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

张明[1]2002年在《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研究有关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叁至第六章,为试验研究部分。 第叁、四章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流动细胞分离检索仪分离的精子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确定精子分离过程及染色是否会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共使用了4273个从牛卵巢抽取的卵母细胞并分别与3种类型的冷冻精子(分离、染色未分离和未染色未分离)进行体外受精(IVF)试验。这些精子分别来自于3头公牛,每头公牛重复试验3~5次。此外,还应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对351个第6~8 d的IVF囊胚进行了染色体分析。数据使用ANOVA程序、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3种类型精子受精后的囊胚率未有显着差异,分别为20.4%,22.62%和22.14%,只是分离精子的卵裂率比未分离的精子要低(71.93%比53.66%;P<0.05)。2)所测试的3头公牛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在公牛之间有所差异,即H008号公牛的卵裂率明显低于H010和H016号公牛(分别为40.6%比74.4%和69.8%;p<0.05),囊胚率明显低于H010号公牛(17.4%比25.1%;p<0.05)。3)分离精子、染色未分离精子和未染色未分离精子的胚胎中,染色体组成表现为异常的,即嵌合体的胚胎分别占57%(82/145)、59%(59/106)和65%(65/100),叁者染色体异常的比例无显着差异。4)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在不同公牛之间存在差异,即H016号公牛与H008号公牛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显着(30%比45%;p<0.05)。5)第6、第7d和第8d回收的囊胚染色体异常频率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结果证明:1)分离过程或染色并没有影响胚胎发育到囊胚,也没有影响胚胎的染色体组成,流动细胞分离检索仪分离的精子可以有效地用于牛胚胎的体外生产;2)胚胎的发育阶段对胚胎染色体的异常也没有影响. 第五章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由流动细胞分离检索仪分离的牛X和Y精子及未分离精子进行单精子胞质内注射(ICS )和IVF后的胚胎发育状况及染色体组成情况,确定分离精子是否对ra结果有影响。用来自于同一头公牛叫)分离的 X和 Y及未分离的精子分别禾体外成熟的萝母细月进行IC*和1*F,结果显示,Z)3禾精子ICSI或IVF后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没有显着差异(只是IVF组分离精子的卵裂率低于未分离精子,p<0.05); 2)同一种类型精子ICSI或* 后的卵裂率及囊胚率差异也不显着,分离精子ICSI的卵裂率禾囊胚率与其IVF 白结果相近,分别为71.75O比65O,22.1o比25.6o。爿 ICSI禾 IVF产生的第 7 d禾第 8 d囊胚进行《 渗、固定及染色等处理后,检查胚胎细胞数和染色体组成,其结果是,分离的X和 Y精子和未分离精子ICSI后囊胚的平均细胞数叁者之间无差异 巾功.l),同样* 后的翼胚平均细胞数也无差异,但ICSI i的平土全胞数低 于 IVF组(p、0*05)。染色体分析的结果表明,ICSI禾 IVFZtfl囊胚的染色体异常率,3种类型的精子之间不存在差异。ICSI和IVF两组的囊胚染色体异常率,二者之间也未有显着差异*0.9%比33.6O)。总之,分离精子没有影响ICSI胚胎的发育,n 过程及分离精子也没有增加 ICSI胚胎染色体的异常率,流动细胞分离仪分离的牛精子可以有效的应用于ICSI。 第六章的研究是运用分子克隆技术,从小鼠的睾丸中分离和克隆一个新的基因,称为GSE(gonad-specific expression gene)。fR省酸序列分析揭示,GSE CDNA的开放阅读框架的长度为 745h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预测分子量为 27石 Kda的蛋白质。从推断出的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表明,GSE蛋白质在细胞中可能是一个不带有信号肚的可溶性蛋白石 印迹只检测到有限数量的基因组DNA片断,提示GSE是一个单拷贝的基因u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了的小鼠 GSE CDNA为探针,与从各种成年小鼠组织中提取的 POly(A)’RNA(各 ZPg ) 进行Norther*印迹分析显示,GSE mRNA在小鼠 卜体细胞组织卜心、肝、肾、肺、脑。骨骼肌、及脾)中没有检测到其表达,但在睾丸中有强转录表达,在卵巢中有低转录表达。为了阐明GS[5表达与配子发生的关系,从0。~49 日龄小鼠睾丸和卵巢中提取mRNA 每祥品 0.sllg)将其与特定的 GSE cDNA引物进行 RT-PCR反应,分析的结果发现,GSE;nRNA在出生后第 14天的小鼠睾丸中首先被检测到,这一时间正是中粗线期精母细胞很可能出现的时期。为了进一步调查GSE是否在限定的睾丸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以小鼠 GSE CDNA反向转录的 RNA为探针与小鼠睾丸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的分析证实,GSE mRNA分布于精母细胞 z(粗线期人 圆形精细胞以及伸长精细胞的细胞质中,这一结果与 RT干C R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从另一方面来看,GSE mRNA在出生时小鼠的卵巢中己经出现,这也正是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时间。上述的这些结果提示,GSE与配子发生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有?

