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传播

文/张冬宁

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除了能向公众展示文物古迹的独特魅力、总结古代社会的科技成就、梳理遗产背后的历史信息外,最大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立文化遗产主人翁意识;二是有益于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交流互鉴,使我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目前,我国以40 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5 处世界遗产,排名世界第一。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词汇,公众对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传播的覆盖面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相关的传播深度仍有不足,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及保护理念,大部分人仍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很少深入了解其核心价值之所在,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展开。鉴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好各种媒体手段特别是新媒体,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作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伴随着数字信息、卫星通信、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普及,逐渐实现了对大数据、云计算、AI 等新型科技手段的对接,做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互通。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如何借力使力,使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能够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深抵公众的内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做好文化遗产传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化遗产作为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珍贵劳动结晶,不仅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不竭动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除了能够向公众展示文物古迹的独特魅力、总结古代社会的科技成就、梳理遗产背后的历史信息外,其最大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立文化遗产主人翁意识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强烈,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公益属性亦决定了其是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因此,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科学技术等价值的传播,不但可以从残缺的文物和遗址中解读出彼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观念,让公众学习到古人的智慧,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个体的审美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更能促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从而使公众对于文化遗产这种保留了中华文脉的珍贵资源,产生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认同,“入耳入脑入心”地建立起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更积极地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有益于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交流互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共赢。每一种文明在经历了悠久的岁月洗礼后,都会凝结出许多代表该文明精华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精致华美的丝绸制品、价值千金的茶叶茶饼、淡雅温润的中国瓷器、晶莹夺目东罗马玻璃和巧夺天工的萨珊银器;还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历法、阿拉伯数字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技术;抑或是气象万千的隋唐长安城、天赐之地的撒马尔罕、闻名遐迩的大马士革、欧亚金桥的君士坦丁堡等见证世界诸文明交汇贯通的古代遗址,这些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在吸引着不同区域间人群交流互动,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融合。通过传播文化遗产的表层价值和深层观念,有助于让不同文明理解对方的历史传统,欣赏彼此的艺术瑰宝,认同迥异的社会制度,从而促进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互荐。与此同时,传播好我们自身的文化遗产,亦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古人无以伦比的劳动创造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深邃性,讲清楚讲明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引领和保持着我们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我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仨人说着就扭身往回走,迎面看见何北的老爸何守四刚从自己的车上下来。何守四是老何家唯一当老板的,正经营着一家玻璃器皿厂。

二、新媒体对于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机遇

二是要集中监控与分级监控相结合。水利部作为水利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层级的顶端,可以统一管理监控信息,对纳入监控范围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监控。各级所属单位应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动态监控,提高动态监控覆盖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效率性,提前发现和消除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减少解决问题的环节,及时规范所属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行为。

(一)语境的迁移将会转变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策划形式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高语境与低语境一说来,学界多因中国内隐、含蓄、很少外露的交流特征而将其归于高语境的范畴。但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虚拟的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个重要交流场所。由于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可以摆脱真实身份的束缚与社会地位的差异,加之西方文化因子的快速渗透,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直白、尖锐、不加掩饰的低语境交流方式。这种低语境的交流方式直接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是缺少铺垫、简单直观、短小精悍的信息,越受新媒体受众的欢迎,反之则会被迅速淘汰。因为这一方面符合网络交流的低语境习惯,另一方面响应了受众想要短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获得答案的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时,要注意少说空话、废话,多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凝练出核心价值与思想,侧重标题副标题,少一些循序渐进,多一点直截了当。

(二)技术的变革可以提升文化遗产传播的信息接收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传播技术也发生了变革,新旧两种媒体的传播模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在于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接收,由延时发布变为瞬时传达。由于受众拥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力,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无疑调动起了受众的兴趣,提高了其接受程度,从而提升了文化遗产传播的信息接收效率。试想当人们打开电视没有任何准备就看到一个介绍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瞬间,调台的概率有多少;对应的,当公众主动通过智能终端搜索文化遗产相关信息时,又会在需要的页面停留多久。这些都促使文化遗产传播者要紧跟媒体发展的浪潮,敏锐地观察到大众感兴趣的焦点,利用大数据统计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程度,加大与互联网媒体的合作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遗产信息。诚然,想要极少数人满足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需求是不现实的,这就敦促我们在建设高质量文化遗产传播队伍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

回顾我国文化遗产传播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媒体的渠道,即依附于纸媒、广播和电视等载体之上,而传统媒体往往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容易形成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的情况。传统媒体采用的多是二维被动的单向传播模式,由于其信息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公众往往是被动地、单方面地接收信息,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一旦目标受众对传播的信息丧失兴趣就会下意识地屏蔽信息。其次,媒体传播者的负担较大。由于传播模式的限制,传统媒体很难同时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即使是纸媒,其选择性也依然有限。无形之中就要求媒体传播者必须对发布信息的内容加以编排和筛选,以确保最大层面上的受众接受信息。同时许多传统媒体的官方背景,亦将把握信息真实性的压力集中到了少数个体身上。最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决定了主要的传播工作大多数要由政府部门来承担。无论是纸媒、广播还是电视,其相对高昂的运营成本决定了其传播工作很多时候必须由政府出面主导才有可能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播的工作中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作为一种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核心就是依托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以一系列智能终端平台为接口,形成多媒体互动的传播模式。所带来的传播语境的迁移、传播技术的变革、话语权的颠覆等,都使文化遗产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

(三)话语权的颠覆能够激发文化遗产传播的公众参与热情

由于互联网的瞬时共享效应和便携式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受众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让人们有了随时随地去获取最新信息的机会,也为普通民众创造了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以微信、微博为例,前者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与身边圈子互动的主要社交工具,后者则好像私人定制的面向世界的媒体直播平台。这使得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发源体。纵观近年来的许多新闻,很多都是第一时间由个体借助新媒体的工具完成了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话筒不再仅仅属于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员,也属于非专业人士。这也极大鼓励了爱好文化遗产事业的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播的工作中来。当然,目前个人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形式进行的文化遗产传播,其影响还是有限。相关文保部门可以考虑与新媒体运营者协商合作,在已有的媒体平台基础上制作出一个更专业、更宽广的平台让广大文化遗产爱好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互相沟通交流,然后,再将交流信息分散至自媒体进行进一步的传播。真正做到由政府主动出击,抢占新媒体传播的高地,借助群众传播的惯性让文化遗产传播事业越走越远。

第三,农户其实也参与了土地流转优先权的社会建构。那么,对于Y乡的农民来说,他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宋某公司及政府推动的村土地流转呢?他们又是以什么样行动建构了宋某公司的土地流转优先权呢?

三、结语

我们应注意到新媒体在为文化遗产传播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对其本身也提出了一些挑战。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解决互联网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譬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形式监管困难、价值取向引导确保等。但是任何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把握住信息传播大的发展方向。借助于新媒体,让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广泛,进一步提升传播的效率,帮助文化遗产传播事业在更为宽广的舞台上书写出宏伟的篇章。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的河南文化遗产传播研究”(1724004105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  ;  ;  ;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