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适应性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经合组织论文

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适应性评估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保障论文,启示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针对脆弱群体社会保障不足的现象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政府推出“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负担。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又出现较大的波动,再次造成我国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11年起我国的GDP增速下降至9.5%,2014年进一步降至7.4%。从长远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增强,增速放缓将成为中长期趋势。这就提出了“如何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命题。

       本轮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也警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持续将拖累经济与社会发展。债务危机从希腊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公共养老金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负担沉重,最终拖累了国家财政。欧洲一些国家在危机中掀起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新浪潮,但遇到很多阻力,甚至引发社会骚乱。这些教训表明,如果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脱节,缺乏可持续性,将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但目前理论上对于社会保障可能具有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入的考量,实践中也只注重制度本身覆盖面的提升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对其可能的不利后果考察不够,特别是对社会保障的经济适应性缺乏系统的审视。因此,要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评估其经济适应性,研究宏观层面的适度水平。

       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早期研究主要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内,利用生命周期模型,重点关注社会保障通过影响居民储蓄进而影响物质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Feldstein,1974、1980、1996;Ehrlich and Zhong,1998)。近年来,学术界逐渐摈弃了新古典增长模型,转而主要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考虑父母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动机,着重考察社会保障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影响(Ehrlich and Zhong,1998;Kaganovich and Zilcha,1999;Kemnitz and Wigger,2000;Glomm and Kaganovich,2003)。已有研究揭示了实现社会保障经济适应性的内在机理。但目前这方面的经验研究还相对较少且没有给出一致结论。

       穆怀中教授(1997、2001、2003)较早关注这个问题,并引发了一些后续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评判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是通过统计分析衡量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中使用的量化指标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穆怀中,1997)。杨翠迎、何文炯(2004)提出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CSS)、王晓琴等(2008)采用类似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作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衡量标准。二是运用相关、回归与协整等计量方法探讨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穆怀中(2001)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出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董拥军、邱长溶(2007)、刘苓玲等(2012)运用协整分析方法,探讨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但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彭浩然、申曙光,2007;贾俊雪、郭庆旺等,2011),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关于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已有的研究主要基于穆怀中(1997)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提出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学者用不同的方式所探讨,所得出的结论也并不尽一致。笔者将在此基础上利用OECD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曲线估计,探讨二者关系的一般规律,并据此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社会保障水平可以用两个指标分析,一个是人均的社会保障支出(暂称为社会保障密度),一个是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暂称为社会保障深度)。为便于国际间的比较,本文采用相对数——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目前四大国际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世界银行)都有社会保障相关的统计,鉴于OECD的统计口径最宽,支出的项目包括老年福利、遗属福利、失能人员福利、健康福利、家庭福利、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失业福利、住房福利和其他社会政策领域的福利,本文将采用OECD提供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中198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OECD将社会保障支出(Social Expenditure)分为公共支出、强制性的私人支出和自愿性的私人支出。为便于与中国的比较,考虑中国自愿性的私人支出较少且难以统计的状况,将社会保障支出界定为公共支出和强制性的私人支出之和。因此,本文采用的社会保障水平衡量指标为社会保障深度,即公共支出和强制性私人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同时,采用人均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民的生活状况。

       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本着便于统计的原则,且按照公共支出和强制性私人支出之和的思路,中国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大体包括以下内容: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外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新农合基金支出。其中,狭义的社会保障总支出=财政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新农合基金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财政补贴新农合基金支出。广义的社会保障总支出=财政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预算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新农合基金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财政补贴新农合基金支出。这些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

       三、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OECD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类型的划分

       1990年,丹麦籍学者埃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运用“非商品化”这个工具进行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将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世界或称三个模式,从此开拓了比较社会政策研究的新天地。本文借鉴这种福利模式的划分,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模式中选取了15个典型国家,以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支出水平是否有区别。

       其中,5个保守体制的福利国家为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集中分布在欧洲大陆地区。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保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带有保险的精算性质。

       5个自由体制的福利国家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瑞士、美国,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

       5个社会民主体制的福利国家为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集中分布在北欧地区。它缘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原则,资格的确认几乎与个人需求程度或工作表现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社会民主体制国家更关注公平、平等,看重社会团结,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平等的福利。

       (二)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呈现波动中缓慢上升状态

       总体来看,在1980-2010年间,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基本波动在19%~28%之间(参见图1)。其中,1980-1989年间,除在1984年有所降低外,总体保持平稳,略有上升,由19.14%上升至20.73%;1990-1993年间,均值水平上升幅度较大,增至24.88%,2000年回落至23.26%,2003年出现反弹趋近于24.71%后又回落至2007年的23.57%;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社会保障水平又出现了明显的波峰。整个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年平均增速为0.3%。

      

