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发展-基于闽、苏、浙、沪、皖的实证研究论文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发展
——基于闽、苏、浙、沪、皖的实证研究

苏天恩

(泉州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创新能力评价则是发现和弥补创新发展水平不足的科学手段。福建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从时间纵向来看成果显著,但从省市横向来比却仍有差距。长三角四省市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领先的地区,基于福建同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福建省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弱于长三角省市,通过分析影响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福建省;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正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正不断得到重视,众多省市纷纷参与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队伍之中[1]。福建属于东南沿海相对发达省份,正处于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型期,福建省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定了诸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对于福建科技处创新所处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横向比对才能得到更清晰的结果。苏、浙、沪、皖四省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总体走在全国前列,福建作为长三角毗邻省份,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得出福建省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处位置以及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才能精准施策,从而实现福建的追赶发展之路。

一、福建省与长三角四省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概况

(一)科技投入与产出现状

通过福建与长三角四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及专利情况(表1)可以看出,福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确实不算突出,福建省除了在部分领域超过上海外,其他领域里基本都是被其他省份超越[2]。其中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在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福建与上海、江苏近有十余倍的差距。江苏在总体项目中的整体表现最为优良,这也对应着江苏作为我国省域经济体量排名第二的地位。另外,福建省2017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68%,安徽省为2.09%,上海市高达3.78%。

(二)科技环境现状

1.科教环境 在科教环境方面(表2),江苏省在普通高校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拥有着绝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江苏在这一方面优势显著。上海拥有着最多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和最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福建在这些方面都表现一般,尤其是研究生数量为5省市中最少的。

通过结合数据分析和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情况,设计用于衡量岗位的紧缺程度的高阶定量指标——紧缺度指数。需求规模指标用来衡量岗位人数需求规模;覆盖度指标用来衡量紧缺岗位在产业内的企业覆盖情况;发布频率指标用来衡量岗位在时间上的紧缺情况。岗位紧缺度指数由招聘需求人数规模指标、招聘需求覆盖度指标、发布频率指标三大指标在标准化处理后的加权构成。

表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情况(2017年)

数据来源: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统计年鉴。

表2 科技环境主要从教育环境和科技机构的实力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统计年鉴。

2.科技机构 福建省已布局建设30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3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建设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2家。近年来,浙江省在科技创新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涌现了一大堆知名的高科技企业。201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15家(含分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 010家,累计11 462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 856家,累计40 44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1%。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2.9亿元。国家科技奖数量方面,江苏在我国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数量高达54项。上海市在2015-2017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 642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金额及户均减免税金额均在全国领先。安徽省拥有科研机构5 360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1 348个,有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5个,高新技术企业4 310家。

二、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综上所述,急诊救治对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来说,能够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治疗时机,无缝链接院前与急诊室救治,再加上对抗炎和解痉平喘等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表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c.I saw their arrival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有企业、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等,其中,大中型企业又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起着科技创新实践引领和带头作用。福建省2017年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仅为1 282家,远低于江苏、浙江两省,这就表明了福建省科技创新企业引领作用还有待提高。在高校等科研机构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福建省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75.1万人,低于长三角地区的江、浙、皖三省,R&D人员数量也处于落后位置。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建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着省内的大部分科技资源,而相较之下,企业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相对较差,这对于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在地域方面的分布不均,福州和厦门两市占据着全省绝大多数科技资源,这种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产业类型数量。

反向指标的归一化公式为:K 2=(max(K 1)-K 1)/(max(K 1)-min(K 1))。

将原始数据和权重,做加权求和,得到了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B =W •P ,同理,继续测算得出各个省份每年的科技创新最终评价结果。

正向指标的归一化公式为:K 2=(K 1-min(K 1))/(max(K 1)-min(K 1))。

2.指标权重的计算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是多重维度的,本文建立了3个层次共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为了合理且有效地进行评价,还需要赋予各个指标一定的权重。但由于权重的确认缺乏客观的参考标准,若用主观评判的方式进行赋权,很容易产生倾向性结果。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只能从某一方面反映出科技创新能力,为了达到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这里选取等权重赋权。

