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质量的系统评价&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_系统评价论文

城市化质量的系统评价——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实证论文,评价论文,质量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城市化是指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表现为以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为主的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又表现为以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为主的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它是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统一体,同时也是城市人口、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国内学者对区域城市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学者们大多从量变的角度出发,使用单一指标来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涉及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城市化的关注也逐渐从数量上转变到质量上来。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应是城市化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过程,因而,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质量就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从城市化的内涵和实质出发,构建蕴含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相关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化质量问题愈来愈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有关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从国外研究来看,尽管未对城市化质量问题给予明确的定义,但其相关研究却是相当丰富,主要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以及城市化理论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未对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与探讨。

      同时,国内学者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也颇为广泛,总体说来,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城市化质量内涵的探讨,其二是侧重于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三则是侧重于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方法。

      (一)城市化质量内涵的探讨

      对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袁晓玲等(2008)认为城市化质量应考虑三个方面,分别为物质文明城市化、精神文明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城市化。李明秋等(2010)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市化推进的效率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程度三个方面定义了城市化质量的具体含义。而于涛等(2010)区分了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化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认为城市化质量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空间和生态等反映城市内在机理和结构的要素质量,突出表现在反映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状况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以及城乡统筹的协调性等方面。此外,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2005)对城市化质量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概括为四个基本要义:一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二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城市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四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水平。

      (二)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不同视角以及自身对城市化质量的理解。如叶裕民(2001)从城市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2005)主要从城市化核心载体(用于反映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化区域载体(用于反映区域发展质量)两个大的方面来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孔凡文(2006)提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人居环境以及城镇管理六个方面来建立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王家庭等(2009)则认为,城市化质量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还包括城市化水平,并把城市化率作为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于涛等(2010)从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城乡统筹等方面构建了我国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的评估体系。李明秋等(2010)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效率和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三个方面建立一整套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方法

      在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方法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如白先春(2004)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中前向三层BP网络构造了预警方法来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预警。常阿平(2005)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党兴华等(2005)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熊婷燕(2006)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江西省城市化质量现状与其转变的相对有效性,并运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趋势预测模型。郑亚平等(2007)运用重力模型对我国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袁晓玲等(2008)运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城市化质量。杨蓉(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从空间差异性角度对甘肃省城市化质量进行横向评价和省域评价。

      由于学科背景及研究视角的不同,因而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纵观城市化质量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城市化质量的相关研究大体集中于对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运用简单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而具体深入的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套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新兴统计学方法——投影寻踪技术,综合评价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发展状况。

      二、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广义上来讲,城市化涵盖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等多方面的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总结和必经之路。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的定义观点各异,尚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包含诸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趋于缩小等多个方面。

      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本文关于城市化的观点是: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空间集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人口就业非农化,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经济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的资源聚集与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而扩大城市规模的过程,是城市与区域的各个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则体现在通过城市不断扩大辐射的区域范围,城市与外部区域互动循环增强,扩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带动产业在空间内协同发展,资源在空间内优化组合,知识与信息在空间内共享,科技资源在空间内互补、城市—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空间赢利能力不断增长,从而空间整体经济效率改进,综合竞争力提升,环境也得到合理保护,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城市化质量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核心载体——城市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水平,它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城市发展质量是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为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为目标,集人口、经济、生活、社会为一体的多维度质量协调发展的子系统。二是城市可持续化——城市资源环境,即城市可持续发展,它是城市化质量的重点内容与主要目标。城市化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必须与城市与区域的资源环境协调,以谋求彼此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化的域面载体——城乡区域发展,即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城市间的互动发展程度,它是城市化质量的空间体现。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二)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处理来全面反映城市化质量的发展状况而设计的一整套的指标体系。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综合性和系统性。城市化过程是经济、环境、人口、区位、生活条件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因而,评价指标选择应尽可能综合、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权威性。

      (2)科学性和代表性。构建指标体系必须秉着科学的态度,紧密联系实际来选择指标,且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各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市化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所选取的指标较多,但过多的指标势必会烦琐且增加计算的复杂度。因此,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避免指标之间相同抑或相近。

