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民族学论文

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民族学论文

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民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模式和观念已经在某些方面不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要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那么,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在何方?这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战略眼光,借鉴古今中外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审时度势,分析研究民族教育的发展前途和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民族教育相比,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历史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居住格局,决定了民族教育只能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集聚的山区、牧区,边疆和农村。民族教育的这种分布局面是造成自我封闭的民族教育体制、死板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客观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或取销,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少数民族集聚人口减少,散居人口增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民族教育的分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过去分散、小规模办学变成集中、大规模办学。这给民族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机遇。

第二,从培养目标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片面强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过分强调民族语文教学,忽视汉语文和外语教学,致使培养出来的民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羞,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逐渐被淡化,民族教育也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其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要培养“三语兼通”或“双语兼通”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民族教育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而且要注意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学生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文文字,而且要学好中国各民族共同语言——汉语,还要学好外语。

第三,从教育观念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认为民族教育办得越纯越好,把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划等号。这是束缚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观原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从表面和形式上看,好像很好地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优良传统,但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外交流减少,自我封闭、落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和经验,树立大教育观,改革旧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衡量民族教育不再以“纯而又纯”做为标准,而是以“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贯彻;是否有利于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为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

第四,从办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往往独立设置民族学校,各级教育机构分离,办学形式单一,无灵活性,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还限制了民族教育的范围,散居地区很多民族学生失去接受民族教育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办学形式将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按民族成份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在民族集聚地区办民族独立学校;还可以在民族混居地区办民族联合学校,专设民族班;民族学生生源极少的地区也可以各民族混合编班,设民族语文课程。民族独立学校作为特色在民族集聚地区将长期保存下去。但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条件办民族教育的地区,民族学校简单地实行合并或混合编班,等于取消民族教育。按民族教育级别划分,民族教育办学形式有:独立设置各级教育机构;小学和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高中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按就读方式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实行寄宿制,还可以实行走读制(学生自行上学)和通勤制(公家购买交通工具接送学生)。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并存,有利于拓宽民族教育的发展之路。

第五,从教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下,以民族语言授课,加授汉语的模式占主流,并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这就是最正统的民族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无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主要有:1.民语为主型,即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汉语;2.汉语为主型,即汉语成为教学用语,加授民族语文;3.双向双语型,即国际通行的双语教学。要按照大多数民族群众的愿望,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上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关键是打破民族教育就是用民族语言教学的旧框框。

第六,从教材使用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模式下,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不顾教学对象的差异,全省乃至全国统一,无任何选择余地,其他教材一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的翻译版本,教材的编写、翻译、出版由地域性的民族教育出版机构垄断,编审合一,无竞争,难以提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民族教育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民族学校教材的选用将不再受限制,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编写、出版引进竞争机制,打破由一家垄断的局面,教材质量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建立严格的民族教材审查制度,编写和审查分离,规范民族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用书。

第七,从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下,民族学校教师培训途径单调,缺乏教师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影响,民族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化、民族化的局面将被打破,趋于以民族教师为主体,其他民族教师为辅,实行教师队伍结构多民族化;民族教师的培养也将摆脱某些框框,拓宽培养渠道,提高档次。它将有力地推进民族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学到高水平的汉语,有利于“双语兼通”的人才的培养。

第八,从办学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依赖于党的倾斜政策的照顾以及民族群众的办学热情。但由于民族教育规模小,造血功能低,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低于汉族学校;民族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素质低。这是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差,失去民族群众的信赖,从而造成民族学生大量流入到汉族学校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首先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保持民族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问题所在。如何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民族教师素质,加强民族教育呢?就是要:一靠深化改革,二靠加大投入,三靠自力更生,四靠各方支持。民族教育即使在新的形势下仍然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来自各方的支持,但仅仅靠加大投入和各方支持是不够的,需要的是通过它来增强民族教育的造血功能。

第九,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方法简单,沿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基本停留于20世纪70年代的“媒体技术”阶段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进入21世纪,民族教育也要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民族教育环境。

标签:;  

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民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