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水土保持建设成果与经验论文_张志政

彭阳县水土保持建设成果与经验论文_张志政

彭阳县水务局 宁夏 756500

摘要:彭阳县经过30多年流域综合治理,全县以累计治理小流域126条15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了75%,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了27.5%。彭阳生态建设的成果巨大,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2003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首个“生态建设模范县”,2009年被自治区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2013年水利部命名彭阳县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2014年生态建设成果更加喜人:彭阳小流域治理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党校命名为宁夏首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农业部主办的“中国美丽田园”的推介活动中,彭阳县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的10项梯田景观之一;彭阳县成功举办了全国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现场会。阳洼流域2015年度被命名自治区水利风景区,2016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国家旅游局把彭阳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彭阳县生态治理的成果在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同类型区具有示范作用,彭阳县生态建设成果已具备旅游与观赏价值。

1“彭阳精神”与“三苦”作风

彭阳县建县之初,困难重重,解决温饱是当务之急。可是“种田不得甜”的实际让县委、政府重新打量了这片土地。于是,生态立县被提上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全县经济建设“百字”方针,把生态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加大投资的机遇,提出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宏伟构想,拉开了改山治水,造林绿化的大幕。从此,球鞋、铁锨、遮阳帽成了各单位工作人员的“三件宝”,春秋两季,干部们就戴上遮阳帽,换上球鞋,拿起铁锹深入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植树播绿。建县30多年来,干部出工3.6万人次,义务植树19.6万亩,三十多年中,春秋两季,每名职工都要拨一周时间,自带干粮上山种草植树,晚上再处理公务。农民更是背上干粮,麻乎乎上山,热乎乎一天,黑乎乎回家,常年大半时间在整地、挖山、造林。技术人员、村队干部吃住在农家,工作在田间、荒山,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

历届领导班子秉承着优良的传统作风,那就是无论领导怎么变动,生态立县战略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树立了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围绕这一目标,几任书记一本经,几届县长一道令,几套班子大合唱,确保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多年来,领导们一直带头投身到生态立县战略的一线和前沿,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和自信,在山川沟峁上植绿种树,创造奇迹,全民投入到“生态立县”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与“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如果说“彭阳精神”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铁锹的话,那么全县26万回汉儿女用他们的双手践行的敢叫大地披新绿行动就是彭阳人创造的“精神生态”,彭阳生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这种精神开在大地上的鲜艳花朵。

2彭阳梯田建设历程

2.1彭阳梯田建设

彭阳从建县至1994年以前主要以人修农田为主,每年利用主要粮食作物收割后集中全村乃至全乡的劳动力集中时间修农田,县上成立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每个乡镇成立农田建设指挥部,上下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每个乡镇集中一个或几个农田点统一规划,统一平整,每年冬季县上成立多个验收组统一组织验收,并作为一项主要指标考核乡(镇)与部门的工作。

当天空还挂着几点寒星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就扛着镢头、铁锹、披衣戴帽、一路小跑,赶往工地,他们无私奉献、起早贪黑、挥镐奋战,工地就像是一个战场迎接着人们的战斗,镢头、铁锹就是武器,镢头在坚硬的土塄上飞落,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如大粒的冰雹打着铁板,土块很快堆积起来,他们再用铁锹装满架子车,推往地势低的地方倒土。每天成千上百劳动场面,一幕幕多年之前集体大会战场面扑入眼帘。广大群众满怀信心,毫无怨言,只希望尽快改变彭阳山川,早日实现小康,遏制水土流失,造福子孙后代。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彭阳精神”与“三苦作风”。

1994年起,我县采用推土机推地的做法,机械化大大加快了修建基本农田的进度,1996年后大范围采用推土机推地,极大减少用人工平田整地,机推梯田地埂用一小部分群众打埂,使多数群众转移到造林绿化这一改造山河的主战场中。在梯田建设中坚持“宽、大、平”标准,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推,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治。壕道与台地的宽度不得低于20m,山地的最小宽度必须为13m以上,能宽必须宽;田间道路宽度必须为4m以上,生产道路必须5m以上,以利以后机械化种植,使大型机械能够顺畅的进入的田间。使过去的“三跑田”(即跑水、土、肥),已变为现在的“三保田与景观田”,为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2梯田施工经验

在机修梯田的施工中,我县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宁要一亩高标准农田,不要十亩低水平农田”的思想不动摇,狠抓机修梯田工程质量。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进度,对作业区实行技术专业人员分片包点指导,质量责任到人,并签订了《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双方责、权、利及奖惩机制。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规范施工、按照《彭阳县机修基本农田建设管理办法》施工。

在梯田规划设计中坚持“四个结合”:即旱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措施相结合,与建设景观型小流域相结合,这就极大的提高梯田的质量和效益,为农业的长远发展与流域的“保值增值”提供充足与便利条件。

2.3彭阳梯田景观效益

彭阳县在梯田建设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措施,按照景观性、生态型、示范型、经济型治理思路治理流域,把坡耕地治理打造成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农庄。这里的农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田块集中连片、耕作田面平整,是农田建设的一个亮点。彭阳梯田处处都是景,例如金鸡坪梯田、桃花山梯田、栖霞滩梯田等等,漫山遍野望不到尽头的梯田,可以和“元阳梯田”相媲美。彭阳是一个梯田的海洋,几乎所有的山都是梯田,60万亩梯田具备观赏价值,阳洼流域外有青云湾等梯田公园。行走在流域的景观路上,不时闯入眼帘的梯田如游龙走蛇缠绕山梁,它们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其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彭阳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彭阳人民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无论走在彭阳大地何处,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3总结