      (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做到各指标概念明确而直观、数据易于搜集、统计口径一致,且能够量化和对比。城市化质量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选择指标时,应考虑其度量权重等方面的动态性变化。

      (三)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1.城市化的核心载体——城市发展质量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涵盖人口、经济、社会等在内的,且相互之间不断作用和制约的复杂系统。它承担着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职能,诸如组织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并包含着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时间与空间、内部与外部、物质与精神的多维度组成要素,因而其规模非常庞大、层次结构十分复杂。根据该系统的组成,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五个子系统: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子系统、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居民生活质量子系统、空间结构子系统。

      (1)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经济发展质量在城市化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保障城市化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该子系统主要包含反映经济总量(如GDP)、经济效益(如资产利税率)以及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内的具体指标。

      (2)可持续发展潜力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个涵盖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开放度、信息化程度、科教水平与政府作用等在内的复合子系统,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质量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子系统中,选取的指标有公共汽车总数、城市私营企业户数、出口额、电话普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支出等。

      (3)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社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保障程度、城市文化和科教水平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质量。其中包含有反映收支水平(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如城镇失业人数)、城市文化(如文体娱乐支出)和社会保障(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等在内的具体指标。

      (4)居民生活质量子系统。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具体体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该子系统选取的指标有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用水普及率、医疗保健支出等。

      2.可持续化——城市资源环境

      城市可持续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系统分析,我们将其划分为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子系统。

      (1)环境质量子系统。生态环境质量是决定城市化质量成败的最终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系统中,主要考虑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与环保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其指标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烟尘排放量、环保补助资金等。

      (2)资源利用效率子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是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系统主要考虑了能源利用和资源消耗两个方面,选取如能源消耗总量、万元GDP能耗等指标。

      3.空间结构子系统——城市及城市—区域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这里将其划分为城市—区域一体化与城际协调发展两个子系统。

      (1)城市—区域一体化子系统。城市—区域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两个方面,相关指标如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

      (2)地区协调发展子系统。地区协调发展作为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生产协调发展,如邮电业务总量、城际运输业公路密度等指标。

      下面,给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三、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一)城市化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这里采用一种全新的统计学方法——投影寻踪方法。总体来说,投影寻踪聚类分析是用于多因素影响问题的综合评价,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方面就是投影寻踪分类(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PPC)模型。它运用样本群的投影值对样本进行合理分类。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步:

      1.样本评价指标集的归一化处理

      设各指标值的样本集为

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值,n,p分别为样本的容量与指标的个数。为消除各指标值的量纲以及统一各指标值的变化范围,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于极大型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对于极小型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第j个样本指标值的最大值,

为第j个样本指标值的最小值,

为归一化后原样本指标序列。

      2.构造投影指标函数Q(a)

      PP方法就是把样本p维数据

通过投影方向向量

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一维投影值

,即

      

      然后根据

的散布图来分类。对投影指标值进行综合时,要求一维投影值

的散步特征应为:从局部上看,其投影点比较密集,且以若干个点团凝聚在一起;从整体上看,各个投影点团之间又比较分散。因而,我们可以将投影指标函数表示为

      

      其中,

为投影值

的标准差,

为投影值

的局部密度,即

      

      其中,E(Z)为序列

}的平均值;R为局部密度窗口半径,其选取原则为既要使得包含于窗口内的投影点不能太少,亦不能使其随样本容量n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通常,R的选取可以根据经验来确定,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值为

表示样本之间的距离,即

;u(t)称之为单位阶跃函数,当t≥0时,其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

      3.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当给定各指标值的样本集时,投影指标函数Q(a)只与投影方向向量a有关。投影方向的不同反映了数据结构特征的不同,最佳投影方向则是从最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维数据结构特征的投影方向,因而可以通过极大化投影指标函数来求解最佳投影方向,即

      

