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丁日昌诗歌新论与考证_黄遵宪论文

新见黄遵宪、丁日昌集外诗及考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见黄遵宪论文,丁日昌集外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 (2000)02—0010—05

一、黄遵宪七律二首

关于晚清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诗作,除其生前自行编定的诗集《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杂事诗》定本200首之外, 尚有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所编《黄遵宪集外诗辑》(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此外,散见于其他文献中而不为上述诗集所载的人境庐诗,近年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郑子瑜、实藤惠秀编校之《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日本东京都: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1968年)中,亦保存了若干首黄遵宪集外佚诗,笔者尝作《黄遵宪使日时期佚诗钩沉》一文,刊于《文教资料》1994年第2期。在此之前, 笔者曾在王稻《扶桑游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合订本,岳麓书社,1985年)中,发现了黄遵宪酬赠王稻七律一首,并作《黄遵宪的一首佚诗》一文,刊于《文献》1992年第2期。关于黄遵宪的集外佚诗, 近来又有新的发现,故再作此小文,将有关资料和相关情况公诸同道。

前不久,香港同胞邓又同先生继数次向广州博物馆捐赠文物之后,再次将一批文物捐献给广州博物馆,邓先生赤子之心、爱国之诚再一次以朴素而实在的方式充分体现。得友人张求会君之介绍,笔者前往参观,有幸亲见这批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文物。更令笔者惊叹者,是其中赫然有黄遵宪亲笔所书赠张荫桓七律二首,而且,这两首诗为上述所有人境庐诗集所不载,亦未见其他研究者提及。可以认为是新发现的黄遵宪集外佚诗,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收获。现将这两首诗抄录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第二首第五、六、八句后括号内文字为作者原注,括号亦为笔者所加):

樵丈尚书六十有一赋诗敬祝

入丁出丙寿星禅,四国传夸天上张。

冠冕南州想风度,枢机北斗在文昌。

金城引马迎朝爽,银汉归槎照夜光。

挥麈雄谭磨剑气,独因忧国鬓苍苍。

以诗寿樵丈尚书蒙赐诗和答依韵赋呈

往迹云泥偶一论,喜公气海得常温。

北山王事贤劳甚,南斗京华物望尊。

横榻冰厅争问礼,(公不由进士而兼署礼部侍郎,实异数也)

鸣珂紫禁独承恩。(吾粤先辈赐朝马者无几,即庄滋圃、骆文忠两协揆亦未拜此赐)

玉缸酒暖朝回会,

愿听春溲说梦痕。(赐诗有海国春婆之语)

笔者按:邓又同所献此批文物多是其祖父邓华熙留下,且多与其祖父生平交往相关。邓华熙(1826—1916),字小赤,又作筱赤,又字小石,室名纳楹书屋。广东顺德人。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举人,历任云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贵州巡抚等。卒谥和简。邓华熙为晚清重臣,与晚清名臣名士多有交往,张荫桓、黄遵宪与之同为广东同乡,彼此关系密切乃自然之事。因此这两张诗笺之真实性当可靠无疑,只是如何到得邓氏手上等细节,已难以察考矣,不无遗憾。邓又同为这两首诗所作说明文字曰:“爱国诗人黄公度诗稿墨宝,世愚侄邓又同拜题”。由此可见邓家与黄家为世交,关系非比寻常。此二诗均以正楷书写于刻印有双龙图和双钩“寿命昌永”四字之纸笺上,两张纸笺样式完全相同,每张笺书诗一首,每首诗后分别署“遵宪呈稿”四字,四字之下亦分别钤有“黄公度”篆书阳文印章。从以上情况看,这两首诗当系黄遵宪亲笔无疑。而且,从所用纸笺、书法笔迹、所钤印信等方面情形来看,将此二诗抄写于这两张纸笺之上当系同时所为。如上所说,这两首七律诗,黄遵宪自行编写之诗集《人境庐诗草》十一卷中未收,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所编《人境庐集外诗辑》亦不载;后人搜集整理的黄遵宪文抄、文集,有关黄遵宪研究的论著、论文等,均未见提及;钱仲联撰《黄公度先生年谱》(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附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吴天任编著《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不仅均不载这两首诗,而且均未提及此事。由以上情况可以断定,这两首七律,是新发现的黄遵宪集外佚诗。这两首诗的发现,为黄遵宪研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新材料。而且,此前所见黄遵宪墨迹,多为行草书,其端端正正的楷书作品相当少见,黄遵宪之印章尚属首次见到,此二者亦为这两帧诗笺之值得珍视之处。