       图1 1980-2010年典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分类型来看,自由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远远低于保守体制和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参见图2)。在1980-2010年,除瑞士外,自由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的时期未超过20%,而保守体制和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一直保持在20%以上;比较保守体制及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发现,在1996年之前,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一直高于或等于保守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1996年之后则相反,保守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超过了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自由体制国家和保守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较社会民主体制国家更平稳,波动幅度较小,呈现稳中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出现了1980-1985年、1985-1989年、2000-2008年三次小幅度波动以及1989-2000年一次大幅度波动。

       自由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速为1.58%,社会民主体制国家次之,主要受金融危机后社会保障支出骤增的影响,年平均增速为0.81%,保守体制国家最慢,年平均增速为0.74%。

      

       图2 1980-2010年三种福利国家类型社会保障水平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水平并非无限制地上升,而是可能存在一个适度水平,在适度水平上下浮动;适度水平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福利体制类型是可能的影响因素;福利体制的类型会影响到社会保障水平的波动幅度;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福利国家增速较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福利国家增速较大,这也说明存在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在趋近于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时,不同社会保障水平的国家福利增速有所区别。

       (三)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总体来看,1980-2010年福利国家人均GDP水平基本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参见图3),从1980年的21712.26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34928.88美元,并在1990年、2000年、2007年出现波峰,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的波谷。整个阶段的年平均增速为2.03%。

       分类型来看(参见图4),三个类型中,保守体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且一直低于其他两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之前,自由体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社会民主体制国家,2000年之后,两者曲线趋于重合;三条曲线波动幅度较小,均在1990年、2000年前后产生了小的波峰,在2008年出现波谷;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经济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速为2.30%,自由体制国家次之,年平均增速为1.92%,保守体制国家最慢,年平均增速为1.87%。

      

       图3 1980-2010年典型福利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图4 1980-2010年三种福利国家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四)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判断

       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同步上升趋势

       由图5可以看出,在1980-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大致推定社会保障水平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经济的萧条往往引起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幅度上升,1982年、1993年、2003年、2010年经济增长的低谷期恰恰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波峰期,这体现了各国为应对经济下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政策调整;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波峰恰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波谷,也说明了经济的良好发展减轻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图5 1980-2010年典型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但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随经济发展水平无限制增长?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模式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呈现不同的状况?这些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态势

       OECD典型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DP散点图如图6所示,添加多项式趋势线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见公式1)。

       回归方程为:

      

       其中,R方为0.3596,拟合结果较好。

       OECD国家1980至2010年间的数据拟合出的曲线显示,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不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的速度并不相同,在经济发展达至较高水平后,社会保障水平趋于稳定,没有明显的提高,达致一个适度的水平。

       回归曲线显示,经济水平在人均GDP 20000美元以下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较快,社会支出水平达20%左右;在人均GDP 20000至30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上升速度明显减缓,社会保障水平缓慢上升至23%;在人均GDP 30000至45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降至20%左右;在人均GDP 45000至65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再次缓慢上升,回升至23%左右;在人均GDP超过65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又出现回落趋势,在人均GDP 75000美元时回落至20%左右的水平。

      

       图6 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估计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可见,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保障水平呈现一定的曲线关系,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助推力方向、大小并不一致。

       3.不同类型的福利体制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趋势

       比较图2和图4发现,从水平方面看,尽管自由体制的福利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社会保障水平却是最低的,这说明自由体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种类型;社会民主体制的福利国家享受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双高的待遇,其经济发展水平次于自由体制福利国家,但其前期社会保障水平却与保守体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不相上下,在1996年之后其社会保障水平有所下降,相应地,2000年之后其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超自由体制福利国家,这说明前期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可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保守体制福利国家则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高的状态,是一种以低水平发展换取高福利的模式。

       从增速方面看,保守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增速都较低,可能的解释是,前期高水平的福利不仅意味着其自身的上升空间较小,也影响了经济的增长。自由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要快于社会民主体制国家,这与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有关,低水平为其增长提供了较大空间;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要慢于社会民主体制国家,这也部分程度上说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不同类型典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曲线回归,则有如下发现①:

       自由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回归曲线方程为:

      

       其中,R方为0.4232,拟合结果较好。

       具体分析来看,在人均GDP低于20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有一个小幅的下降,降至11%左右;在人均GDP 20000至38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由10%上升至20%左右;在人均GDP超过38000美元之后,社会保障水平则有所下降,降至17%左右。

      

       图7 典型自由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估计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社会民主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曲线方程为:

      

       其中,R方为0.2707,拟合结果较好。

       具体来看,在人均GDP低于22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上升较快,由22%上升至28%左右;在人均GDP 22000至40000美元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则出现了比较均匀的下降,降至23%左右;在人均GDP 40000至46000美元之间时,社会保障水平回升至25%;在人均GDP超过45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出现快速下降,降至19%。

       保守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曲线方程为:

      

      

       图8 典型社会民主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估计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其中,R方为0.5832,拟合结果较好。

