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类型探析_文学论文

文学鉴赏类型探析_文学论文

文学鉴赏类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型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欣赏为主的鉴赏

歌德曾划分出艺术欣赏(在这里“欣赏”同“鉴赏”——笔者注)中的三种态度:(一)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只作判断不享受;(三)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按照歌德的意见,正是那些持最后一种欣赏态度的人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注:参见〔苏〕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22页。)以欣赏为主的鉴赏正是第一种鉴赏态度的表现。欣赏是美感的享受,判断是理性的批评。以欣赏为主即是以美的享受为主。就其内涵而言,欣赏并不完全排斥判断,或者说在美感享受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夹带一定程度的判断。

那么,“以欣赏为主的鉴赏”在理论和实践上究竟怎样界定呢?

首先,这是一种自发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情之所动,不带功利。具体讲,鉴赏者是出于自身的情感需要,没有任何利害感,也不存在“谁让他这样?”“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当鉴赏者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时,在心理动因和情感需要的驱使下,很自然地进入鉴赏过程。或捧起一部小说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或挑选一首诗声情并茂地吟诵,从中获得美感和愉悦,根本无需考虑作家、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作品会产生何种社会影响等问题。鉴赏者是用感情去感受、接受作品,而不是用理性判断、接受作品。

其次,这是一种寻美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寻求美感,享受愉悦。鉴赏者既享受美的快感,也创造美的世界。促使鉴赏者进入鉴赏过程的是其自身的审美需要。或希望藉助美感调适身心、丰富生活;或希望通过“寻美”提升自己,充实人生;一句话,是希望在文学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舍此,别无他求。因此,鉴赏者以寻求和享受美感为唯一需要,不考虑政治的、道德的和其他实际、功利的因素。不但在出发点和动机上排除了那些“非审美”因素,而且在鉴赏过程中也不受这些“非审美”因素的干扰。有的鉴赏者甚至十分执著于此。当别人把文学作品的某些词语和形象东拉西扯地牵强附会时,他们会表现出不满和愤慨。“文革”中“四人帮”搞“阴谋文艺”,古诗今文随意曲解,受到正直的文学艺术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抵制和反对,就是一个十分有力的例证。

至此,还必须阐明,“以欣赏为主的鉴赏”,这“为主”两字在鉴赏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丰子恺先生曾谈到鉴赏的顺序:“第一诉于感觉,第二发生感情,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断,第五美的批评。”(注:参见龙协涛编《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这里所讲的五步顺序,“以欣赏为主的鉴赏”主要在“前三步”停留的时间较长,第四、第五步往往是一晃而过,有的甚至连“起步”的意识也没有。换句话说,以欣赏为主的鉴赏者,他们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会先感知、后动情,继而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进入作品展示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快乐和愉悦。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他们是“欣赏为主”,并无其他的目的,因此,他们就会“乐在其中”,而不去考虑(或很少考虑)如何跳出情感体验,对作品作理性的判断和批评。他们缺乏评判作品的理性意识,甚至也没有产生这种意识的愿望。如果说他们对作品也有一定程度的评判的话,那也只是一种感觉层面的评判,常常表现为因喜欢、感动就评为好,因厌恶、反感就斥之为差。在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是真正的评判。或者说,他们只是“发现了一个空中楼阁”(郭沫若语),并在其中流连忘返,不时的指点赞赏一番,但并不想分析楼阁的结构,也不想细究楼阁壮美的原因。

二、以批评为主的鉴赏

朱光潜先生曾谈到持“批评的态度”的读书方法,他认为:“所谓持‘批评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注:参见龙协涛编《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持“批评的态度”去读书,实质也就是持批评的态度去鉴赏,或称之为批评为主的鉴赏。它是歌德所说的第二种鉴赏态度的表现。这种鉴赏类型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应怎样界定呢?

首先,这是一种理性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以理念作指导,以评判为目的。集中表现为鉴赏者在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虽然也会动情,但始终理智地抓住情感的缰绳,不让其“任意驰骋。”他们的态度始终是冷静的,时刻不忘评判作品高下真伪的具体目的。在鉴赏过程中他们虽然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但这种短暂的情感冲动很快就会被理性意识压下去,并转化为对“为什么会冲动”的原因探究;他们步入艺术世界的“空中楼阁”后,顾不得“流连忘返,指点赞赏”,就忙于解析楼阁的结构和其所以壮美的原因;他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而不满足、不相信直觉的提示,不满足、不相信别人的感受和评判,一定要“刨根究底”,说出个A、B、C、D;在他们看来“批评需要最终忘掉作品的客观面,将自己提高,以便直接地把握一种没有对象的主体性”(注:参见〔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因而他们往往会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去剖析、挖掘作品形象的思想内涵,力图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上述所有这一切说明,“以批评为主的鉴赏”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理念指导下的“预定”的鉴赏,而不是情之所动的自发行为(虽然也不免为情所动)。如果用前面所说的“鉴赏的五步顺序”来对照,前三步他们只是匆匆而过,后两步才是他们的目的所在。为了使后两步“走”得准确,“走”得出色,“走”得与众不同,他们搬用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标准,并在条分缕折中获得一种精神满足(但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美感享受)。