      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优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采用传统的优化方法当然难以处理。所以,本文采用群体内部染色体信息交换与模拟生物优胜劣汰的遗传算法来解决其高维全局寻优问题。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一类基于生物自然选择以及自然遗传机制的优化搜索算法。其基本思想为在给定区间内初始化随机产生一组父代个体,通过一系列相关遗传操作,如选择、交叉与变异,产生新的子代个体,并利用适应度函数来评价这些个体的优劣,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保留其优秀个体,作为新的父代个体,以此不断迭代往复、循环搜索,进而使得个体的适应度不断提高,以致逐渐逼近其最优点。遗传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并行性,因而能够很好地处理高维非线性寻优问题。

      4.分类和排序

      把由第(3)步求得的最佳投影方向

代入式(3)后即可得各样本点的投影值

进行比较,二者越接近,表示样本i与j越倾向于分为同一类。若按

值从大到小排序,则可以将样本从优到劣进行排序。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选取湖南省时间跨度为1992至2011年共19年的湖南统计年鉴年度数据,部分数据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湖南省统计局网站与各年年报。在实证分析前,为了消除指标之间数量级及量纲的影响,需对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有关归一化处理公式,见式(1)和式(2)。

      (三)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应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评价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包含三个阶段,即各子系统投影寻踪建模、各子目标层投影寻踪建模和城市化质量投影寻踪建模。

      1.第一阶段——各子系统投影寻踪建模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实际上就是根据我们所设计的投影指标,并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优化问题。理论上来说,一切优化方法都可以对投影方向进行寻优,不过,通常的优化方法常常需要目标函数具有连续、可导的特性,这将势必增大了投影指标构造的难度,必然受到限制。应用遗传算法来实现投影寻踪分类的优化,能够很好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和不足,而且实现过程也比较简单。

      在对各子系统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Matlab2009编程处理数据,选取父代初始种群规模为400,交叉概率为0.80,种群尺度为20以及最大迭代次数为300,运用遗传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进行评价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1)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最佳投影方向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由表1可知,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林牧渔总产值(E3),其投影方向值为0.4275,其次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E9),其投影方向值为0.4096,且它们的贡献度(指标权重)分别为14.78%、14.16%。因而,促进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状况,将有利于提高其经济发展质量。同时,由综合效益投影值(见表2)可以知道,湖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效益总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除1993、1995年有所下降之外),2010年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值达到2.6908,与上一年相比,约增加了14.9%。

      (2)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从最佳投影方向可以看到,影响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因素是中外合资数量(E20),城市下水道长度(E11)次之,它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分别为8.08%、7.17%。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潜力实际上主要受地区开放度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地区开放度越高、基础设施建设越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将越大。同时,从表2亦可以看到,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效益值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2009年略有下降),由1992年的0.1948增加至2010年的3.6882,平均每年增速约为19.7%。

      

      (3)社会发展质量评价。社会发展质量主要受参加失业保险人数(E44)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E35)的影响,且二者指标权重相差无几,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支水平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质量,所以搞好社会发展质量旨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收支水平。另外,湖南省社会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始终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92年的0.0981增长至2010年的3.187,年均增长率将近23.4%。

      (4)居民生活质量评价。表1显示,居民生活质量主要受人均住房面积(E46)和医疗保健支出(E49),其投影方向值分别高达0.7366、0.5323。从这里可以看到,住房与医疗保险问题是当前影响湖南省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住房与医疗保险也将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尽管1995、2001年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效益值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湖南省居民生活质量效益值保持上涨的趋势,至2010年,其值为1.704。

      (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E52)、污水处理率(E53)以及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量(E59)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其指标权重分别为21.73%、17.7%、17.46%。因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重在提高污染物的处理率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1992-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来看,变化波动较大,其中综合效益值最小的是1999年(0.4343),最大的是2010年(2.3091)。

      (6)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资源利用效率主要在于资源的消耗上,如农村用电量(E69)、规模工业企业水消费总量(E67)。显然,减少资源的消耗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从综合效益评价值来看,湖南省资源利用效率一直保持递增的趋势,由1992年的0.006增加至2010年的2.7455。

      (7)城市—区域一体化评价。城市—区域一体化受城市绿地覆盖率(E82)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E79),二者投影方向值分别为0.4843、0.4253。由此易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重将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同时,表2亦显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至2010年,其综合效益值为2.4458。

