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

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

李孟洲[1]2001年在《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峡两岸自1987年11月2日开放民间交流以来,双方经贸往来规模持续扩大。以单年双边贸易额而言,最初(1987年)仅15.15亿美元,至2000年,一年数额即达312.53亿美元。(注1)台商对大陆投资亦从无到「有」,又进一步发展到厂大「有」,截至2000年年底,台商实际投入大陆的「直接投资」资本金,累计已有261.6亿美元(注2)。 但在热络的交流形势下,仍存有一个重大的不对称现象,是大陆对台投资(大陆企事业机构向台湾投入资金)领域,长久以来一直迹近空白,此与其他种类经贸活动之蒸蒸日上,形成强烈对比。 大陆对台投资何以情况寥落?何时可以步上常轨?发展趋势叉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堪称两岸经贸范围内,非常值得探究的建设性课题。 初步看,大陆对台投资通路之所以呈现严重堵塞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台湾对大陆资本入台,一向设有严格管制的关卡,但大陆方面的对外经贸管理政策,也有影响,如大陆尚未开放对外收支资本帐,使大陆对外及对台投资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展望未来,两岸当局政策可望逐步开放,而使大陆对台投资领域留下的空白逐渐填补起来。而推动此项开放举措的力量,除来自海峡两岸当局主观的开放意志之外,不可忽略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因素之作用,使大陆必需走向全球化,促进对外、对台投资,台湾也必需开放两岸经贸管制,接纳来自大陆的资本。 在新旧世纪之交,两岸之间这方面的相互开放迹象非常显着。大陆确立了「走出去」的方针,台湾内部也兴起,开放陆资,的呼声。从主客观环境来看,这是深入研究大陆对台投黄阻题的臭好檬遇,因此本输文即以此及相阴颔域震主③。 二、研究豌圈 在稷酒全球化的潮流下,研究大陵勤台投黄,一定要以全球化格局焉基碟。因此,本输文的研究勒圈,傈由下列各部分所粗成:0 (一)大陵谢全球各地匾投黄概祝速开; (二)大陵封台投骛罔题解析; (叁)大陵纽台投黄宏颧面舆微颧面的超契走向。 叁、研究目檬 本输文期望通遇客颧的越砰舆科臀的分析,莲成下列研究目嫖: (一)瞪解大陵封全世界投黄的大契; (二)瞪解大陵谢外投黄的政策走向; (叁)燎解大隆剿台投黄的障碾舆娶展碟曾; (四)燎解海峡雨岸封陵黄人台的政策取向; (五)推估大陵黄本末来在台谗投黄的超契走向。 四、研究方法舆研究障凝 (一)本研究之圄性 截至目前焉止,海内外警雨界封本裸题着墨不多,有阴黄料,零星散怖灰大陵谢外躁贸零善及朝刊之中,且敷量相封稀少。霸示本裸题在退去圄贝冶问缀域,擎者花簧灰此之心力较小。因此,本输文具有「探索性研究J之国性,其研究成果亦可望具有’原削性。之色彩。 (二)研究方法 本输文所探用的研究方法,列越如下: 1.文献袱深研究法:就本裸题所直接、周接涉及之缀域,魔泛更辗相阴文瞅,蓝搓行文献比到、分析,以搪掘事 置,站檬以建立研究架橇及雁立研究方向。 2.田野稠查法:本输文作者曾久任台漫新圄媒瞪之大隆 耀贸新践探葫工作,前躁畏莲十年,寅地探弱遇大陵28 涸 省币。探纺遇程中,藕身践匣了暨富的绕塌材料,堪稻震一 塌漫良而深人的田野稠查,足以作篇本藐文之墅置研究基 @。 3.情境研究法:在海峡雨岸阴保演整的氛圈下,以主颤 的感性思锥去掌握本裸题的缕展情境,再将此感性思锥舆客 颧黄料筵行比封弱级,使其演化成信而有徽的理性思锥。 (叁)研究障蹑 本弱文之研究障碾,如前所迹,焉文联更露不易。除此 之外尚有: 1.研究颠圈遍及全球,不易距栅靡遣,谨能重黜突破。 2.由砖台滇尚末髓放大陵黄本人台,困此,勃扔陵黄未 来在台攫之娶展超契,蓝搽匣史黄料作寞研究基睫,谨能就 旁歌黄料筵行理性探豺。 3.由的封外投黄项目中存在颇多「隐性投黄厂真禀封 外投黄金额不易掌握,有峙必需使用主客颧的推估敷檬。 儒管如此,本输文仍莲用具有遥辑性和系既化的研究架 槽,得出具有公信力的研究桔翁。 五、每章提要及研究铝翰 本翁文合钉有十章,每章的重默及储翰如下: (一)第一章:中圃大陵封外投黄的履史背景。此章主 要以中外匣史鳌展的背景。来翁迹大隆绕陷段封外投黄的宏 薪大局。有阴的中外履史背景,上溯至18世妃至19世妃的 第一次工案革命晴期,前俊畏莲200 @年。在送200多年中, 全球稷酒舞台上的勤外投黄活勤曾委生重大的贾壹舆量 缨,尾大陵改革髓放俊的推勤封外投黄,管造了?