1.原始数据的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数据,由于个别数据统计缺失,这里采取均值法进行处理。由于各个指标评价体系和量纲的不同,为防止量纲的差异而导致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例如,设min A 和maxA 分别为属性A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 的一个原始值x 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x ',其公式为:新数据=(原数据-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3.评价模型构建 将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正向指标进行正向归一化,负向指标进行负向归一化:

基于以往的文献研究,结合福建及长三角四省市的实际情况,并按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比性等原则,形成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3],具体指标如表3所示[4]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福建和长三角四省市的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7所示,其中表内数据皆来源于其各省统计年鉴。表4~7分别是科技投入评价结果、科技产出评价结果、科技创新基础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

从实证总体结果来看,2010-2017年的8年时间里,各省科技创新能力都稳步提升,其中福建和安徽两省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江苏省在5个省份中的综合评价结果一直稳居第一,这和江苏省较大的经济体量以及雄厚的科教资源紧密相关。浙江和上海两地的综合评价结果比较接近,但若考虑到人口基数,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应当要略强于浙江。

从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分项目来看,在科技投入方面,江苏总体排在第一位,但考虑到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因素,上海是表现最为出色的。2018年上海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到了当年全市GDP的3.93%,是5个省份中占比最高的。在科技产出方面,江苏以0.943的评价得分排列第一,浙江位列次席;在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上海以868亿元与江苏872亿元不相上下,安徽和福建则表现一般。在科技创新基础方面,除了江苏和浙江表现较为优异外,安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超过了上海。从科技创新评价来看,不论是综合评价结果还是分项评价,福建都排在了末位。这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福建以0.120分得分与江苏的0.843分差距高达7倍有余,与安徽的差距也达到1.5倍,这从R&D经费占GDP比重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江苏、浙江、安徽这一比例都高于2%,上海甚至高达3%以上,而福建仅为1.58%,因此,未来福建省还需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相对来说,福建在科技创新基础方面表现较好一些,这也为未来福建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追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表4 2010-2017年各省科技投入评价结果(A科技投入)

表5 2010-2017年各省科技产出评价结果(B科技产出)

表6 2010-2017年科技创新基础评价结果(C科技创新基础)

表7 2010-2017年各省科技创新评价综合结果

三、影响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福建省近年来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2016年,福建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2018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以及《关于推动闽东北和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福建省内来讲,确实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但若横向和发达省份相比,短板也十分明显。2017年,福建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540亿,占GDP的比值为1.68%,但同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GDP的2.13%,福建省这一比例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省份相比[5]。另外,从R&D 经费来源来看,福建省政府资金为61.22亿元,只占经费总额的11.3%,企业占到了86.2%,而同期全国政府资金占R&D经费来源的19.8%。政府应当对科技创新投入起到更积极的作用。福建省整体科技经费的投入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这就使得福建省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6]

(二)区域科技资源分布不均

我们有时也去打网球玩玩,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才用球拍遮了一下,否则她半天也打不到一个球。因为她一上了场站在白线上就是白线上,站在格子里就是格子里,她根本地不动。有的时候她竟拿着网球拍子站着一边去看风景去。尤其是大家打完了网球,吃东西的吃东西去了,洗脸的洗脸去了,惟有她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三)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

由于研发经费的不足,各类科研器材和设备也必然会相对落后,这样就会降低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致使企业在创新体系中难以体现主体地位。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省内企业在科研经费以及科技人才队伍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省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完全得到确立。一方面,福建省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但民营企业规模一般相对较小,因此,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投入能力以及科技人才吸引力都相对较弱,导致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福建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相对薄弱,尤其还在新兴产业基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也存在着诸多短板和可提升的地方[7]

(四)科技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

对于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形成政府和市场的双向共进的局面,而对于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的地区则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的作用。一直以来,唯GDP论大都成为各地方政府发展的共识,为了实现GDP短期内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则更关注于政策的短期效应,注重眼前的政绩,各级政府将其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衡量标准,导致分析和决策缺乏宏观性容易出现短视现象。要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制定科技政策要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大背景,紧跟国家发展导向,跳出本地小圈子,拥有制定科技政策的大局观。科技政策的制定要以调研学习为基础,才能因地制宜的提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发展思路,及时掌握国外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科技政策的制定才能具备前瞻性。此外,充分发挥科技情报研究等机构在科技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内容。科研机构要充分掌握发达国家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和培养人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提升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投入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围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各级管理部门要从三个层面入手,提升工作效果:一是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加大研发力度与进一步提升政府投入力度相结合,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当前,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引导性资金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研发资金投入持续增长,确保市场主体拥有持续活力,要建立持续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更紧密合作,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动员当地的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科技服务中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引导企业开展制度探索创新,进一步强化对研发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支持龙头公司建立一流的研究院所,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面向省内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探索构建高效的创新运行体系。