3.1流域治理的模式

彭阳县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重视科学规划、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广,提出了以重点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有效结合的治理模式。彭阳围绕生态建设,探索出多种治理模式:白岔流域“三三制”农业经营模式(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阳洼流域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围绕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力促流域建设和生态移民、产业培育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上保(塬面修建高标准农田,保障口粮,保持水土)、中培(山崾培育特色经果林,发展林果业)、下开发(川道发展设施农业、建生态移民、整治河道、坝地利用)”的南山流域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在水土保持造林与退耕还林中探索出“88542”造林模式。逐步推进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流域治理成果具有景观效果。

2007年4月12日原党的总书记胡锦涛重点考察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他亲自登上阳洼小流域制高点,看到层层梯田生机盎然,漫山遍野杏花缤纷,总书记欣慰地说,彭阳虽小,但生态治理保护成效明显。实践证明,治理和不治理确实不一样。要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宁夏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总书记此次视察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从次年开始又延续8年,国家将对退耕还林农户继续进行补助。2008年8月16日,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彭阳县大沟湾流域视察。两位领导人均对彭阳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彭阳广大干部群众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这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彭阳人民备受鼓舞、信心百倍。两位前国家领导人都对彭阳的流域治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回良玉也曾于1996年5月和2003年9月来彭阳视察工作,调查、了解小流域治理情况。中央领导同志对彭阳县的小流域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来彭阳视察工作,接着,在2005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全会上,把宁夏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在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小流域治理(宁夏彭阳经验)的建设》列为重点处理建议。以上足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片黄土地所发生变化的高度关心与重视。

“88542”旱作整地技术是彭阳人针对地貌、结合实际创出的新技术。该技术被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地方标准。该技术即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先挖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槽子,边挖边筑高50厘米、顶宽40厘米的埂子,最后回填槽子,使田面宽2米。在操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经过技术人员的严格验收。这种整地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拦截地表径流,同时可有效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障树木的生长量。“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标准,成功诠释了水保“就地渗入”和“流而不失”的理论。据计算,彭阳“88542”工程整地带的长度可以绕地球三圈,被国际友人形象地称为“中国生态长城”。

3.2把握流域治理主线,使流域治理成果服务民生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彭阳的实际出发,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抓了“七大工程”。

一是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把农田建设作为有效蓄积天上水,发展生产、保障生活的重要措施,坚持宽、大、平整地标准,人修与机修结合,常年修与集中会战并举,农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窖坝池为主的 “集雨工程”。围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采用打井打窖,在沟底河道筑库打坝,截流蓄水,在道路交汇处和村庄适合位置修建涝池等,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治理措施每年可保土587万t、拦蓄径流0.5亿m3。

三是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按照“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广种核桃、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椿、槐下滩进沟,道路营造针叶常青树”的林草布局模式,大规模植树种草。

四是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把道路建设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做到流域治理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哪里,在县域内形成了“四纵五横”的道路网络,把所有的流域都串联起来。

五是以生态移民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移民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六是以景观型为主的“精品工程”,在流域治理中以高质量、高起点的亮点工程,是流域生态与景观效果显著。

七是治富型为主的“惠民工程”,在项目中结合当地住户与精准扶贫户,项目尽可能配合精准扶贫户,尽可能吸收精准扶贫户与当地住户打工,为当地住户早日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3.3流域治理的经验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我们注意改进方法,讲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南北差异特点,制定适宜不同区域发展的治理措施。在北部黄土丘陵区,坚持农林牧结合、种养结合、用地养地结合,大力发展以山杏、沙棘、山桃、柠条为主的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在中部红茹河河谷残塬区,建优质绿色果品基地、地膜玉米种植基地、瓜菜与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和设施种植基地。在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利用降水相对较多的优势,加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并采取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措施,建水源涵养林。

二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坚持建成一处探索与总结一处,及时总结经验,培育推广典型,辐射带动,全面推进。从20世纪70年代的白岔小流域样板到80年代的梁沟、王洼沟小流域治理典型,90年代的阳洼、姚岔、寨子湾、麻拉湾小流域治理模型,2000年以来的大沟湾、小虎洼、杨寨、和沟等小流域治理模式,。2010年以后南山、山庄、赵洼、曹川等流域,使流域治理成功由生态型向经济型和景观性型转变的流域。都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治理技术与成果。对在荒山荒沟植树造林中涌现出的杨万珍、杨凤鹏、李志远等模范人物,号召全县学习,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三是借鉴经验,推进创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把学习外地经验同本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县以来,我们先后到山西吕梁、河北涿鹿、甘肃庄浪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了“88542”隔坡水平沟整地技术和 “宽、大、平”农田建设模式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把我县水土流失治理推上新台阶。

进入新时代,彭阳生态流域治理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讲话为指导,以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立区为契机,落实市委四届二次、三次会议精神,坚持县委、政府长期确立的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以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机遇,坚信“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实现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新的流域规划设计中注重结合县情、村情习俗,紧密结合全县122个脱贫销号村。推行一村一施策,一村一规划的流域布局原则,除常规水保治理外,彰显“四个一工程”,发展庭院经果林、推行水窖高效节灌模式、打通群众最后100米出行难等具体实招为切入点,探索“流域治理+精准扶贫户”长效扶贫机制。实行山、水、田、林、路、涝池、庭院经果林、流域厕所、垃圾点等综合治理。

总结

目前,彭阳的生态治理进入了提升与攻坚阶段,我们继续保持初心,脚踏实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搞好彭阳生态建设,为实现风景如画的彭阳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

[2]李干杰.??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J].?环境保护.?2013(01)

[3]山仑.??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

论文作者:张志政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彭阳县水土保持建设成果与经验论文_张志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