有关这两首诗的其他情况,再作考订介绍如下:从标题、内容、作者自注等方面来看,这两首诗当系呈送张荫桓之作。 张荫桓(1837 —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正月初四日,即公元1837年2月8日。少时于书无所不窥,三十后力学,通掌故,而性通脱不拘。以书吏幕僚起家,一应乡试不第,即弃去举业,纳资为知县,诠选山东。为先后巡抚所器重,数荐至道员。光绪二年(1876年)权登莱青道, 转山东盐运使, 授安徽宁池太道, 迁按察使。 光绪八年(1882年),诏入京,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迁太常寺卿。时称知达外交事务,为同官所忌,劾降至直隶大顺广道。才干出众。光绪十一年(1885年)曾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二百馀华工被害各案交涉事宜,坚持索赔。又奏设古巴学堂、筹建金山学堂、医院等。回国后,复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历迁户部侍郎。中日甲午战争议和之初,奉命偕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行前上折表明必“力持大体”,请国内“一意筹战”。日本不纳,改由李鸿章前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出使英国,并历美、法、德、俄诸国,归国后条具闻见,累疏以陈,请勿恃外援,宜自固防。戊戌变法期间,受命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与康有为同县同乡,因有往还。政变后受到徐桐、高燮等严劾,几死,以英国、日本两国公使营救,改为革职流戍新疆,交巡抚严加管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谱时,被刚毅处死于戍所。张荫桓虽非科举出身,以其才干屡获重用,又屡遭排挤。亦娴于风雅,为官安徽时尝与谭献商榷文艺,后与李慈铭、王甏荣等相交尤密。长于诗,“文词泆丽,一时朝士,未易抗衡。”(屈向邦《粤东诗话》)存诗多谪戍后之作,感事书愤,“关内外途中所作,悲凉激越”(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或关时局、掌故。诗笔“清苍深重”,“歌行浑浩流转”(《张庆霖《退思斋诗话》)。亦善骈文、散文。喜绘画,尤好王翚(字石谷)画,以“百石”名其斋。

从上引黄遵宪第一首诗的标题推断,此篇贺寿之作作于张荫桓六十一岁生辰之时,时间当为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即公元1897年2月5日,或者此前之一二日。于张阴桓六十一岁生辰,翁同龢在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1897年2月5日)日记中记曰:“张樵野生日,往祝未人。一桌(四两),酒一坛(二两)”(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第29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6 月)黄遵宪将第一首诗呈上张荫桓不久,张荫桓也以诗作答,于是黄遵宪又作了第二首,再次呈上。此时黄遵宪五十岁,受朝廷之命出使德国,而德方不愿接受,正在京城等待朝命,不久即出都赴湖南就长宝盐法道任矣。此时张荫桓亦在京城,后不久即受命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了。

黄遵宪与张荫桓私交甚厚,来往颇多。黄遵宪之父鸿藻与张荫桓关系即相当密切,且志趣相近,且为广东同乡,多有往来。黄遵宪视张荫桓为父执辈,亦属自然。黄遵宪始识张荫桓之时当在光绪二年(1876年),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该年条下有云:“始识闽县龚霭人易图、南海张樵野荫桓两观察。与樵野抵掌论当世之务。”(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80页)当时黄遵宪年方二十九岁,其父鸿藻客居烟台,遵宪随父往,张荫桓亦在烟台,此时二人相识,此后续有交往。《人境庐诗草》及《人境庐集外诗辑》中,存有黄遵宪与张荫桓唱和之作多篇,在其《岁暮怀人诗》中,亦有一首怀念张荫桓之作。黄遵宪一般称张荫桓为“樵野丈”,在此次新发现的这两首七律中,则称之为“樵丈”,愈见亲切。笔者遍检张荫桓诗集:清光绪丁酉初冬京都刊本《铁画楼诗钞》五卷,光绪二十八年观复斋校刊本《铁画楼诗续钞》二卷,希冀一览张荫桓六十一岁生日时酬答黄遵宪之诗,以便进一步查考有关情况,惜未获见。由此可知,正如黄遵宪这两首诗未人《人境庐诗草》一样,张荫桓同时酬答之作亦未收于其诗集之中。未知此诗尚存于世间否?检阅张荫桓诗集,也并非完全一无所获,见到《铁画楼诗钞》卷二有《直东旱甚吾粤乃苦霪霖感事简黄公度》一首,卷五有《次韵公度感怀》一首。由此可见张黄二人之诗歌交往,张荫桓这两首诗更堪与黄遵宪《人境庐集外诗辑》之《张樵野廉访以直北苦旱岭南乃潦诗见示次韵和之》、《人境庐诗草》卷八《感怀呈樵野尚书丈即用话别图灵字韵》诸诗对读。比照之下,二人当时以诗唱酬之情景宛在目前。

