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_需求弹性论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续多年的“短缺”局面已基本结束,社会产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然而伴随着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能力闲置、下岗失业增加、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启动需求的措施,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何在,举国关注。本文从考察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变化状况入手,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边际预算份额、基本消费支出及需求总支出弹性进行实证考察,分析问题的症结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支出状况

消费支出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和有关资料,我们计算了我国1990-1998年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年价)和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支出及其变动情况,见表1~表4。其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分组采用了国家统计部门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分类法,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各占调查居民总户数的10%;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收入户各占调查居民总户数的20%。从表1~表4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结论。

表1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状况

年份  — 1990

1994 1998

最低收入户 元 859.921734.57 2502.02

%① 32.14 25.3722.73

低收入户元 1077.12

2238.37 3329.13

% 40.26 32.7430.21

中等偏下户 元 1266.60

2721.15 4134.93

% 47.34 39.8037.52

中等收入户 元 1489.08

3303.66 5248.81

% 55.65 48.3146.72

中等偏上户 元 1756.64079.07 6404.89

% 65.65 59.6558.11

高收入户元 2071.92

5007.24 7918.46

% 77.44 73.2371.85

最高收入户 元 2675.64

6837.81 11021.49

%100.00100.00

100.00

注:①该数据为该档次收入户人均年收入与最高档次收入户人均年收入的百分比。

表2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状况

年份  —1990 1994

1998

最低收入户 元

782.281644.562397.60

%①

38.35 34.26 31.57

低收入户元

960.722028.802979.27

% 47.10 42.27 39.23

中等偏下户 元 1097.762351.563503.24

% 53.82 48.99 46.13

中等水平户 元 1275.122798.124179.64

% 62.51 58.30 55.04

中等偏上户 元 1456.683252.704980.88

% 71.41 67.77 65.59

高收入户元 1685.283880.916003.21

% 82.62 80.86 79.05

最高收入户 元 2039.764799.837593.95

%100.00 100.00 100.00

注:①该数据为该档次收入户人均年收入与最高档次收入户人均年收入的百分比。

表3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

年份   1990 19941998

最低收入户90.97①

94.81

95.71

低收入户 89.19 90.62

89.49

中等偏下户86.87 86.64

84.47

中等收入户85.63 84.44

81.18

中等偏上户82.93 79.74

77.77

高收入户 81.34 77.51

75.58

最高收入户76.23 70.20

68.90

注:①为该档次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

表4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与人均年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情况(%)

项目人均年收入 人均年消费 人均年收入

年均增长 支出年均增长 与消费支出

年均增长差额

最低收入户 14.3①15.0 -0.7

低收入户15.1 15.2 -0.1

中等偏下户 15.9 15.5

0.3

中等收入户 16.8 16.0

0.8

中等偏上户 17.6 16.6

1.0

高收入户18.2 17.1

1.1

最高收入户 19.4 17.9

1.5

注:①该数据为1990-1998年名义增长率。

1.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增长,消费支出相应也随之增长。但人均年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年均名义增长率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加速增长,二者的年均增长差额却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2.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支出金额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增加,但人均年消费支出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即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减少。1990-1998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对中等偏下及以上收入户而言逐渐下降,但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90.97%上升到1998年的95.71%;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在1994年微升,在1998年微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趋缓主要来自于中高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

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即贫富差距在逐渐扩大。从人均年收入来看,最低、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比例由1990年的32.4%下降为1998年的22.73%,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占居民总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与占居民总户数10%的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0.311扩大到1998年的0.44,人均年收入的绝对差距由1815.72元扩大到8516.47元。

4.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在扩大,最低、最高收入户人均年消费支出之比由1990年的38.35%下降为1998年的31.57%,人均年消费支出的绝对差距由1257.48元扩大到5196.25元。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及其变动情况

