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尤河两岸的思考_政治论文

对班尤河两岸的思考_政治论文

班佑河畔的沉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畔论文,沉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这代人对于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认识几乎都是来自间接经验——纪实文本、虚构小说、音影立体呈现的影视作品,这些东西自然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带来理性的认知,但唯有身临其境,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参加长征的战士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也只有这样一支充满青年的朝气与热血的队伍才能不惧艰难、勇往直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死于华年,没有能够见证胜利时刻的到来,也没有享受到他们理想中美好家园的幸福,却留给了我们这些后来者丰厚的遗产。他们的牺牲,让我们得以过上安宁的生活,时间久了以为就是理所当然,以至于将那段历史传奇化、浪漫化、抽象化了,只有双脚真正走在红军曾经踏过的土地之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得来不易。

      过了班佑河往西北,是著名的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若尔盖花湖。无数的草湖连在一起,点缀着青翠的水草和野花,野鸭和水鸟星星点点,遇到人走近时骤然飞起,高天上的流云倒映在清澈的湖面,给人一种远离尘嚣之感。但是,那些我们在后来的历史视野中看来,已经曙光在前却终究没有走出草地的红军前辈,他们也许不会这么想。事实上,仅仅十年以前,花湖还是名副其实苍茫的泥湖,再倒推七十年,红军战士们走过之时,满眼所见,皆是似曾相识的草泽大野。这种空旷辽阔,只会让他们感慨路途的无穷无尽吧。他们在历史的黑暗角落踽踽前行、左冲右突,抗争不公正的命运,寻求自己和中国改天换地的未来,已经再无回头之路,无论如何也必须奋然前进。

      即便吃饱穿暖,乘坐汽车在这片草地上奔驰,连续几天下来,我这样健康壮硕的身体都感到相当疲倦,在经过黄河九曲第一湾那样海拔最高近四千米的地方,跑快一点都会感到呼吸不顺。也就是在气喘吁吁中,对于红军当年的艰苦卓绝与坚忍不拔才有了更为深刻的体察。在没有退路、前途未卜当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呢?我想,这些人都是人类中最精英的那部分,虽然可能许多人大字不识。但是识字并不能代表什么,他们有着本性中那种对于压迫的不满,并且有勇气反抗那种被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制度,并为此殒身不恤。身处在历史中的人,并不能看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一定有一些先进者能够洞彻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那种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未来,哪怕这条路辛苦迢迢,遍布荆棘。这种构建未来的向往并且以大无畏之决心实现它,就是鼓舞他们走下去的原因,就是信念。

      信念赋予了原先蒙昧的农家子弟、山寨野民、城市小资以坚定的信心,让他们获得了超越于个体的集体性的名字——红军。就像一位学者所总结的,中国革命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建构农民的阶级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进而为现代中国政治奠定基础;第二,以革命建国为方略,通过对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造,将中国建立为一个主权的共和国家,进而为乡土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第三,阶级政治的形成和革命建国的目标既召唤着现代政党的产生,又以现代政党政治的成熟为前提。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确实,这个两万五千里的征途正是这样一个熔铸冶炼、播撒理想、团结凝聚的过程。他们行走在大地之上,危险而可怕,又有着无与伦比的潜能,如同水中的鲶鱼,搅动、激活了死水微澜般浑浑噩噩的中国,又如同黏合剂,将原本割据自守、百年孤独的地区、族群和团体黏在一起。他们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遭受磨难、挫折和悲剧,然而他们没有畏缩,矢志不移,战胜虚无和恐惧,终于走出社会与自然的牢笼,以星星之火引燃摧毁整个旧的世界。

      班佑河畔的故事只是这个过程中一个惊心动魄的插曲,经过无数个类似的奉献与牺牲,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才走向成熟,一步一步以百折不挠的韧性让中国改天换地,再谱新篇。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先烈们已经奠定了国家的基础,免去了我们经受他们那样的困境,但同时新的生活和征途中也有自身的挑战。这就是今日我们不断回首长征的意义所在,在那里我们可以一次次得到灵魂的洗礼,陶冶日益被世俗化侵蚀的身心,不忘最初的梦想,再拾先辈的初心,为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而振奋精神,从头迈步。

标签:;  ;  

对班尤河两岸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