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欢2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

辽河西部凹陷欢2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

王淑艳[1]2002年在《辽河西部凹陷欢2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文中提出本文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及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多学科、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欢23井区进行了圈闭综合评价;详细研究了欢23井区杜家台油层构造、沉积、储层及圈闭特征,在圈闭综合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井位部署建议。为油田增储上产及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本文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构造精细解释,进一步落实了该区兴隆台油层、热河台油层、大凌河油层及杜家台油层顶底界构造形态,发现工区内主要发育叁组断层:EW向、NE向及NW向,叁组断层相互交错,将该区切割成一系列复杂的断块,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 2.通过沉积相分析,详细研究了欢23井区各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发现工区内沙四段杜家台油层与沙一、沙二段兴隆台油层为扇叁角洲沉积,其中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而沙叁段大凌河油层为浊积扇沉积,其储层为浊积砂体。 3.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对该区砂体分布进行了预测,为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4.本区油气藏类型较多,主要有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 5.通过对欢23—欢3-19-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研究,新发现和落实有利圈闭12个,有利圈闭面积8.9km~2,圈闭资源量为2880×10~4t,其中Ⅰ类圈闭8个,圈闭面积6.6 km~2,建议部署探井3口。

韩小锋[2]2008年在《辽河油田欢双地区沙一、二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T.A.Cross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岩心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着手,建立了辽河欢双地区沙二段、沙一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了两个中期基准面变化旋回C1、C2分别对应沙二段和沙一段。两个中期基准面变化旋回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每个中期基准面变化旋回由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组成。在每个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期水体深度较浅,物源物质供应充足,在每个中期旋回的下降半旋回期水体深度相对加深,碎屑物质沉积范围相对减小。层序地层单元发育受构造沉降所控制,但沉积物供给影响着层序内部基准面旋回变化。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的分析认为在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欢双地区沙一、二段主要发育了扇叁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湖泊相。C1上升半旋回期扇叁角洲相沉积连片覆盖了全区,C1下降半旋回期湖泊相沉积大面积发育,扇叁角洲砂体也缩小分为齐家、欢喜岭和西八千叁个独力的扇体;C2上升半旋回期扇叁角洲相发育范围再次扩大连片,但相对C1的上升半旋回期要小,C2下降半旋回期湖泊相沉积大面积发育,扇叁角洲砂体也随之缩小。在编制沉积相平面分布图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提出了利用各粒级砂岩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刻画沉积微相的“相对单因素作图方法”。该方法除过应用砂岩等厚图、砂岩百分含量图等基础资料外,引入了粗砂/砂、粉细砂/砂、泥砂/砂各个单因素相对值的等值线图对研究区的扇叁角洲砂体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这一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沉积相研究精度。具体定量化指标是:扇叁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粗砂/砂的相对值在60%以上,而粉细砂/砂和泥砂/砂的相对值一般都低于20%;在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的粗砂/砂的相对值在40-60%范围内,粉细砂/砂和泥砂/砂的相对值一般都低于20%;在废弃河道区域的粗砂/砂的相对值低于40%,粉细砂/砂的相对值高于40%而泥砂/砂的相对值一般都低于20%;在河口坝微相发育的地区的粗砂/砂的相对值在0-40%范围内,粉细砂/砂的相对值高于40%,泥砂/砂的相对值低于20%;在席状砂微相发育的地区的粗砂/砂的相对值在0-40%范围内,粉细砂/砂的相对值高于40%,泥砂/砂的相对值高于20%。在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欢双地区的储集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间砂体、河口坝砂体和席状砂砂体为主。根据层序基准面变化各期的沉积相图、砂岩等厚图等资料,认为C1旋回期内的双深3南块的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欢南5块的河口坝;C2旋回期内的双210北块的滑塌浊积体、欢101西的水下分流河道等部位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明治良[3]2003年在《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文中提出油藏描述是一项服务于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油藏地质综合评价技术。70年代末开始出现,80年代发展并逐步完善,近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表明,油藏描述已成为正确客观认识、评价油藏、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的一项关键技术,特别是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只有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油气藏及其富集规律,提高钻井成功率及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 新齐14井区地处辽宁省境内,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东侧,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近年滚动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其工区范围为:东起齐2-22-14、西至欢4井、南起欢36、北至齐2-20-12井,面积约120km~2。到目前为止,该区已完钻各类探井、开发井约190口,其中钻至杜家台油层有82口井,欢喜岭油田累计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530×10~4 t,含油面积172.5 km~2,天然气地质储量85.1×10~8m~3,含气面积19.2 km~2。