消费支出的结构是指对居民消费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构成,它反映居民消费的目的结构,预示消费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为把握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和变动规律,这里采用LES系统对我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以来各项支出的边际预算份额、基本需求量和需求总支出弹性进行计算和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按收入分组和按商品类别分组的城镇居民的消费资料(商品分为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共8类),利用LES系统,可以求得各项商品消费支出的边际预算份额、基本需求量及城镇居民消费的总支出需求弹性,结果见表5~表7。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采用了199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进行估算;由于各收入组人数不等,在进行参数估计时,我们以各组人数为权数进行了加权。

1.各类商品消费支出的边际预算份额变动分析

表5是根据LES系统计算的1992年、1994年、1998年各类商品消费支出的边际预算份额和基本需求量。其中各年各类商品的B[,i]均通过了5%的T检验,样本决定系数R[2]均在0.94以上。表5中各年各类商品支出的边际预算份额之和近似等于1,满足约束条件,说明LES系统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分析中的运用有效可行。

表5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边际预算份额和基本需求量

注:B[,i]是边际预算份额,它是超过基本需求支出中用于购买第i种商品的比重。P[,i]X[,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其中P[,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X[,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

从表5中可以看出:(1)1992年食品、设备用品、衣着的边际预算份额最大,三者之和为0.684;1998年食品、娱乐文教服务的边际预算份额分居第1和第2位,设备用品和衣着的边际预算份额分居第3和第4位,前三名之和仅为0.573,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由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增加服务及精神文化类消费与物质文化消费并重的结构转变。(2)医疗保健的边际预算份额增长很快,从1992年的0.0211增加到1998年的0.049,但在1994年却变化不大,这体现了1994年以来医疗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反映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见,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保健的边际预算份额将持续上升。(3)交通通讯的边际预算份额增长最快,从从1992年的0.046增加到1998年的0.083,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日益现代化,现代生活需要便利的交通和通讯工具。(4)居住的边际预算份额也有很大的增长,从1992年的0.059上升到1998年的0.0893,尤其是1994年以来增长非常迅速,反映了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会大幅度增长。

2.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变化分析

根据表5的资料,可计算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各项商品的基本需求占总基本需求的比重。从表6中可以看出:(1)1992-1998年期间,城镇居民总基本需求中,食品这一基本需求所占份额自1994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其所占份额始终在50%以上,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吃”依然占有重要地位。(2)食品、衣着在基本需求中仍是大头,但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和居住有逐渐上升的趋势。(3)1992年,占总基本需求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衣着和娱乐文教服务;1998年,食品、衣着的份额比1992年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娱乐文教服务和居住的份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娱乐文教服务已处于第二位。(4)基本需求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交通通讯,1992-1998年其增幅达143%,其次分别为医疗保健和居民,增幅分别为78.2%和62.4%。

表6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基本需求量比重(%)

年份

1992 19941998

总基本需求100.0 100.0 100.0

食品

58.13 59.06 53.46

衣着

13.7 12.2

10.2

设备用品5.92 4.92

3.80

医疗保健2.61 2.97

4.65

交通通讯1.96 3.22

4.77

娱乐文教服务8.29 7.86 10.37

居住5.96 6.81

9.68

杂项商品3.45 2.93

3.05

3.需求总支出弹性的变化分析

利用LES系统还可以计算出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的需求总支出弹性。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到:(1)1992-1998年,食品支出弹性最低,并且从1992年的0.71下降到1998年的0.59,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从1992年的1826元增长到1998年的5425元),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1992年,医疗保健和居住的支出弹性都小于1,反映了当时城镇仍然实行福利分房和公费医疗制度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其后,医疗保健的支出弹性从1992年的0.85上升至1998年的1.04,居住的支出弹性从1992年的0.999逐渐降至1998年的0.947,这既反映了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大影响,也反映了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屡屡推迟延缓了城镇居民的预期而对该项消费支出的影响。(3)设备用品的支出弹性从1992-1998年一直上升并始终处于第一,与表6中其基本需求量比重逐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在目前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表明城镇居民对设备用品的需求已由追求数量过渡到讲究质量。(4)衣着的支出弹性始终大于1,但自1994年以来其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与表6中其基本需求量逐年下降(但始终在10%以上)相适应,表明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基本稳定,但对衣着档次的需求提高。