闫安[2]2006年在《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研究(1979—2005)》文中认为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来面对的历史难题。台湾问题的解决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如何解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检验。为此,从1979年到2005年的二十六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做争取台湾人民的工作,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在台湾岛内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大陆有广泛利益联系的社会群体。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指导下曲折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掌控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的能力。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对1979年到2005年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演变历程作宏观的剖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的酝酿、提出、初步确立及完善各个阶段做深入考察,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具有促进祖国大陆经济建设和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之路的双重目的性。在“一国两制”被台湾当局妖魔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于“一国两制”的发展。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组成。 导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方法、写作的基本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解释两个重要概念,即:台商、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本部分成为论文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的酝酿与台商的出现(1979—1988)。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创造了条件。本文认为,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的萌芽。随着改革开放渐趋深入,广东、福建两省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对台商具有巨大磁吸作用;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肩负着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此时在局部地区实施,更多地体现出探索性质。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的提出及台商企业的初步发展(1988.7—1992.2)。本文认为,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的提出。1990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台经贸工作的通知》的内部文件,提出了做好吸收台商来大陆投资工作的作用。即:密切台湾同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对祖国大陆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台商企业在祖国大陆有初步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两省。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分析台商企业在大陆发展的情况,指出其特点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而且规模较小。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资,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然而,台湾资本来了。本文以“王永庆震撼”为例,阐发中国共产党做台商大企

林坚[3]2009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叁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陈鹭[4]2003年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投资动机、区位选择条件、投资形式等都同发达国家不同,这就向传统上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 台湾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颇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者。对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行为进行研究,无疑对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对外投资理论是一大补充。本论文以台湾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 论文围绕着台湾企业对外投资动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由于台湾不同企业对外投资目的不同,导致其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论文共分七章,对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台湾对外投资的动机和行为特征与现有理论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由于中国大陆、东盟国家和美国是台湾最主要的对外投资地区,因此,论文的实证分析也以这叁个地区或国家为主。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信息时代,台湾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目的以扩张型为主,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则兼具了防御型与扩张型两种特征,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是台湾制造产业向岛外的延伸,其对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王金华[5]2007年在《台商大陆农业投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949年以后,在不同的农业政策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农业发展不一,在农业资源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台商就已开赴大陆进行农业投资活动,然而由于人为设置的一些障碍,台商对大陆农业的投资能力远未得到释放。随着台湾农业的高度资本化以及加入WTO之影响,台湾农业发展日趋缓慢,大量的农业资源发生剩余,迫切需要向外寻求新的出路。大陆拥有与台湾相邻的地缘优势,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且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得到逐步改善,已成为吸引台湾农业资本的重要场所。中国大陆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农业投资先天不足,迫切需要外来资本的进入带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及抗市场风险能力。台湾农业为精致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积累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市场经验,对大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农业合作论坛频繁召开,两岸党派领导人之间访问不断等,为台商投资大陆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鉴于此,系统地总结并反思台商对大陆农业的投资,有利于两岸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两岸农业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大陆引进台资的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台湾农业的结构变动及其进行海外投资的动机(重点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动因)、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投资金额、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产业结构以及地区分布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际投资相关理论解析了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经济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构,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台商投资大陆农业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和政策。