当地严重缺水,所以施肥习惯以春翻及秋翻施基肥,结合滴灌补肥的方式为主。水溶型肥料在当地比较盛行,二铵、重钙等大肥料基肥用量在逐渐减少。目前国内大型复合肥厂都在新疆拓展水溶型复合肥市场,但受施肥习惯影响,市场相对狭小,销量不大。此外,今年淡储对于经销商来说销量较往常没有太大变化,价位较往年高50-100元/吨。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产学研水平

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积极探索构建人才高地,探索一流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主动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探索实施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和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工作理念,根据本地企业需求精准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横向比较,福建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和其他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落实“海纳百川”计划,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要充分发挥人在科技研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在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下力气、下功夫,以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学研能有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从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索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势在必行[8]。要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研发机构、相关高校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方面和市场需求深层次结合,最大限度消除断层现象;建立创新服务中介机构,政府要探索建立技术转让中心及交易中心,让市场要素流动起来。

(三)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共享中把握机遇

开放是福建实现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关键渠道。福建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局面。一是充分借助当地的地理优势,争取更高层次的开放。只有敞开胸怀,才可以有效吸引国内外资源和要素,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破解技术制约“瓶颈”,实现创新发展。针对福建各地的不同情况,以不同的开放水平和优惠政策,全力推动产业双向融合,进一步提升集聚效应,增强发展后劲。二是要强化全球视野,立足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国际层面的开放与合作中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9]。要积极鼓励当地研发人员发起多领域、多形式的跨国合作,共享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实现合作共赢。三是鼓励当地高校、企业到发达国家学习交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企业以并购、合作等模式,和国外的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结合目标国的发展需求,组织多形式的科技援外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和技术转化。

(四)把握科技发展潮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为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福建来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在这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内,福建应当审时度势,用战略眼光布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10]。当前,福建省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总体来说还处于追赶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摆正位置,着眼当今发展潮流和机遇,找准主攻目标,才能实现弯道超越。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困境,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福建省要积极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核心发展地位,启动重大科技扶持战略,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在鼓励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扶持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各国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是在欧洲四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还是法国或英国之间有不同争论[2],法国较早出现乡村住宿、农家生活体验、休闲接待等旅游活动,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法国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与成熟地[3]332-342。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学界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结论,但乡村旅游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利用乡村基础设施和遗产资源作为住宿设施和景点[4],即具有“乡村性”,这一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

参考文献:

[1] 林善炜.区域科技创新与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福州党校学报,2014(3):53-56.

[2] 刘小婧,李文梅,张明火.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与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16(11):52-56.

[3] 林玲娜,黄金泽,刘新永,等.福建省科技竞争力研究:基于华东六省一市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0):119-127.

[4] 林寿富,黄茂兴.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48-153.

[5] 李小稳.“十二五”以来福建省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14(12):12-16.

[6] 林海清,黄爱萍,柯文辉,等.闽台科技竞争力比较分析与提升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63-67.

[7] 李晓青.福建省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城市面板数据[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21(1):28-35.

[8] 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8(6):43-49.

[9] 林红,刘茂福.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视域下的福建科技国际合作研究[J].亚太经济,2017(5):156-159.

[10] 陈江涛,吕建秋,田兴国,等.基于熵值法的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119-126.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Fujian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SU Tianen

(Office of President,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s a scientific means to find and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recent years, Fujian has steadily increased its support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erms of time,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horizontally. Fou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relatively leading reg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between Fujian and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jian province is weaker than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Fujian,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Fujian Province;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22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24(2019)04-0091-06

收稿日期: 2019-06-26

作者简介: 苏天恩(1974-),男,福建泉州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科技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8R0085);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2018)

(责任编辑 杨珠)

标签:;  ;  ;  ;  ;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发展-基于闽、苏、浙、沪、皖的实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