时也为产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衰的动力。

几点思考

1.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3大趋势互相关联

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3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诠释。3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详见下图)。

簇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这种聚集对产业融合和渗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则可能产生新的产业簇群,产业生态化中资源持续循环的特征将贯穿未来的产业族群和产业融合的发展之中,产业簇群和产业融合也因生态化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有产业融合化和生态化特征的产业簇群,具有簇群形态的产业融合和生态产业系统,以及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融合将共同谱写21世纪产业发展的“交响曲”。

2.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产业发展也融入了国际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找准我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切入点,通过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产业簇群化、产业融合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将有利于达到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导我国产业顺应国际趋势健康发展

虽然产业发展的这3大趋势近年来在我国已有所显露,但除了产业簇群化比较明显,进展较快,产业融合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还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除了认识不足,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行业的企业可有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又受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从而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如我国在当前网络经济的发展中欲图“三网合一”就面临协调的困难。又如,我国每年要对环保投入大量资金,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往往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地区分割,使我国产业簇群发展过于分散,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益。因此,提高对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认识,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乃是促进我国产业顺应国际趋势健康发展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2-02-05

标签:;  ;  ;  ;  ;  ;  ;  ;  

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