经钻井及以往研究成果表明,该区主要目的层为杜家台油层。近期在该区中部钻探的欢629、欢631、欢2-11-20、欢2-10-21、齐2-22-14等井在S_4段钻遇杜家台油层,并获工业油气流,揭示出该区仍具有很大的滚动勘探潜力。 新齐14井区勘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该区目的层段埋藏深,一般为2300-3600m,构造复杂,原有地震资料品质比较差,使该区构造解释不落实,深层缺少构造精细解释,不能较好反映油水分布关系;②该区储层厚度及储层物性变化大,储层厚度变化及物性空间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认识;③新钻井许多解释油层射孔投产出水,油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低,严重影响了该区滚动勘探开发进程。 为进一步挖掘该区勘探潜力,增加该区石油地质储量,本文主要是对新齐14井区进行油藏描述,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下台阶地区杜家台油层进行了油藏描述。详细研究了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并进行了测井二次解释评价,计算了油气储量,为油田增储上产及滚动勘探开发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研究工作: 1、完成了该地区分层对比及统层 2、完成120 km~2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叁维解释,编制顶底构造图 3、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编制了分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图 4、应用反演技术,编制分油层组砂岩厚度等值图 5、研究了储层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 6、确定了“四性”关系图版,建立了泥岩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并绘制了等值线图 7、描述了油藏,编制了综合评价图 8、油气储量计算 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成果: L采用全叁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落实了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构造形态,揭示出该区整体构造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局面,在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之后断裂十分发育,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错综复杂的断层使该区构造变的极为破碎,构造形态主要为多条断层共同作用形成的断块及断鼻。 2.采用沉积相分析及储层反演预测技术,对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储层沉积特征及展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揭示出本区主要目的层杜家台油层属T-扇二角洲沉积,发育扇叁角洲前缘亚相及前扇叁角洲亚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工区南部及东北部,发育的砂体类型土要为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砂体。储层反演预测表明,该区杜家台油层储层分布纵横向变化较大。 3.依据岩心物性分析、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等对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杜家台油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一般为9.2一16.5%,平均孔隙度为12.8%,渗透率一般为1~278 md。 4.通过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评价,确定了新齐14井区“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测井参数解释模型及新齐14井区油气水层判别标准,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 5.油藏综合描述研究表明,该区杜家台油层埋藏较深,油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一构造油藏,油气土要富集在构造的高部位。 6.通过本次新齐14井区油藏描述工作,重新对该区储量进行了计算,提交该区杜家台油层石油地质储量841 x10’t,溶解气储量14.22 x 10sm3。为该区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李理[4]2014年在《辽河西部凹陷欢曙地区稠油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文中指出本文总结了欢曙地区稠油油藏分布规律,确定了影响本区稠油分布的四大主控因素:一是主干断裂控制油气的整体分布;二是烃源灶、优势运移通道与储盖组合控制着油气分布的层位;叁是不同层位的油气局部的富集又受着圈闭条件的影响;四是在同一含油构造区带稠油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

陈晓宇[5]2017年在《欢喜岭下台阶非常规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欢喜岭油田下台阶欢95块沙四段是油田相对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块之一,该区域沙四段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在勘探开发初期部分探井仅仅试油后就上返至上层系开发,大部分探井和开发井甚至未钻遇或钻穿该层位,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认识。因此亟需弄清其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满足开发调整需求。本论文以欢喜岭下台阶欢95区块为研究区域,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查明沙四段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潜力为目的,重点开展了精细构造解释、沉积微相研究与勘探潜力评价,并完成部署井位建议。主要细分为:(1)建立下台阶沙河街组四段地层等时地层构架,对沙河街组四段地层进行重新划分对比。在利用岩芯观察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2)利用高分辨率叁维地震资料,结合重新划分和精确标定的层位,对沙河街组四段以及太古界潜山进行构造解释。(3)对沙四段地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进行沙四段物源分析.利用地震、岩心资料进行沉积充填研究,并从大相出发进行微相研究。(4)通过地震属性与地震相研究,完成沙四段非常规储层发育段的预测与分析,最终确定有利区带,提出有优势井位部署建议。研究表明,研究区沙四段东南方向沉积厚度最大,其中杜I比杜II整体更厚。从波组特征上来看,Tex、Tes与Tg叁个反射层整体上能量都较强,在全区范围内连续性与范围性都比较好,叁层都主要显示为两到叁个相位。研究区构造整体上具有继承性,凹陷内的主干断层以拉张运动为主,整体构造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呈单斜形态,主要发育以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正断层。研究区整体物源方向来自于来自于由西北自东南方向的西八千物源。研究区特殊岩性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好,TOC值普遍超过了1.5%。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在进行有利区迭合图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叁口井的井位部署建议,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思路。