陈力[6]2013年在《双层博弈视角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评析》文中研究指明两岸经济关系是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并未实现正常化,特别是投资关系严重不平衡,大陆资本长期被排除在台湾岛外。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积极转变,与此同时,台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面临严峻形势。面对内外压力,台当局提出了开放陆资入岛政策,以提振台湾经济。本文尝试运用普特南的双层博弈理论,分别从岛内、岛外两个层面分析解读台湾当局的开放陆资入岛政策。在介绍完双层博弈理论之后,文章首先对陆资入岛的缘起、过程、成就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双层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对陆资入岛起推动、制约作用的岛内外因素分别进行评析,最后依据理论分析,预测陆资入岛的未来发展前景。从双层博弈的视角来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的第一层次,即岛外层面的关键推动、制约因素是大陆与美国。第二层次博弈的主要对手是民进党及绿营支持者。本文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大陆、台湾叁方在台海局势稳定上有着共同利益,叁方都愿意两岸通过协商对话加强合作,特别是通过提升经济合作水平来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就岛内而言,马英九当局提出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虽然也遭到了民进党一定程度的阻挠,但并未对马英九当局的决策构成影响,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强与大陆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岛内共识,民进党虽然反对,但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种岛内、岛外都有利的决策背景下,开放陆资入岛得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由于岛内独特的政治生态及两岸关系现实,为防止陆资入岛对台湾相关产业形成冲击,台当局在陆资入岛的政策设计与规划上,显得十分小心谨慎,具体措施上更是处处设防。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退去,马英九成功连任,陆资入岛正面效应的初步显现等因素作用下,未来台当局的陆资入岛政策将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陈杭丽[7]2012年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已成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速,有必要探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新战略与路径。就目前国内外文献,发现鲜有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本文首先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人民币指数模型,在对章和杰的人民币指数模型拓展后获得的人民币综合、进口、出口叁套汇率指数的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其次,结合人民币指数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研究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战略调整。再次,研究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及其路径,以及后ECFA时期大陆中小企业通过对台湾投资,实现国际化的新路径的可行性与战略方法。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对章和杰的人民币指数模型进行拓展,获得人民币综合、进口、出口叁套汇率指数,分别用以衡量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进口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新路径---抓住后ECFA机遇,以台湾为跳板实现国际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吴静颖[8]2015年在《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1年中国大陆加入WTO“放宽外资投资限制”以来,外资银行逐步成为推动大陆金融国际化发展重要力量,台湾银行(以下简称台银)却因两岸关系问题迟迟未能入驻大陆。随着经贸合作深化和两岸关系发展,海峡两岸间签订了一系列重大协议,合力推进台银大陆投资步伐,台银大陆投资由“零散、间接投资”进入“集中、直接进入”阶段。但与台银全球化布局强度、两岸经贸发展及大陆市场需求相比,当前台银大陆投资形式略显单一、策略措施亟需改进。全面调查、分析台银大陆投资的进展及其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与潜力,进而提出相应策略措施和相关对策建议,对加快台银大陆投资速度与强度、促进两岸银行业交流合作和相关产业的合作分工等,均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从跨国银行对外投资的业务、模式及其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叁个角度,初步构建起银行业对外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分析、把握台银大陆投资的政策变迁、取得进展与基本特征,发现目前台银大陆投资存在投资数量较少、业务定位狭窄、进入模式单一、区位选择集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对未来台银大陆投资的业务、模式及区位选择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设计。包括通过数据分析法,发现台银大陆投资的业务,可以从深化台商业务、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开发农村金融业务等方面着手,提出“台商和市场兼顾型”、“农业专门服务型”、“综合服务型”叁种经营发展方案;通过描述性分析法,发现台银大陆投资的模式,可以从设立营业机构、参股陆资银行或与其建立策略联盟叁方面寻求突破,建议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实施不同内容;通过基于熵权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台商、市场、农村、金融、政策五个要素,对大陆22个省市吸引不同业务类型台银投资的能力进行分析与排序,提出不同业务经营类型台银在大陆具有的不同区位选择目标。最后,本文还从台湾银行业如何加快投资进程、注重业务差异化选择、重视投资模式评估工作、综合考量区位布局等环节上做出努力;认为两岸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在提高战略认识,引导两岸银行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构建两岸银行多模式合作平台以及有效引导台湾银行区位投资等方面加以重视。力图通过各界努力,在优化和改进台银大陆投资现有策略安排,避免市场过度竞争的同时,推动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互动、相关产业的分工合作以及两岸和平关系的发展。

