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庞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庞丽

庞丽(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禾丰镇潮水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四川 成都 641406)

摘要: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和乐趣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问题。本文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设计系列性训练和领会文章韵外之意等几个方面,对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提出策略,期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009-01

语文教学中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味快乐,提升阅读水平。

一、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不足

(一)过于侧重考试要求

初中教学长年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的目标更多集中在提高成绩,通过中考上。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则把侧重点投放到了指导学生答题技巧上,比如老师会告诉学生一些固定套话,而这些套话可以直接套用到很多阅读题中,致使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而形成固定思维模式,缺乏独立思考。

(二)对思维训练认识不足

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往往是依据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并没有调动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即便是在分组讨论环节,也大多流于形式。因为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说着与课堂无关的内容。还有一些学生知道老师会公布标准答案,所以产生了依赖心理,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

(三)被动式阅读

语文阅读通常是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难点,再加上学习压力日益增大,导致他们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尤其是对于经典书籍的阅读,更是味同嚼蜡。与之相比,初中生更喜欢阅读畅销读物,获得一时的精神满足。然而这些内容并不能让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甚至有些内容还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想提高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好的思维习惯。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当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否定更不应予以制止。比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明显,句子中出现了“大约”和“的确”两个意义相矛盾的词语。这时,老师可以抓住这个点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有没有死?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语义矛盾的词语?运用矛盾质疑,正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思考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作者用词之深意。另外,从文章标题、人物形象或者结论的反面提出疑问,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阅读《愚公移山》一文时,老师可以从标题中的“愚”字入手,提出“愚公”是真的“愚”吗?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掌握观察法、联想与想象法、综合分析法等基本的思维方法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观察法是指将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思想感悟,继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对于《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在夏天,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与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联想与想象法则是学生通过形象性思维加深对文章理解的过程。比如《使至塞上》这首诗,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边塞大漠空阔、壮丽的意境展开想象。综合分析法是指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地、有层次地分析,从而把握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比如,对于《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先让学生总结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然后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的涵义。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多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因而老师在授课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而巧妙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对于《背影》这篇文章的阅读,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文中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背影”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思维碰撞,得出答案。另外,老师还可以找几位学生对文中父亲“蹒跚”“探”“爬”等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表演,从而将文章的意境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作者描写的父爱产生共鸣。此外,老师还要倡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独立阅读,而阅读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文学,还可以是天文、历史、社科等等,并且要对阅读的心得体会及时归纳总结,以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领会文章韵外之意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对一些文章中隐藏的深层涵义没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领悟文字间的言外之意是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项链》一文,在学生阅读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情节中脱离出来,想一想这篇文章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这时,一部分学生会认识到虚荣的代价,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能从另一个角度学习到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比如,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追求朴素、不求奢华的伟大人格产生敬仰之情。再比如,阅读《邓嫁先》后,要让学生体会到邓嫁先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和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入手,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达到提升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朝盛.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05).

[2]罗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8(11):121-122.

[3]武宁涛.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J].祖国:建设版.2018(05):247.

论文作者:庞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庞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