陆阳清[2]2008年在《水牛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拥有超过两千万头沼泽型水牛,但绝大多数只能作为役用,若能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将其快速改良成乳用或乳肉兼用的杂交水牛,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论文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水牛X和Y精子法进行水牛性别控制研究,以期建立和完善水牛性别控制技术体系,并应用到水牛繁殖、育种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加速水牛品种改良工作进展。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研究一,分析和鉴定水牛X精子和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为进行分离水牛XY精子性别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摩拉水牛的X精子和Y精子的DNA含量差别为3.59±0.11%,尼里—拉菲水牛X精子和Y精子的DNA含量差别为3.55±0.14%,两个品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品种内的牛个体之间有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牛XY精子DNA含量差异,同时表明了分离的可行性。研究二,对水牛精子分离之后的体外存活能力、顶体完整情况及微生物污染等精液品质相关参数进行系统分析,以了解影响水牛分离精子活率和受精能力的因素,为改进水牛精子分离方法及提高其在IVF和AI应用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法、荧光显微镜法与精子图像分析仪法检测所得精子活率的相关系数大于0.85,相关性非常显着,表明均能有效评定精子活率。对分离精子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新鲜水牛精子经过分离后,死亡精子被去除,活精子率从分离前的72.4%提高到了86.4%(P<0.05)。经过冷冻解冻后,分离精子的活率高于未分离精子的活率(44.1%vs 33.9%,P<0.05);体外孵育3h、6h后,分离精子活精子率分别为24.2%、15.6%,未分离精子活精子率分别为9.0%、6.7%,二者均下降明显(P<0.05),而同一孵育时间的分离精子活率均高于未分离精子活率(P<0.05)。在顶体反应方面,新鲜水牛精子经过分离后,顶体损坏的精子也被去除,发生顶体反应精子的比例从分离前的22.9%减少到分离后3.9%(P<0.05),但是经过冷冻解冻后增加到30.0%,与未分离冷冻精子的26.8%没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分离精子受冷冻损伤更严重。解冻并体外孵育3h、6h后,分离精子顶体反应比例分别为33.9%、38.3%,未分离精子顶体反应比例分别为32.8%、35.6%,同一孵育时间的分离精子顶体反应率稍微高于未分离精子,但无统计差异(P>0.05)。精液微生物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新鲜采集的水牛精液平均菌落密度10619个/毫升,常规冻精平均菌落密度为293个/毫升,而分离冷冻精液平均菌落密度达到18935个/毫升,叁者差异显着(P<0.05)。新鲜精液检测到的菌落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48%,阴性杆菌占41%,阳性杆菌占9%,霉菌占2%;而分离精子冷冻精液中的菌落100%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经检测确定为阴沟肠杆菌和产酸克雷伯氏菌,对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呈耐药性,而对丁胺卡那霉素以及环丙氟哌酸药物敏感性较强。研究叁,通过制作奶牛性染色体涂染探针,检测水牛分离精子的纯度,以期建立一种独立评估水牛分离精子纯度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显微操作仪能够有效分离荷斯坦奶牛的性染色体并制作探针。应用荷斯坦奶牛Y染色体探针杂交水牛正常精子显示,Y精子比例为47.7%;应用荷斯坦奶牛X染色体探针杂交水牛正常精子显示,X精子比例为48.9%,二者均接近50%理论值(P>0.05),表明所制备染色体探针用于鉴定XY精子比例的有效性。在杂交水牛分离精子中,应用Y染色体探针杂交水牛分离Y精子样本表明,Y精子所占的比率为82.2%;应用X染色体探针杂交水牛分离Y精子样本表明,X精子所占比例为9.6%,也即Y精子所占的比率为90.4%。两种探针检测分离Y精子的综合纯度为86.2%,与流式细胞仪重分析87%的结果接近(P>0.05)。研究四,将水牛分离精子应用于活体采卵(OPU)和体外受精(IVF)技术体系,以提高水牛分离精子生产优良性控胚胎和后代的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中添加瘦素不但能有效促进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而且提高其体外成熟的质量及受精后的胚胎发育潜能,其中以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ng/mL的效果最为明显,卵母细胞成熟后极体排出率达到61.2%,IVF囊胚发育率达到22.4%,与不添加瘦素的对照组51.9%的极体排出率和13.0%的囊胚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研究还发现,在胚胎培养液中添加瘦素有助于促进水牛IVF胚胎的发育,其中以10ng/mL的效果最为明显,囊胚发育率达到26.1%,与不添加瘦素的对照组17.5%的囊胚率有显着差异(P<0.05)。此外,在成熟液和胚胎培养液中同时添加10ng/mL的瘦素,IVF囊胚发育达到27.0%,与对照组19.7%的囊胚率差异显着(P<0.05)。但在分离精子IVF时,在成熟液和胚胎培养液中同时添加10ng/mL的瘦素,虽然IVF后卵母细胞的分裂率和囊胚率都有一定提高,但是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差异(P>0.05)。在OPU-IVF研究中,OPU得到的水牛卵母细胞与分离精子和未分离精子IVF后的分裂率分别为50.5%和50.9%,二者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分离精子IVF后的囊胚率为15.3%,稍微低于未分离精子19.1%,但二者也没有显着差异(P>0.05)。分离和未分离精子与OPU来源卵母细胞IVF生产的鲜胚移植受胎率分别为26.5%和26.9%,二者没有显着差异(P>0.05);分离和未分离精子与OPU来源卵母细胞IVF生产的冻胚移植受胎率分别为11.6%和15.4%,二者也没有显着差异(P>0.05)。将分离精子和未分离精子生产的胚胎移植数据合并分析显示,冻胚的总体受胎率(13.4%)显着低于鲜胚受胎率(26.7%,P<0.05)。未分离常规精子与OPU来源卵母细胞生产的体外胚胎移植后,产下10例正常水牛犊(6母,4公),流产3例(3公);分离X精子与OPU卵母细胞生产的体外性控胚胎移植后,产下11例正常水牛犊(10母,1公),流产3例(2母,1公),雌性率为85.7%,远高于未分离精子46.1%(6/13)的雌性率(P<0.05)。研究五,通过将水牛分离精子应用于AI,并与荷斯坦牛分离精子AI相比较,探讨和分析水牛分离精子在AI中应用的问题,以提高其利用效率,为利用分离精子性别控制技术加快水牛品种改良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在荷斯坦奶牛方面,分离和未分离的常规精子配种处女牛的受胎率分别为61.4%和61.3%(P>0.05),配种经产母牛的受胎率分别为42.9%和46.2%(P>0.05);无论是分离精子还是常规精子,配种经产母牛的受胎率均显着低于处女牛(P<0.01)。在水牛方面,分离精子和常规精子配种水牛情期受胎率分别为69.7%和66.5%,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分离精子配种处女牛受胎率为77.8%,比配种经产母牛67.6%的受胎率高,但没有统计差异(P>0.05);在流产率方面,水牛分离精子和常规精子配种妊娠后流产率都很低,二者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分离精子配种杂交水牛受胎率(85.7%)高于本地沼泽型水牛(62.1%),但二者没有统计差异(P>0.05)。此外,本研究还表明,无论是荷斯坦奶牛还是水牛,不同公牛来源的分离精子配种后受胎率差异显着(P<0.05);在不同管理条件下的母牛群进行分离精子配种的受胎率差异明显(P<0.05)。本研究中,利用分离精子总共配种荷斯坦奶牛306头,受胎179头,情期受胎率58.5%,流产7头,产犊172头,其中产母犊153头,产犊性别准确率89.0%;利用分离精子总共配种水牛65头,妊娠35头,情期受胎率53.8%,流产2头,经产下牛犊33头,其中母犊28头,产母犊性别准确率84.8%。奶牛和水牛分离精子母犊率与常规精子配种后50%的理论值差异显着(P<0.01)。