表7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需求总支出弹性

年份1992 19941998

食品0.71 0.580.59

衣着1.08 1.231.16

设备用品1.87 1.972.09

医疗保健0.85 0.951.04

交通通讯1.75 1.921.40

娱乐文教服务1.17 1.221.20

居住0.9990.980.947

杂项商品1.81 1.771.67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基尼系数1998年已达0.44,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合理区间(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产生制约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户由于其收入增长的限制使其需求增长潜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户由于消费倾向偏低而降低了现实消费需求,结果难以形成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需求。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着由吃、穿为主向吃、穿、住、行、用并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转变,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由于收入与衣食方面的基本消费支出之间的差额扩大,衣食方面的基本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这一方面使得机动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从而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期弹性增强,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能够较灵活地根据消费对象的情况进行消费时间的选择,如果消费对象在质量和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他们宁愿推迟消费,从而会造成一些消费品的支出弹性下降。我国一些商品特别是那些反映未来消费趋势的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等就是这样,由于其价格过高而质量又不尽如人意,使一部分潜在消费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

3.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形成直接受体制改革的影响。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改革重在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加居民收入,而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并没有相应下放,居民因无后顾之忧因而其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在我国改革的初始阶段不会产生需求不足问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必然要部分或全部下放给个人,其中有些支出对个人或家庭来讲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个人收入的使用必须从长计议。当这些方面的改革过于集中时,居民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就会减少,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我国近几年来,对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教育付费制度等作了较大改革,强化了人们将来支出增加的预期,从而引起在一些消费领域中支出弹性下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强化收入分配调节,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具体来说就是:(1)调整我国的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流转税所占比重较大,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小,这固然有利于税收的征管,但这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同时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对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造成限制。为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合理增长,应逐步降低流转税比重,扩大所得税的比重,实现由流转税和所得税双重主体的税收结构向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转变。(2)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完善税种。(3)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收入,增强他们的即期消费能力。(4)在推行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中低收入户的物质承受能力,利用财政支出对中低收入户支付的改革费用进行适当的货币化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2.根据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一方面满足城镇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创造潜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1)城镇居民对医疗保健、娱乐文教服务需求的上升,客观上要求发展第三产业。从丰富城镇居民的消费内容出发,规划好健身、美容、度假、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满足城镇居民的享受型消费需求。从提高居民的素质出发,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促使居民增加教育消费,满足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需求。(2)针对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通讯需求以及对设备用品需求呈现出的质量型、多样化特征,国家应加大对交通通讯业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消费瓶颈”。生产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以电子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适应城镇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3)根据目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房地产业应调整住房建设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力度,促使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4)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等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也给食品、衣着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新的需求。食品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细分目标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品种和款式,采取差异性营销策略,主动开拓市场。

3.有针对性地进行价格调整,促使新的消费热点的早日到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热点经历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转变,目前正处在由万元到十万元耐用消费品热点的转变的新阶段,汽车、住房等逐渐成为家庭购买的对象。然而这些消费品的市场存在着严重阻隔,这其中既有质量方面的问题,也有价格方面的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就是物超所值,就是造成目前无消费热点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对这些即将成为或不久将来就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的耐用消费品要把过高的价格调下来,为此应消除和取消一些限制消费的过时政策,剥离消费领域中的各种不必要的规费,特别是降低购买商品房、小轿车等大件耐用品的有关消费税费。与此同时降低其使用的后续成本或费用,以促成消费热点的早日到来。

4.鉴于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改革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形成,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增强,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新的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出台时机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居民预期的变化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是对居民支出格局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的改革项目的出台如医疗保险、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化解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稳定城镇居民收支预期,避免预期逆转而抑制消费需求。

此外,应继续完善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创新消费信贷品种,除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外,还要逐渐向旅游、助学、保险、通讯、设备用品等方面拓展,并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利率。

[收稿日期] 2001-03-08

标签:;  ;  ;  ;  ;  ;  ;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_需求弹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