任芳祥[6]2002年在《辽河西部凹陷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文中提出本文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及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进行了油藏描述。详细研究了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并进行了测井二次解释评价,计算了油气储量,为油田增储上产及滚动勘探开发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成果: 1.采用全叁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首次落实了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构造形态,揭示出该区整体构造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局面。在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的共同作用下,该区杜家台油层构造变的极为破碎,构造形态呈现为多条断层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断块及断鼻。 2.本文采用沉积相分析及储层反演预测技术,对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储层沉积特征及展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揭示出杜家台油层主要发育扇叁角洲前缘亚相及前扇叁角洲亚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工区南部及东北部,砂体类型主要为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砂体,储层分布纵、横向变化较大。 3.依据岩心物性分析、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等对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杜家台油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一般为9.2~16.5%,平均孔隙度为12.8%,渗透率一般为1~278md。 4.通过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评价,确定了欢103井区“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测井参数解释模型及欢103井区油气水层判别标准,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 5.油藏综合描述研究表明,该区杜家台油层埋藏较深,油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构造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部位。 6.通过本次欢103井区油藏描述工作,重新对该区储量进行了计算,提交该区杜家台油层石油地质储量841×10~4t,溶解气储量14.22×10~8m~3。为该区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杨永恒[7]2010年在《塔北隆起南斜坡上泥盆统—石炭系沉积层序发育演化与有利区带预测》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大型迭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导致构造古地理的变迁和多个不整合面的发育与复合,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大型地层超覆-退覆带和岩相变化带,控制着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和改造。上泥盆统和石炭系是塔北隆起南斜坡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位之一,随着勘探的深入,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勘探难度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等作全面精细的研究,解决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薄弱、地层对比复杂、沉积体系认识不一等制约油气勘探的问题。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井-震结合进行层序界面的追踪和对比,建立了塔北隆起南斜坡上泥盆统-石炭系地区性的等时地层格架,解决了地层对比困难的问题,建立了目的层段东河塘-巴楚组的两种层序地层模式,为砂体预测提供了基础。研究区上泥盆统-石炭系可划分为4个叁级层序和7个体系域。东河塘组和巴楚组属于不同的叁级层序,是先后沉积的关系。巴楚组由3个岩性段构成,但不同地区地层组成差异较大,在层序格架内和塔中隆起能够进行对比。研究区晚泥盆世-石炭纪发育几期不整合,存在多个物源区,古地貌背景复杂,以往对于沉积体系有多种看法。本论文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泻湖、叁角洲、扇叁角洲和碳酸岩台地5种沉积体系。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和纵向演化规律,并建立了东河塘组和巴楚组的沉积模式。利用地震反射分析和地层残余厚度分析等方法确定东河塘组和巴楚组的物源来自英买力等4个低凸起,沉积期古地貌可以划分为高隆区、平台区、斜坡区、坳陷区和低隆起区5个地貌单元。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受控于全球海平面波动,经历了3个完整的升降旋回。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和纵向演化受物源、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这叁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特点和典型油气藏的圈闭特点,结合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地貌恢复结果,提出了东河塘组和巴楚组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草南地区、塞克构造和哈12井区。

参考文献:

[1]. 辽河西部凹陷欢2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D]. 王淑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2]. 辽河油田欢双地区沙一、二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 韩小锋.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3].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新齐14井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D]. 明治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4]. 辽河西部凹陷欢曙地区稠油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李理.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4

[5]. 欢喜岭下台阶非常规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D]. 陈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6]. 辽河西部凹陷欢103井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D]. 任芳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7]. 塔北隆起南斜坡上泥盆统—石炭系沉积层序发育演化与有利区带预测[D]. 杨永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标签:;  ;  ;  ;  ;  ;  ;  

辽河西部凹陷欢23井区圈闭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