宋淑珍[3]2007年在《绵羊性别鉴定PCR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绵羊性别决定基因检测多重和巢式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性染色体引物的特异性检测,建立了绵羊性别决定基因检测的PCR方法,并讨论了影响PCR扩增的几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1)从GenBank中检索到长度为723bp的绵羊SRY基因序列作为Y染色体特异序列,长度为3249bp的β-B-珠蛋白基因作为常染色体内标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了长度均为20bp性染色体巢式引物SRY337、SRY193和常染色体的巢式引物G559、G278。(2)对所设计的引物进行筛选组合,建立了绵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多重和多重巢式PCR反应体系。(3)对多重PCR体系用4×3×4因子组合析因设计实验(dNTP的终浓度分别为100μM、200μM、300μM、400μM;Mg2+浓度分别为1.5mM、2mM、2.5mM、3mM:温度分别为58℃、60℃、62℃)确定了dNTP浓度、Mg~(2+)浓度和温度的最优组合,优化了扩增程序。对巢式PCR体系第二轮扩增进行了不同dNTP浓度、Mg~(2+)浓度和温度、以及不同扩增程序的筛选和优化。(4)用本试验中所采用的SRY巢式引物分别对人、牛、兔基因组DNA及淋巴细胞缓冲液进行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和分析性别鉴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因素。绵羊肝组织基因组扩增结果表明:公羊可同时扩增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片段,而母羊只能扩增出常染色体片段,引物特异性高,外引物间、内引物间扩增温度相差不大,可进行多重扩增。通过析因试验筛选的最优多重PCR性别鉴定体系为:SRY337、G559的浓度分别为0.4州,Mg~(2+)为2.0 mM,dNTP为300μM,Taq酶1U,10×PCR Buffer为2.5μl,扩增体系25μl;扩增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20s—58℃退火30s—72℃延伸20s}30个循环—72℃延伸3min—4℃保存。优化后的多重PCR体系扩增公羊肝组织基因组,灵敏度为100pg。在巢式PCR中,以建立的最优多重PCR体系进行第一轮扩增20个循环后,析出5μl进行第二轮扩增,其最优反应体系为:SRY193、G278浓度均为0.4μM,Mg~(2+)为2.0 mM,dNTP为200μM,Taq酶1U,10×PCR Buffer为2.5μl,扩增体系25μl;扩增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20s—64℃退火延伸20s—}30个循环—72℃延伸3min—4℃保存。本多重巢式PCR性别鉴定体系的灵敏度为100fg(1个细胞约5pg),4细胞的DNA就可扩增鉴定结果,总鉴定时间约为110min。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SRY基因引物只对羊、牛雄性特异,其他动物雄性DNA及淋巴细胞缓冲液均不影响检测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巢式PCR体系相对简单、快速、准确率高,完全可以在生产实践中用来鉴定绵羊性别。