此次新发现的这两首黄遵宪集外佚诗,不仅为黄遵宪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殊为可贵,也为考察黄遵宪与张荫桓之关系、特别二人晚年的交往,提供了新依据,极为难得。

二、丁日昌七律二十首

阅西泠印社吴氏聚珍版《碧声吟馆谈麈》,偶然发现其中有丁日昌七律诗二十首,更为重要者,这批诗作为丁氏诗集《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所不载,笔者不禁喜出望外。现将所知有关情况述之如下,以便进一步研究。

许善长(1823—1889以后),字季仁,一字元甫,号玉泉樵子,别署栩园、西湖长,馆名碧声吟馆。浙江仁和人。乃晚清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著有杂剧、传奇、诗文多种,合刻为《碧声吟馆丛书》。《碧声吟馆谈麈》凡四卷,六十六则,为许善长之笔记文学集。此书内容广泛,但凡文史、舆地、名物、名人佚事、医术药方无所不包。现将此书中所载丁日昌集外佚诗抄出如下(标点及各诗序号为笔者所加,第二首末句括号内文字为作者原注):

潮州感事诗二十首

(一)

不信天心付劫灰,西风永夜角声哀。

五千里外烽烟接,二百年馀杀运开。

滋蔓不图成祸水,养痈平日让通才。

如何文物声名地,太息涂膏遍草莱。

(二)

曾听元戎将略无,千杯壮志励庸夫。

未能一战师先老,绝少奇兵计已粗。

聚铁可堪州铸错,唱筹今见米成珠。

三年轰破襄阳未,一炮功成万骨柘。

(向帅铸六万斤铜炮)

(三)

蔓延吴楚又青徐,总是西南漏网馀。

本仗虎头能定远,谁知螳臂竟当车。

连营处处严沟垒,募卒频频到里闾。

战剿无能抄掠惯,滥将潮勇漫吹嘘。

(四)

焚劫沿途箧笥充,归来翻作应声虫。

盟鸡甫歃萑苻血,唳鹤先惊草木风。

难解网开凭聚散,倘因人密藉疏通。

图成郑侠流亡苦,多少苍生类转蓬。

(五)

星散兵权志不牢,秦风谁肯笃同袍。

倚天处处夸长剑,缩地人人望大刀。

颇说将才多似鲫,翻教群盗起如毛。

牢骚我欲呼天问,阊阖苍苍尔许高。

(六)

妖氛飘瞥武宁空,臣职能完共效忠。

血洒郊原秋草碧,魂归兜率阵云红。

当关守御兵无志,与士存亡鬼亦雄。

辛苦城东方义士,破家收复也无功。

(七)

海滨邹鲁也干戈,遍地豺狼奈若何。

将帅立功今日少,秀才作贼古来多。

漫传白起曾降赵,难信黄巢竟渡河。

十万横磨谁请得,有人洗耳听饶歌。

(八)

雄关屹屹驻旌旄,未见烽烟便遁逃。

宵济有声舟掬指,珠求无厌帅吹毛。

呼庚漫咎军储竭,弃甲频闻将略高。

七十里程三日进,笑君此腹负羊羔。

(九)

进等求鱼退守株,议征议抚总踌躇。

民欺官懦多中立,贼恐粮丰阻转输。

有令开仓仍米贵,无方剿寇仗天诛。

背城借一寻常事,早晚军门看献俘。

(十)

不事芸窗不力田,斗争都觉性情偏。

诵诗口上难三百,募勇江东易八千。

偶执干戈聊掩耳,无多金穴漫垂涎。

纷纷义举谁其义,谁续遗经瘠士篇。

(十一)

为盗为兵若转圜,但逢利薮便开颜。

飞符只觉军如戏,失律安知令似山。

海鹤不来春黯淡,鳄鱼虽去俗冥顽。

蛮方积习由来久,谁挽颓风到阓阛。

(十二)

春尽兴师秋又凉,飞鸢难达阵云忙。

援兵未见传三豕,逆焰犹闻逼五羊。

不信天将抛海峤,更何人可扫枪。

圣明应为疮痍痛,矫矫貔貅出建章。

(十三)

勋业文章事本殊,筹边难觅辟兵符。

未经谈虎容先变,直到亡羊注已孤。

诸葛世原称尽瘁,吕端人尚说糊涂。

瀛洲形胜关闽粤,奏凯何时答庙谟。

(十四)

雌黄众口易波澜,旁午军书力既殚。

杯底有蛇饶舌苦,河东无栗尽心难。

天人尽许通三策,经济犹须用五官。

横目幸留冬爱在,宽和究竟胜贪残,。

(十五)