其次,这是一种实用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以探究为出发点,以结论为目的。驱动鉴赏者的鉴赏过程的是探究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主观需要。鉴赏者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得出某种结论,而不在乎自己能否得到或得到多少美感。因此,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无论自己喜欢与否,不管合不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只要有探究的价值,只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就会“违心”和“背情”地投入进去,开始寻找结论的历程。从审美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实用、“功利”的审美。为了得出某种结论,鉴赏者在审美领域内进行着其实并无多少美感的审美活动,他们的“探究”和“寻求结论”,虽然称之为“美的判断”、“美的批评”,大部分是理论意义上的“美”,而不是在情感上实际感受的美。“实用”使鉴赏者无暇去领略、感受情感层面的美,有时甚至违心地去排斥这种美。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面前,他们不是被作家所塑造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或引起形象效果的生动描写所吸引,而是匆忙地寻找某种概念,求证某种结论,因而就没有充分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这种鉴赏方式实质是“用阅读科学著作的方法读文学作品”,对作品的主题只着眼于是否正确,而不去考察表现如何;对于作品描写的人物,只看行为如何,作思想行为的优缺点的鉴定;对于作品中所写的生活,只从道理上去看是否正确,是否全面,而不去察看、体会是否写出了生活的色彩、生活的气息和生活的情趣。

必须指出的是,“以批评为主的鉴赏”,突出“批评为主”,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欣赏。从鉴赏顺序来看,欣赏是鉴赏的第一阶段,鉴赏者必然经过感知、动情才进入判断和批评(虽然只是匆匆而过);从鉴赏的审美实践来看,这类鉴赏虽然以批评为主,但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程度的欣赏,纯粹无情或者毫不动情的批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三、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鉴赏

朱光潜先生曾以对比方式论述欣赏与批评。他认为:“‘批评的态度’和‘欣赏的态度’(就是美感的态度)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批评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注:参见龙协涛编《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笔者认为,“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鉴赏”就是持欣赏和批评两种态度的鉴赏,是歌德所说的第三种鉴赏态度的完美体现。那么,这种鉴赏类型在理论和实践上又该怎样界定呢?

首先,这是一种清醒、自觉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明确,既发乎于情,又析之以理。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寸感和距离感。既动情会心,又保持理智和静观;既不排斥直觉,又注重反省和反思;既“入乎其内”,把自己摆进去,又“出乎其外”,“脱净束缚”跳出来;既是一个清醒的动情者,又是一个动情的思考者。一句话,鉴赏者有比较自觉、明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较好地把欣赏和批评融会一体。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目的,既是自发的、寻美的,也是理性的、功用的。他能像一个一般的文学爱好者那样,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验,尽情地享受美感,也能像一个专业评论家那样,驾驭情感的波澜,进行理性的思索,避免陷入美感的“痴迷”境地,从而在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较好地达到了既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艺术境界,又探究奥秘、揭示作品的美感意蕴的双重目的。

其次,这是一种完美无憾的鉴赏。其主要特征是主体的美感享受与客体的美学意蕴基本接近和一致,再现了作品的精髓。鉴赏者持欣赏和批评两种态度,从容地“走”完鉴赏的“五步顺序”,完成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心理运动过程。既有对作品“形式的把握与形象的感受”,又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体验”,也有对作品“意蕴的探究”;既避免了“以欣赏为主”所带来的美感享受有限、美学意蕴挖掘不深的欠缺,又避免了“以批评为主”所带来的对客观存在的情感体验不深、审美感受较弱的不足。基本达到了鉴赏者的审美感受与作品的美学意蕴比较接近、趋于一致的境界。正如乔治·布莱所说,这时鉴赏者的“批评成为一种精神之流”,与他“在阅读中跟随的精神之流平行、相像,使他人的思想和他的思想结合,仿佛顺着同一个斜坡流动的同一条河的两条支流”(注:参见〔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如果说“以欣赏为主”和“以批评为主”都是有一定缺撼的鉴赏的话,那么,相对而言,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鉴赏,基本上是完美无憾的鉴赏。虽然这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难以完美无憾”的习惯说法是相悖的,但笔者在此着重和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完美无憾”。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笔者对“欣赏、批评融合并重”这一鉴赏类型和鉴赏方式的偏爱,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三种鉴赏类型相比较而存在的客观反映,是否科学和正确,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论证。