      (8)城际协调发展评价。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受城际运输业公路密度(E87)和外省调入量(E85)影响,二者指标权重依次为28.49%、26.7%。所以,增强城市乃至省际贸易往来,将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从地区协调发展综合效益值可以看到,湖南省地区协调发展效益值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10年,其效益值达到1.979。

      2.第二阶段——子目标层投影寻踪建模

      利用第一阶段综合评价结果,再次建立投影寻踪子目标层模型。在这一阶段中,有关遗传算法寻优参数设置与第一阶段相同,归一化评价指标(也就是八大子系统)类型均设为极大型,相关结果分析如下。

      

      

      (1)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由表3的投影方向值可以看到,城市发展质量的四个子系统中,对城市发展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质量(C1),其次是居民生活质量(C4),第三是社会发展质量(C3),最小的是可持续发展潜力(C2)。由此说明城市发展质量应着重于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表4的投影值,也说明了湖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且2010年投影值达到1.9946。

      (2)城市资源环境评价。在城市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中,资源利用效率(C6)作用要大于生态环境质量(C5),指标权重分别为54.55%、45.45%。所以,城市资源环境建设应重点关注于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好搞好生态环境卫生。1992-2010年的投影值表明,城市资源环境发展趋势良好,到2010年,其投影值为1.4084。

      

      (3)城市—区域发展评价。城乡一体化(C7)与地区协调发展(C8)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前者略小于后者,但大体差不多。故而,城乡区域发展必须把握二者的相互关系,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城乡区域发展综合投影值逐年增加,趋势看好,且2010年,投影值为1.413。

      3.第三阶段——城市化质量投影寻踪建模

      利用第二阶段各子目标层综合评价结果,又一次运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便可得到最终目标层——城市化质量综合效益评价。在此阶段,相关参数设置同前,归一化评价指标(也就是三大子目标层)类型均设为极大型,下面将给出相关结果分析。

      首先,得到最佳投影方向如图2所示。按其投影方向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城市资源环境、城市发展质量、城乡区域发展。由此可知,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受城市资源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发展质量,最后是城乡区域发展。这一点从图3中亦可以看到,城市资源环境的贡献度为40.52%,城市发展质量的贡献度为36.66%,而城乡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则只有22.82%。

      

      图2 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的投影方向

      

      图3 各子目标层对城市化质量的影响程度分布

      同时,将投影方向向量代入到式(3)中,即可得到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自1992至2010年的一维投影值

,即综合效益值,如图4所示。从图4中趋势线可以明显看出,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两个不同成长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92-1999年,在这一时期,城市化质量综合效益值变化较慢,其综合效益值绝对量只增加了0.2501(即从1992年的0增加到1999年的0.2501),平均每年将近增加0.0357,因而可以将其称之为稳定调整期;第二个时期为2000-2010年,在这一时期中,城市质量综合效率值变化较快,其综合效益值绝对量增加高至1.3248(从2000年的0.3639到2010年的1.6887),平均每年增加达到0.132,故而可以将其称之为快速发展期。

      综上分析可知,湖南省城市化质量总体发展趋势很好,特别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要想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协调好城市与经济、生活、资源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因为这是确保湖南省城市化质量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进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图4 1992-2012年湖南省城市化质量综合效益评价投影值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涵盖城市发展质量、资源环境系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三个子目标层,并进一步划分为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潜力、社会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区域一体化以及城际协调发展八个子系统。并在这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综合评价了湖南省城市化质量的发展状况,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各子系统、各子目标层,均表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且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呈现一种较好的发展势头。不过,要保障城市化质量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各个子系统、子目标层的相互协调关系,还要重点突出,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说,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应注重城市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质量,其中前者又重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等相关方面,而后者则着重于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善住房条件与医疗卫生状况等方面。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指标的选取是否合理以及指标数据的可靠性等问题,尚需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标签:;  ;  ;  ;  ;  ;  ;  ;  ;  ;  ;  ;  ;  ;  

城市化质量的系统评价&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_系统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