李崇[4]2016年在《利用RNAi与CRISPR/Cas9靶向Y染色体基因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牧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哺乳动物Y染色体编码的基因大部分与性别发育有关。通过调控Y染色体基因的表达或功能将可能改变性别比例。本研究选取了Y染色体上的Dby基因作为靶基因,该基因的m RNA在成熟精子中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均能够被检测到,暗示着该基因的功能可能与雄性胚胎的发育相关。我们利用RNA干扰的方法,研究下调小鼠早期胚胎中Dby基因的表达量对雄性胚胎发育及出生后雄性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针对Dby基因m RNA的编码区查找到4个靶位点,分别构建了表达sh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C3T3-E1细胞系筛选出具有最佳抑制效果的shRNA1,其能够使细胞中Dby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至对照组的14%(P<0.05)。根据shRNA1序列设计合成siRNA,对小鼠受精卵进行雄原核显微注射,发现siRNA使体外培养至8细胞期的胚胎Dby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下调至对照组的6.1%(P<0.01);注射抗Dby的siRNA对移植到受体母鼠体内的胚胎发育效率、性别比例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对雄性小鼠配种后的受胎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雄性小鼠的睾丸发育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在小鼠早期胚胎中利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Dby基因表达,但Dby基因表达量下调对雄性胚胎的发育没有影响,对出生后雄性小鼠的生殖能力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本研究选取了Y染色体上的多拷贝基因Rbmy为靶基因,利用CRISPR/Cas9系统特异性地切割Rbmy基因,研究其破坏Y染色体的可能性。我们针对Rbmy基因查找了6个靶位点,分别构建了相应的真核表达载体、原核表达载体及验证用靶载体。我们将Cas9、sgRNA及荧光报告靶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的荧光效率及荧光强度,比较CRISPR/Cas9系统在不同靶位点处的切割效率。本研究发现sgRNA6在293T细胞系上的切割效果最佳,其荧光效率达到52.64%,显着高于对照组,接近阳性对照的水平,且荧光强度最强。我们接着进行了sgRNA的体外转录,利用sgRNA在体外能够与Cas9蛋白结合形成核酸内切酶的特点,在体外检测了CRISPR/Cas9系统对靶序列的切割效率,发现sgRNA6对靶序列的切割效率几乎达到100%,与细胞水平上的结果一致,说明sgRNA6能够用于下一步对雄性胚胎Y染色体进行切割的研究。