惊传风鹤信频频,奋勇居然类伟人。

失险竟难防予午,出师何必守庚申。

似闻定远生还易,敢信哥舒死敌真。

怅填桥少乌鹊,灵旗黯淡楚江滨。

(十六)

烽燧看看遍岭东,是何时候不和衷。

狐疑漫喜归秦壁,鼠首真惊失楚弓。

已见阋墙分洛蜀,何堪筑室付痴聋。

诸公须为生灵计,莫但冲冠气吐虹。

(十七)

捐输借贷例陈陈,供给军储阅夏春。

忽欲然眉家索饷,飞而食肉古何人。

辛勤曾否涓埃答,子姓今看破碎频。

纵是艰难须尽力,闾阎指日沐丝纶。

(十八)

月晕重围野哭哀,半年未见省兵来。

官原恶杀留生路,贼本无能煽死灰。

何日肤功消劫运,几番血战仗边才。

十年养望非容易,毕竟安危借寇莱。

(十九)

揭普潮澄警报频,丰城又见楚氛新。

空拳退贼真良吏,枵腹从军果义民。

破斧是谁能逢树,运斤端合借劳薪。

鞠呼罢亲桴鼓,难怪人歌有脚春。

(二十)

氛祲冥冥战垒稠,几看帷幄运良筹。

热肠我纵工秦哭,冷眼人谁作札忧。

八口妻孥愁滞迹,一年戎马又残秋。

从来不剿何能抚,辜负长沙涕泣流。

以上所录丁日昌七律二十首见《碧声吟馆谈麈》卷一,前有许善长说明文定曰:“丁雨生中丞日昌,广东丰顺人,弱不胜衣,力学,工吟咏,以禀贡就训导,时与子双家叔延珏共在潮洲危城中,守御几一载,枕戈筹策,真患难交也,以是颇相得。论功铨江西万安令,荐升是职。”从此段文字提供的情况来看,许善长叔父许延珏与丁日昌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一组诗作的真实性亦当可靠无疑。在抄录了这二十首诗之后,许善长又评论说:“愤懑之气,溢于言表,诗笔亦恣横异常。”上述七律二十首,丁日昌诗集《百兰山馆古今体诗》中未收,亦未见其他有关著作提及,当系新发现的丁日昌集外佚诗。仅此一处就新见丁日昌集外佚诗达二十首之多,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也可见许善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还是一位非常注意保存文史资料的有心人,他对保存丁日昌这些诗歌作出的贡献,是令后人难忘的。关于许善长叔父许延珏生平行止等情况,目前笔者知之不多,仅就所了解作的一介绍:许延珏,字子双。浙江仁和人,廪生。咸丰三年(1853年)任广东惠来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担任是职(据《潮州志·职官志》,饶宗颐任总纂,潮州修志馆发行,1949年铅印本)。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广东丰顺汤坑人。贡生出身,历任琼州府学训导、江西万安知县、苏松太道、江南洋务局总办、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获赏总督衔。为晚清重臣,尤其是洋务自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从丁日昌生平经历与诗歌内容等方面考察,这二十首七律诗的写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咸丰四年(1854年)农历四月,海阳县三合会吴忠恕起事,农历七月,吴忠恕等围攻潮州府城。丁日昌以邑绅身份组织乡团,率领丰顺县汤坑精悍乡勇三百人援救,驻扎于桥东宁波寺和韩山书院,把守东路。农历九月十八日(公历11月8日)黎明, 丁日昌率领乡勇从笔架山渡凌角池,击溃吴忠恕驻东津一部,生擒百馀人(据饶宗总纂,潮州修志馆发行,1949年铅印本《潮州志》和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中华民国新修丰顺县志》)。此一战,解除了府城东路之困,对平定此次三合会之乱,取得整个战事的胜利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丁日昌亦以此次军功,任琼州府学训导。此次发现的这二十首七律诗,当作于咸丰四年甲寅(1854年)秋冬之际,诗歌内容亦是反映此次潮州保卫战的种种情景以及作者战争之中的复杂感受,此时丁日昌三十二岁。这些作品,无论是就研究丁日昌生平思想来说,还是就研究丁日昌诗歌尤其是他早年诗歌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至于诗中表现出来的从正统思想出发,对于农民起义一类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今天当然需要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明辨其是非,这是无需赘言的。无论如何,这些作品反映了丁日昌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历史事实的某些方面,其历史文献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珍贵文献的发现,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

[收稿日期]1999—11—12

标签:;  ;  ;  

黄遵宪、丁日昌诗歌新论与考证_黄遵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