四、文学鉴赏类型的比较分析

“以欣赏为主”和“以批评为主”,以及“欣赏、批评融合并重”,是客观存在的三种文学鉴赏类型。从鉴赏实践和鉴赏效果来看,前两种类型各有利弊,关键在于鉴赏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目的。后一种类型较为完美,但它对鉴赏者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方法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欣赏为主的鉴赏”使鉴赏者在不带任何功利因素的心态下尽情地享受文学艺术的美感,经受的是真正的审美的情感体验,得到的是愉悦和升华,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生的某种缺憾,又在客观上推进了人生艺术化的进程。正因为此,大部分文学鉴赏者都可以划入这一类型。但这种类型的鉴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完成了前面所说的“五步顺序”的鉴赏,才是完全的、高水平的鉴赏。“以欣赏为主的鉴赏”由于在判断和批评“这两步”匆匆而过,因而就不是充分、完整的鉴赏。鉴赏者所获得的美感只是有限度的感受,而不是展示的全部美感,甚至可以说只是初级的审美活动和浅层的美感享受。以阅读、鉴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文化层次较低或无意对作品进行综合评论的一般读者,虽然也能从宝黛爱情悲剧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获得美感,但这种美感大多是浅层的,诸如“有情人难成眷属”、“爱情自由的可贵”、“要敢说、敢爱、敢为”这样的美感认识,却无法领会和感受小说艺术构思、人物、布局、象征意义、美学意蕴这样一些深层次的美。

“以批评为主的鉴赏”是鉴赏者在理性意识指导下的审美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审美的“心理距离”太近的不良现象,可以避免因个人情感和感性认识的偏执而导致的对文学作品的“误读”。既能理智地获得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又能较深刻、较全面地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与作品的“心理距离”较远,与作者的“认识距离”较近的鉴赏。可以划入这一类的鉴赏者大多是作家、评论家、或有分析探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具体任务的读者。但这种类型的鉴赏,从文学的感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来看,则是一种“有遗憾的审美”。如果说具体的作品是一个特定的“艺术殿堂”,那么,这类鉴赏者虽然在这个“殿堂”中入门入景,但在情感和心理上却未能充分地感受这个“殿堂”的美,缺少那种如同“由茅屋进华厦”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概念和结论,只是对这一“殿堂”结构和特征的描绘,虽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和美感享受,但和那种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相比,就显露出明显的缺憾。上述可见,“以欣赏为主的鉴赏”和“以批评为主的鉴赏”,是各有利弊的两种鉴赏类型。但笔者分析这种利弊主要还是站在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视角上,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文学鉴赏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享受。假如从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和职业评论家的角度来看,这两种鉴赏类型的利弊,在比重上就得调整,甚至会有差距很大、或者完全不同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鉴赏类型的比较分析,取决于鉴赏者的主观认识和主观感受,同时也与鉴赏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目的密切相关。以寻求美感、享受美感为主要目的一般读者,自然会归入第一种鉴赏类型(即以欣赏为主)。这类鉴赏者大可不必因获得的是“浅层美感”而遗憾。因为这里所说的“浅层”,是相对于作品的内涵而言,就你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说,则并不是浅层,甚至是非常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此外,也不必因这类鉴赏划入“初级审美活动”而自惭不如。其实,初级与高级始终是特定标准下的相对概念。从对作品美学意蕴的充分挖掘来说,这类鉴赏属“初级”,但从审美的美感程度来看,则属“高级”。朱光潜、王朝闻等著名美学家都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以欣赏为主的鉴赏”。朱光潜认为,对待客观事物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美感的态度是获得愉悦、促进人生艺术化的态度。王朝闻则认为,欣赏“是文艺批评的基础,它自身也就是具备文艺批评的性质。它比文艺批评更带情感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一种创作”。(注:参见龙协涛编《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鉴赏”,作为一种鉴赏类型,相对于前两种而言,是较为完美、较少缺憾的审美。这类鉴赏的核心是“并重”,即既不偏重欣赏,也不偏重批评,而是两者并重,自然融合。但这种鉴赏要求鉴赏者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深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验,还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鉴赏方法,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作品进行综合的审美,方能达到“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境界。否则,“融合”没有基础,“并重”难以体现,就会不自觉地退到“欣赏为主”,或偏重“批评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鉴赏。达到标准,符合要求,就可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反之,就会“心想事不成”,留下心愿难遂的遗憾。

综上所述,鉴赏者归入何种鉴赏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要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是不以鉴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评论家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以批评为主”的鉴赏者,一般文学爱好者大多也是潇洒地“以欣赏为主”,只有那些既有欣赏的审美需要又有批评的理念和功力,而且能排除“实用”因素干扰的人,才能进入“欣赏、批评融合并重”的境地。

标签:;  ;  ;  ;  ;  

文学鉴赏类型探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