       具体来看,在人均GDP低于22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上升较快,由19%上升至24%左右;在人均GDP在22000至30000美元之间时,社会保障水平基本缓慢匀速上升,由24%升至28%;在人均GDP 30000至35000美元之间时,社会保障水平缓慢降至27%;在人均GDP超过35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则有小幅度的上升。

      

       图9 典型保守体制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估计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网站http://stats.oecd.org/,经作者整理而成。

       综上所述,福利传统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变化曲线。

       四、对中国社会保障经济适应性的启示

       按照安德森福利国家的划分方法,中国在类型上更类似于保守体制,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且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保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但随着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推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出现以“户籍资格”为条件的保障制度。这些制度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待遇享受要比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更为慷慨,因而带有社会民主体制的特征,随着这些制度的成熟和稳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民主体制特征可能会愈加明显。

       但不论是保守体制特征更强还是社会民主体制特征更强,由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较低,偏离保守体制和社会民主体制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曲线的适用范围,代入公式3和公式4中均无法得出正常值,因而,暂无法依据中国的人均GDP数据得出作为保守体制国家或社会民主体制国家其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理论估计值,也就无法评价其作为保守体制国家或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因此,本文暂不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归类讨论,而只将其社会保障水平与OECD国家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

       按第二部分相关公式计算,中国广义和狭义的社会保障水平状况如图10所示,广义的社会保障水平由2008年的6.37%升至2012年的8.31%,狭义的社会保障水平由5.9%升至7.42%。根据OECD数据库提供的中国的人均GDP数据(以2005年为基准年,按不变价格,用购买力平价法估算得出),代入至公式1中,得出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估计值。

       由图10可以看出:①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水平与理论中的估计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表明,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经济发展。②从发展态势来看,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估计值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且2009年之后的增幅要大于之前的增幅;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9年出现波峰,2010年出现小的波谷;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也较快,2008-2012年间广义的社会保障水平年均增速为38.81%,狭义的社会保障水平年均增速为30.53%,特别是2009年,广义的社会保障水平上升了19.12%,狭义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上升了14.64%。与OECD国家不同福利体制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呈现较为平滑的增长态势不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种新制度,致力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前所述,近些年旧有制度的扩张以及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正在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展,正如保守体制国家和社会民主体制国家人均GDP在22000美元以下时的表现,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正在快速上升,经济适应性在增强。

      

       图10 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和财政部网站,经作者加工整理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明显不同于与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呈现较为平滑的增长态势。这虽有其合理性,但却存在一定的隐忧。在实践中,中国也确实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福利竞赛现象,例如纵向上,在一些福利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下,制度得以快速扩张(项目增加、覆盖面扩大等),保障水平得以快速攀升;横向上,福利竞赛在最近几年也愈加表现为人群和地区之间的横向竞赛,这主要源于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人群划分的,制度的统筹层次又低,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待遇存在较大差异,这为福利刚性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待遇的“拉高看齐”就会成为必然结果,且中央财政补助对发达省份的约束力较差,发达省份更容易出现福利攀比。这种水平的快速攀升和盲目的竞赛有可能会使社会保障水平在短期内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值得警惕。

       五、结论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较为复杂,实证研究显示,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的速度并不相同。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轨迹是,先是上升较快,达到一定高度或称之为超过适度水平上限后,开始放慢增长速度,持续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回落并接近其适度水平。具体的实证分析结论是,在第一阶段,人均GDP 20000美元以下时,社会保障水平呈现较快速度的增长,社会保障水平达致20%左右;在第二阶段,人均GDP 20000至30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依然保持上升状态,但上升速度明显减缓,社会保障水平维持在20%至22%之间;在第三阶段,人均GDP30000至40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有所回落,又下降至20%;在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0000美元以后,社会保障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保持在20%左右。

       另外,不同的福利传统也会影响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曲线。自由体制的福利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社会保障水平却是最低的,这说明自由体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种类型;社会民主体制的福利国家享受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双高的待遇;保守体制福利国家则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高的状态,是一种以低水平发展换取高福利的模式。

       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还显得不足,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些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张正在逐步提升其经济适应性。但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张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并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福利竞赛的势头。这种保障水平的快速攀升和盲目的竞赛有可能会使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在短期内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增长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其中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评估社会保障的经济适应性。本文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实证研究,所提出的指标“社保深度”(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DP)虽然也考虑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的关系,但却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社保深度”,未来需要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一套社会保障经济适应性评估的新范式。另外,如何从OECD国家社会保障经济适应性评估的经验出发,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态势和社会保障不同模式选择,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注释:

       ①由于每种类型只选取了5个典型国家,样本数量较小,因而曲线只在人均GDP数值的某一区间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偏离于这一区间则会得出异常值。

标签:;  ;  ;  ;  ;  ;  ;  

经合组织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适应性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经合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