庄荣良[9]2009年在《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作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走过了一个波浪式推进和阶段性提升的发展演进过程。因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而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潮流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创造了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产业升级的持续快速进行,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拓展,两岸产业分工形态持续发生变化,分工模式趋向多元化,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更趋密切,产业依存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也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全面、正确认识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和经济效应,对于把握当前两岸经贸发展的有利契机,推进两岸产业分工迈上更高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且大量穿插比较研究的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分工理论,在综合借鉴过去20年来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关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历程、动因机制、模式演进、经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第一,迄今为止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依其规模、投资领域、地域分布、产业层次等,可分为试探起步、迅速扩张、调整深化和突破转型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分工型态不同并且呈阶段性深化提升趋势。第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是由两岸的比较利益差异、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大陆的投资环境优势、台湾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现有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都只能部分地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给予解释。第叁,20多年来,两岸产业分工模式经历了一个“以垂直分工为主——兼具垂直与水平特征的混合型分工——以产业内功能性分工和产业间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分工”动态演进和渐进式提升的过程。现阶段两岸产业呈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型分工等多种分工方式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分工格局,其中水平分工是主导形态,是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通过回归分析,本文揭示了两岸产业分工对在对两岸贸易的促进效应,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效应和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效应,同时对两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产生了较为显着的正推动效应。第五,本文选择以厦门与台湾在光电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方面的合作作为例证,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和思路进行具体探讨,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在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光电产业合作基地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基本思路。第六,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既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也面临着“大叁通”时代来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本文据此提出了新阶段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

郭利田[10]2013年在《台资企业祖国大陆投资及区位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规模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日趋增加。1991~2011年台资企业对大陆的累计投资总额为1116.98亿美元,所占地区比重为61.71%。单就2010、2011年来说,投资金额分别为146.18、143.77亿美元,所占地区比重分别高达83.81%和79.55%。显然,大陆已然成为台资企业对外投资的最重要的地区,并且有进一步向大陆地区集中的趋势,但是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区域分布差异显着。台资企业投资大陆初期,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上离台湾较近,语言和文化习俗相似的珠叁角和闽东南地区;2000年以后台资企业对珠叁角和闽东南地区的投资步伐已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重心已转向以上海为中心,浙北、苏南为两翼的长叁角地区;2008年以来,环渤海地区成为继珠叁角、闽东南、长叁角之后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又一个热点地区,并且台资企业在中西部省区的投资也呈规模化发展势头,形成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辐射的全方位发展格局。虽然与以前相比,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区域更趋分散化,但是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在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FDI‘理论和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FDI的区位选择与两岸学者有关TDI2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两岸软、硬环境两个角度,投资方、受资方和资金流出地叁个方面详细分析台资企业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从样本总体、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叁个角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台资企业在大陆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台资企业区域布局的影响,探究台资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最后,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推导出有关政策建议,力图为大陆各省区的招商引资与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区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指导。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第二章:理论探讨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FDI理论和区位理论,并在评述国内外学者有关FDI区位选择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岸学者有关TDI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据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叁章:台资企业祖国大陆投资的基本状况。本章首先从台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行业分布、地域分布角度全面分析台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然后,本章全面回顾了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发展阶段,从投资规模、行业构成、区域分布角度分析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动机与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政策敏感性。第四章:影响台资企业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因素。本章从两岸软、硬环境两个角度,从投资方(台资企业)、受资方(大陆各省区)和资金流出地(台湾)叁个方面详细分析影响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台资企业在大陆各省区的分布状况。第五章: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对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章在综合分析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开放初期、“戒急用忍”时期、“开放与管理并举”时期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状况。第六章:影响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借助statall.2软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台资企业在大陆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对台资企业区域布局的影响,探究台资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第七章:结论、建议、不足及研究展望。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然后根据所得结论对大陆地区政府的招商引资提出相关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将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继承国内外学者有关FDI的区位选择与两岸学者有关TDI区位选择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结合台资企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得出本文以下叁个方面的创新点:第一,本文首次详细地将资金流出地——台湾因素纳入到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角度紧紧围绕投资方(台资企业)、受资方(大陆各省区)和资金流出地(台湾)叁个主体,对影响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做全面分析。第二,本文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从两岸软硬环境出发,比较分析台湾当局开放初期、“戒急用忍”时期、“开放与管理并举”时期的政策形成背景,探讨不同政策期间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以了解台湾当局的政策因素对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叁,在实证研究时,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本文从总体、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叁个角度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深入阐述了影响台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探究TDI在大陆区位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D]. 李孟洲. 厦门大学. 2001

[2]. 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研究(1979—2005)[D]. 闫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

[4].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行为研究[D]. 陈鹭. 厦门大学. 2003

[5]. 台商大陆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 王金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6]. 双层博弈视角下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评析[D]. 陈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13

[7]. 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D]. 陈杭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8].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策略研究[D]. 吴静颖. 宁波大学. 2015

[9]. 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D]. 庄荣良. 厦门大学. 2009

[10]. 台资企业祖国大陆投资及区位选择研究[D]. 郭利田. 南开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