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电算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_电脑论文

出版电脑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过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出版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中要求出版部门“应用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书刊出版工作自动化,出版事物管理计算机化,经营决策科学化”。这个任务对于出版社来说是艰巨的。

一、现实与困境——有关编辑自动化软件的想法

西方的出版社减少书刊错误率,缩短出书周期的成功方法是编辑自动化。他们要求作者直接投寄电脑文件(电脑软片或因特网邮件),编辑在电脑上修改润色、排版调样,经审校后,就可向印刷厂交出一份用于制版的电脑文件。随着网上出版的发展,出书周期越来越短。我们现在的出书流程是:作者的原稿经责任编辑整理修改后,由印刷厂打样,再经数次校审、数次返厂,然后制版、印刷。这造成许多重复劳动,延长了出书周期,何时能出书完全取决于照排厂、印刷厂的主动性。当然,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来选择优秀的厂家,但是,缩短出书周期的主动权仍然不在出版社手中。

至今没有理想软件涉足图书编辑。一些有实力的软件公司试图从印刷厂的排版软件入手,把它移植到图书编辑。现有的字处理软件如WPS97、Word97、文友,采用的是“所见即所得”的方式。使用者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版式、字体、字号,剪贴图片,也可根据软件自带的模板做各种应用文。而把这些字处理软件应用于书刊编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它无法和现有的书刊编辑流程吻合,我们现在采用的保证书刊质量的“三审三校”制要求电脑软件每一道工序都留有痕迹,比如“二审”能看见“一审”的工作,校对能看到原稿。

书刊编辑电脑化做得最好的是期刊编辑。有些期刊编辑已经告别了纸和笔,完全使用电脑来编辑。期刊和图书比,文字量少,“三审三校”通过打样来解决。期刊编辑必须在现有排版语言(如维思、华光)中熟练掌握一种,才能录入、排版、组版,修改表格、数学公式、化学公式,设计网纹、花边。这些排版语言采用的都不是“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没有排版语言的知识是无法工作的。

图书编辑一定要学排版语言吗?从选题策划、组稿,到满足“齐、清、定”的要求,现在的图书编辑任务是很繁重的,硬性要求编辑学习排版语言可能会抑制编辑的创造力。这对软件商提出了很高要求,出版社需要这样的图书编辑软件:它既要符合现有的图书编辑流程,每一个审次、校次都留有痕迹,又要向WPS97、Word97那样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而不要求编辑掌握排版语言。

据笔者调研,出版社使用电脑最多的部门是发行、财务、印制、编务等管理部门,操作系统大多是DOS及Windows3.1,数据库多采用Foxbase或Foxpor,单机使用。出现的问题是,操作复杂,一些重要信息(如财务)不安全,各部门信息交流困难(有一些出版社设专人采集信息),信息缺乏实时性和一致性,编、印、发等图书生产环节缺乏动态监控,图书信息检索手段落后,严重影响图书资料的再利用。所以,一整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要把电脑用于出版社的管理,只购进电脑、成套外部设备及有关软件是不够的,只有根据出版社的工作的规模、内容和性质等具体情况,设计并建立自己的网络应用系统后,才能实现。

设计的应用系统,不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模拟,而是要找出原有各个工作流程的重复之处,在设计应用系统时,让每一类信息在网络中充分共享,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比如,出版社图书的信息是编辑在提选题时就产生了,那么印制、发行、财务部门就没有必要再次录入,而只需要调用编务的信息就行了。同时要注意,设计的网络工作流程要向管理要效益,并不是原有的低水平的重复。比如,发行软件的设计,就不能停留在业务人员开单、仓库人员发书、财务人员收款的水平上。电脑化的发行管理软件应该在进、销、存的动态管理上发挥作用,图书的合理库存、财务分析、书店进书分析在手工操作下很难实现,电脑化的发行软件应该在这方面为社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所以,出版社软件设计的任务是把原来各个人的随机行为进行整理和改进以后,再植入一个稳定的网络系统中去,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对于这样复杂的系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出版界的各级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艰巨性,才能在购入设备及软件后不走弯路,收到可观的效益。

出版全过程的电脑化管理是一个人为的系统,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出版社管理的客观规律去开发研制。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当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原先设计的系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对系统的软件或硬件做出一定的更新。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也肯定有这样的周期循环,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这也是出版界人士必须加以关注的。

认识到这一点有许多现实意义。我们在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贪大,不贪全,甚至不贪求最先进,主要考虑实用。因为如果出版社的应用跟不上,这些系统就会过时,还没有发挥作用就到了更新的时候。出版社要使自己的应用跟上信息系统的周期循环。

笔者认为,出版社要想实现出版全过程的电脑化管理,首先应该成立以主要社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出版社全过程的电脑化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决策和落实,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和发挥效益,因为上马需要很大的启动资金,主要领导的参与容易鼓舞士气,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同时对社领导也是一个挑战,领导同志需要掌握一些电脑知识。

其次,要进行系统的总体规划,确立建网目标,做好建网前的充分的调研。出版社要结合自己的远期目标、信息系统的主要结构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做好可行性研究。

然后,就是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出版社一般把它交给软件开发商去做。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量巨大,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之后绘出数据流程图。这个阶段,出版社要配合软件开发商做好工作,并且一同参与。

——系统设计阶段主要是软件开发商去做。主要是系统结构图的确定、数据库设计和程序设计。

——系统实施阶段,包括软件的调试、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在软件的试运行期,出版社要走过一个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软、硬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没有任何规律。这个时候是出版社磨练人才的大好时机。

——系统评价阶段是系统建成后和运行后的评价,这个阶段也是很重要的。系统评价是系统再一次开发的依据,所以,出版社要对建成后的系统多作评价,最好是定期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上四个阶段组成项目开发的周期,周而复始地循环,如图:

三、21世纪的制高点——电子商务

日前,英美签署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了电子商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宣称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书籍、唱片、软件和玩具等成为网上购物者的主要选购商品,其中出版物特别是图书的销售又是佼佼者。

在中国,1996年春,杭州新华书店创办了新华书店系统第一家网上书店;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网上书店正式开通,它是国内第一家使用安全电子交易(SET)的网上书店。

电子商务(E-commerce)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于90年代初,现在已被欧美的许多国家列为国家战略。由于它的发展和不断普及,基于传统的纸介质的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存储等操作方式,正在被电子方式所取代。电子商务在我们出版系统的应用就是大家经常谈论的“网上书店”,网上书店改变了人们的购书方式,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书籍。

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引发着商业领域内的一场革命。它突破了商业领域内的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为主的有店铺经营和以邮购和媒体宣传为主的无店铺经营的运作方式,将实体的购物空间变为“虚拟”的信息空间。在网上,商品(比如书刊)直接和消费者(读者)见面,批发商、零售商的地位逐渐降低,减少了流通环节,加快了交易速度。对于商品库存来说,通过“在线订购”,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

电子商务不只是提供了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方式,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由于通过它形成了与地域、空间无关的一体化市场,因而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环境。出版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对于我国出版社来说,首先应该建好自己社内的局域网,并且逐步完成向Intrenet(企业网)的过渡;建立万维网网站,展示和宣传自己的图书产品,在万维网发布信息,实现社内企业网信息实时地向因特网发送,为建立网上书店准备信息源。学会在网上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风貌。

1999年42家部委的“政府上网工程”将向纵深发展,我们新闻出版署也在其列。出版社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争取自己的网站在署里链接,通过“政府上网工程”,加强自己的宣传攻势,不失时机地推出出版社自己的“网上书店”。

标签:;  ;  

出版电算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