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应树立“五个意识”--两类同构的思考_同课异构论文

史料教学应树立“五意识”——由两节同课异构课想到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料论文,两节论文,意识论文,异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学科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史学知识,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历史探究方法。但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还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两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同课异构课为例,分析史料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一、案例呈现(节选)

      1.片段一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教师A和教师B选择了相同的两则史料进行教学。

      

      史料二:“在堪萨斯州,两个陌生人相遇,见面礼是互相用枪指着问:拥护还是反对奴隶制?如果回答相背,马上开枪射击。”

      ——1858年《华盛顿邮报》

      教师A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一,边提问:“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提完问题,教师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说明当时美国南北双方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原料、市场、领土—政权、自由劳动力四个方面。”接着,教师边出示史料二,边提问学生:“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提完问题,教师又马上给学生答案:“说明美国南北战争前,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教师B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一和史料二,边提问:“从史料一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提完问题,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边引着学生看史料一,边给学生分析:“从原料来看,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原料,而南方种植园主却把原料卖给英国;从市场来看,北方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南方种植园主却不购买他们的工业品,而是购买英国的工业品;从领土扩张来看,西部新扩张的州实行哪一种经济形式,将影响南北双方在政府中权力的争夺;从自由劳动力角度看,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但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却占据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后,教师又边引导学生看史料二,边分析:“拥护还是反对奴隶制,成为南北双方最关注的问题,因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就成为南北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问题。”

      2.片段二

      关于“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教师A和教师B也选择了相同的史料三进行教学。

      史料三:“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林肯1858年一次的演说

      教师A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三,边提问:“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提完问题,教师马上自问自答:“说明林肯希望维护国家统一。”

      教师B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三,边提问:“林肯的演说表明他有哪些主要主张?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会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提完问题,教师马上帮学生解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的‘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说明林肯极力主张维护美国的统一。因为林肯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这触犯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所以林肯当选总统就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3.片段三

      关于“南北战争的转折”,教师A和教师B选择了相同的史料四进行教学。

      史料四:(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教师A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四,边提问:“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提完问题,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说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革命的积极性,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北方军队势如破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取得胜利后不久,林肯遇刺。林肯纪念堂的建立告诉我们,林肯永远留在美国人民心中。南北战争意义重大,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B的处理:教师边出示史料四,边提问:“为什么《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会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提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解答问题:“材料重复出现的字眼是自由。为了获得自由,广大黑人踊跃参战,北方力量迅速壮大。所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二、分析与思考

      通过比较教师A和教师B对本课南北战争的背景、导火线和转折点的史料教学,我们发现,他们代表了当下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两种普遍模式,比较集中体现了当下史料教学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史料教学中缺乏“五意识”。下面,笔者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

      1.过程意识

      问题一:两节课都只关注教师的教,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没有学生体验、思考、论证和感悟的过程,说明教师缺乏过程意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收获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史料教学中的学生收获和成长必须经由阅读和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对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过程。教师A在出示史料和提出问题后,就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论,学生没有经历任何探究过程。教师B虽然有自己探究过程的展示,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学生自己亲历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得到内化。这两节课,由于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的收获和成长甚微,因而是低效或无效的史料教学。这就是教师们常常抱怨“这个问题我都解读了N遍,怎么学生还不会”的症结所在,因为他们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思考、论证和感悟的时间和过程。

      建议:史料教学应有学生体验、思考、论证和感悟的过程,教学重心应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在给出史料,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和分析史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问题的设计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的总和,而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标准答案。

      2.证据意识

      问题二:教师A和教师B都缺乏史料教学的证据意识,两节课都没有学生明晰的寻找证据、论证结论的过程。教师A把史料与史实、史论割裂,只是让学生形成看到这则史料就联想到这个史实和史论的印象而已,由这则史料得出这个史实和史论的证据在哪里、是如何论证的,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呈现。教师B部分展示了自己对史料与史实、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教师的讲似乎具备了证据意识,但有多少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讲体验、感悟到证据意识,并掌握历史论证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论从史出”呢?显然,答案是微乎其微。史料教学中的证据意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史料是否真实,需要辨别;二是能从史料中的哪些信息读懂史实是什么;三是得出史论的史料依据(有效信息)是什么;四是从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推出结论的逻辑方法是什么(论证方法和过程)。

      建议:史料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证据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要多问学生:你为什么会从史料得出这个认识和结论?证据在哪里?两个课例选取的四则史料,史料二来源于报纸,史料三来源于演说稿,史料四来源于文件,这三则史料都比较真实可靠;史料一没有注明史料出处,史料有可能是虚拟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3.问题意识

      问题三:两节课都没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史料教学的问题意识,主要指:教师提供的史料或设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努力从已有史料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通过搜集新史料来解答问题或论证自己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教师选取的史料或设计的问题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强且有梯度,给出的答案不是预设好的,而是对师生课堂探究结果的总结。教师A设计的问题:“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似乎比教师B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但问法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B设计了5个问题,这些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教学缺少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教师对学生的实时指导,且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师一厢情愿:设计好的。因而,两位教师都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水平,针对性强,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关节点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答案应该是课堂师生通过对史料和问题的探究共同生成的,而不是教师课前预设的。

      4.课标意识

      问题四:两节课都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对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关注较少,说明教师缺乏课标意识。史料教学的课标意识,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史料教学所选择的内容是否是本课课标要求的教学重难点;二是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通过探究史料、解决问题得到统一贯穿和落实,是否存在人为割裂的情况。教师A和教师B都能抓住课标中“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这一内容选取史料、设计问题,对课标有一定的关注。但教师A主要关注史料与史实之间的由此及彼的关系,解题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和感悟被忽略了。教师B问题中的两个“为什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关注,但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学习,体会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角色和所做的努力,感悟林肯受美国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他牺牲自己,维护了美国统一,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议:史料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课标意识,应认真解读课标,把各个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入史料教学中,保证史料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轨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学法意识

      问题五:两节课都缺少对学生进行审题分析、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和有序组织答案的学法指导,说明教师缺乏学法意识。

      建议:史料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史料教学中的学法主要有:(1)问题的分析要注意问题的指向和时间、空间、领域等限定词,注意设问前后之间的关系;(2)阅读获取有效信息,要关注资料出处、重复字眼、省略号前后的字句和开头结尾处的句子;(3)结论的归纳要有序,要注意使用关键词和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规范表达,明确体现先后、因果、递进、并列等逻辑关系。

      整课的教学建议:

      (1)用有明确出处的真实史料替换史料一;

      (2)针对史料三设计以下5个探究问题:①史料中的“半奴隶”和“半自由”指什么?联邦为什么存在解散和崩塌的危险?②“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表明林肯的什么愿望和主张?③林肯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进行了哪些努力?④林肯的努力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⑤林肯为什么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

      (3)出示4则史料和上述5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反馈和展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及时给予学生关于阅读史料的方法、“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思考、论证和感悟。

标签:;  ;  ;  

史料教学应树立“五个意识”--两类同构的思考_同课异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