张成, 娄媛媛, 史远刚[5]2005年在《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前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主要是通过XY精子分离和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来实现的。其他常用的性别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受精时间控制法、阴道pH值调节法和营养调节法等。本文就性别决定的机理、XY精子分离以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几种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性别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邵西兵, 郭文军, 覃波霖[6]2003年在《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前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和精子的性别分离。其他的性别控制方法有:控制体内交配及受精时间、控制阴道酸碱度、无性繁殖技术(如卵核移植、雌核发育、卵母细胞融合及人工诱发雄核发育)和根据免疫学建立起来的技术等。本文就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方法做一综述,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性别控制的设想。

廖海艳[7]2007年在《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性别控制是一项能显着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通过XY精子分离和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来实现。在生产中,还经常采用其它性别控制的方法,如:受精时间控制法、阴道pH值调节法和营养调节法等。就性别决定的机理、XY精子分离以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性别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马军德[8]2013年在《小鼠Zfy基因RNAi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性控效果的观察》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靶向抑制性别决定相关基因Zfy的表达,研究Zfy基因在生精过程中的相关功能及小鼠后代性别比例的变化。通过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Retrovirus/Zfy-shRNA和质粒载体Psilencer/Zfy-shRNA,用构建好的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转染小鼠生精细胞,应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Zfy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验证干扰载体对Zfy基因的沉默效应。大量包装生产病毒颗粒和制备质粒载体并对公鼠进行睾丸打点注射,每隔7d注射1次,连续注射4次,最后一次注射14d后,部分雄鼠宰杀采集睾丸组织,qRT-PCR检测Zfy基因的表达水平;另一部分雄鼠与每组超排处理的雌鼠按1:1合笼,间隔5d合笼1批雌鼠,共合笼3批,观察后代的性别比例。结果显示,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Zfy-shRNA和质粒载体Psilencer/Zfy-shRNA转染小鼠生精细胞后,Zfy基因mRNA表达水平都极显着低于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睾丸注射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Zfy-shRNA和质粒载体Psilencer/Zfy-shRNA后,Zfy基因mRNA表达水平都极显着低于空载体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睾丸注射逆转录病毒载体Retrovirus/Zfy-shRNA的雄鼠组间隔5d交配1次,得到第1次交配出生的后代平均雌鼠率为71.43%,极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1),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第2、3次交配的后代平均雌鼠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睾丸注射质粒载体Psilencer/Zfy-shRNA的雄鼠组间隔5d交配1次,得到第1、2次交配出生的后代平均雌鼠率分别为71.00%和73.21%,都极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1),都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第3次交配的后代平均雌鼠率为63.64%,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成功构建了抑制小鼠Zfy基因表达的RNAi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质粒载体,通过干扰Zfy基因的表达实现了对小鼠受精前的性别控制,同时也为研究其它动物受精前的性别控制奠定了基础。

张华, 甘潇, 叶绍辉[9]2006年在《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机制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是构成性别控制技术的理论依据,其性别决定是由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相继表达和相互调控的结果。SRY的表达是雄性发育的分子基础,继而诱导SRY连锁基因SOX9、AMN等的表达。FOXL2、WNT-4和DAX1在雌性性别分化时期表达,表明了向雌性分化也是由特定基因调控。

曲蕾, 李建平, 苏权, 张巧灵[10]2016年在《流式细胞分离法在哺乳动物精子分离中的应用及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的性别后代的一种生物技术,该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大意义,已广泛应用于牛、鹿等大型动物的繁殖中。哺乳动物子代性别主要由父代的X/Y染色体决定,X/Y精子分离是控制动物性别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关于哺乳动物(如牛、羊等)精子分离的研究有着较大的进展,目前应用最多且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流式细胞法。笔者就流式细胞法分离哺乳动物精子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简单综述。

参考文献:

[1].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D]. 张明. 广西大学. 2002

[2]. 水牛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D]. 陆阳清. 广西大学. 2008

[3]. 绵羊性别鉴定PCR方法的研究[D]. 宋淑珍.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4]. 利用RNAi与CRISPR/Cas9靶向Y染色体基因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D]. 李崇.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5].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J]. 张成, 娄媛媛, 史远刚. 吉林畜牧兽医. 2005

[6].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J]. 邵西兵, 郭文军, 覃波霖.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3

[7].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J]. 廖海艳. 湖南农业科学. 2007

[8]. 小鼠Zfy基因RNAi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性控效果的观察[D]. 马军德. 石河子大学. 2013

[9].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机制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 张华, 甘潇, 叶绍辉. 畜牧与饲料科学(奶牛版). 2006

[10]. 流式细胞分离法在哺乳动物精子分离中的应用及前景[J]. 曲蕾, 李建平, 苏权, 张巧灵.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标签:;  ;  ;  ;  ;  ;  ;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