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实践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对策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11-0064-03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除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外,还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结合实践体会,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1.淡化统一性,突出多样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未来的教育市场必将是多元的、多样的、灵活的体系,就像一个物品丰富的“超级市场”,各种教育服务一应俱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走以特色求生存的道路。因而,淡化统一性,突出多样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教育超市”概念的提出,对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改革都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而现行的传统教育称为制度化的教育,其特点是强调整齐划一,要求学生用同一种进度,学习同一样的东西,以完成对学生基本知识的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制度在以往甚至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都是一种高效率的教育形式。但这种形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即照顾不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育需求。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样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对生源的复杂性。高职教育招生的多渠道必然导致学生文化基础、实践经历和社会经验存在差异性。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化、统一性教育很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社会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将使教育制度从强调标准化共性教育向个性化发展,并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实行学分制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比较好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满足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要求,这是高职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2.淡化终结性,突出终身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消失了,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已不可能,因此要适应新的职业就需不断地学习。同时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而不是终结性教育。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拓展自己的功能,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学校教育,根据社会职业变化和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适应和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需求,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发展趋势。
3.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和职业特性。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内容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为教学特征,从形式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4.淡化主导性,突出主体性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社会的凸显,给教育界提出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同时,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同时在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在开放的、主动的、交互式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活到老学到老的梦想都能实现了。教师的作用正在由权威性地传授现存的知识为主,转变为更多的是判断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所以参与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引起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些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5.淡化学术性,突出实践性
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里,减少理论教学中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的论述性、演绎性知识,增加职业性知识、应用性技能;减少假设性知识、学说性理论、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知识、成熟的技术和综合性实践;减少观察性、参观性实习,增加操作性、生产性、顶岗性实训,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6.淡化学院性,突出企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说到底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要贴近企业,有经理味道;学生角色要贴近职业,有员工味道;教学组织贴近岗位,有企业味道;教学评价贴近职业资格鉴定,有职业培训味道。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教学改革方向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策
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师的角度、从操作层面提出以下实践对策:
1.熟悉高职教育规律,从观念上提高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应有的特色,在高职教育内部已有共识。通过对高职规律和特色的理解,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还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育教学要主动适应社会、企业需求,使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社会、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就目前而言,社会、企业需求最大的就是高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
(2)教学要主动适应学生要求,要求学校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高职教育招生对象大众化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这一点。
(3)教学要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随时更新培养内容,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
2.了解高职学生特点,从理解上做到位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变化,以及对高职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业内人士认为高职学生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学是为了做,掌握技术强于学习理论。高职教育的岗位就业指向,使得学生对实践操作有更强的要求,他们要求掌握解决从业中问题的能力更强烈。
(2)学要有效果,要求尽快体验成功。在未来的工作中,高职学生的能力表现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物化的结果上。使得高职学生对学习效果要求更直接、更具体。
(3)以形象思维为主。高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不充分和训练的不足,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宜实行案例教学。
(4)组织协作强于独立思考。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少受书本知识的束缚,因而他们在组织协作方面的能力较强,渴望也较强烈。
3.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育人上做到位
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情感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学过程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3)关注学生的成人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团队精神培养等,从教学的功能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一个心态积极向上、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与其他人和谐共事的人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
4.参加生产实践,坚持产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做到位
高职教育规律要求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坚持教学过程中的产学结合。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质量就业者的必由之路,也是造就“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1)首先教师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尽快具备“双师型”内涵。其次教师要热爱应用性研究,钻研实用技术,贴近高职教育,早日形成高级职业能力。再次教师要积极参加企业实践,紧跟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零距离接近企业的氛围和文化,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教师要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生产项目、企业案例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模拟实训、顶岗实训增加实训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达到以实践内容的新、奇、特,以实践过程的富有研究性,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以教师的职业经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目的。
5.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在提高学习效果上做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目前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从主角位置上退不下来;学生启而不发,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精讲一部分内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启而不发、呼而不动是我国教育制度下,长期形成的一个学习难题,导致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一定要精讲部分重点和难点,其他内容坚决不讲,给学生留下空间和时间。
(2)组织讨论一部分内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解决部分问题,避免教师满堂灌。
(3)布置思考、调查一部分内容,解决遗留的和扩展性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些教学内容可能没进行完,有些相关内容又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学习,这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调查题等形式加以解决,同时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4)网络课堂提供一部分内容,解决学生自学问题。在培养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前提下,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要制作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立体化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平台。
6.广开思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做到位
(1)以学习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相衔接,与未来岗位相对应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习目标的设立,特别是学习起点目标的设立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衔接。避免学习目标过度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迷失。要注意学习目标的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要树立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的育人理念,保护好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习手段的多样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网上学习、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
(3)以学习组织的富有对抗性、竞争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组间的辩论、竞赛等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以学习过程的富有探究性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种类间的对比观察、品种间的对比观察、方法间的对比观察等。
(5)以学习过程的富有展示性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让学习过的、学的好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6)以学习评价形式、标准的富有激励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积分式评价,多用赞美性语言评价,写好评语;采用奖励性评价,如设立周冠军、月冠军等形式;设立挑战性评价,如上届学生学习纪录是多少,鼓励本届学生赶超这个纪录等。
(7)以教师丰富的知识、民主的作风、和蔼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以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民主的作风、和蔼的态度,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
总之,当今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双导师”的意识,既要成为专业教育导师,更应成为思想教育导师,在如何做人和职业道德培养上尽为人师长的职责。同时要具备“双师型”能力,只有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职业,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要求,胜任职业教育工作。
标签: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