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_金欢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_金欢

(山东泰开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近年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检测,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如何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实现

1前言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对其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如何更好地实现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对于提高变电站供电的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概述相关内容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方法。

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

2.1线路继电保护

线路继电保护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内具有重要作用。线路继电保护过程中,能够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性监控,了解智能变电站实际情况情况,一旦智能变電站出现故障,线路继电保护可以采取相对应解决措施,对智能变电站故障进行防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以在智能变电站线路上安装测控装置,测控装置主要作用就是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测控装置会将所测控到的结果传输到网络体系内,继电保护就可以按照测控装置所检测到的结果,对智能变电站下达针对性继电保护指令。

2.2变压器继电保护

变压器继电保护在智能变电站内,承担着过程保护职责。在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内,在后备部分安装中可以采取集中安装模式,进而充分发挥出变压器继电保护在智能变电站内保护作用。变压器继电保护在运行时,核心模块为非电量保护,非电量保护模式需要与电缆相互连接,同时与继电保护装置相连接。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遭受到不良因素影响,非电量保护模块就会进入到跳闸状态下,传输跳闸指令,能够有效缓解智能变电站在不良因素干扰下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保证变压器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3母联继电保护

母联继电保护与线路继电保护较为相似,但是母线继电保护由于母线分段性能原因,母联继电保护性质更加简单,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内具有重要作用。

3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检测

3.1设备的检测

智能变电站中有较多的设备,只有使设备尤其是继电保护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才能对变电站的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设备的测试工作。检测继电保护设备时,应选择IED配置工具、合并单元、继电保护测试仪、光功率计、智能终端、网络数据包等设备仪器。检测前,先对设备仪器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测试,设备检测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2发电机、变压器的检测

继电保护设备是发挥保护功能的源头,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才能投入使用。在变电站中,发电机、变压器以及线路保护等都是必要检测细节,必须要经过合理的检测方式来验证其是否具备安全发电的资格。发电机的出厂检查就是类似的检验内容,对其使用的规范化流程以及电压的限制范围等。变压器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它能否具備用于变电站的资格,通过实际的电压检测以及装置特点等了解使用的具体流程。

3.3装置动作值及动作时间测检测

继电保护装置会在变电站线路或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即进行切除故障的动作,进而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这需要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值和动作时间时刻处于良好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必须做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值及动作时间的检测。具体操作中,可利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装置对设备施加电流、电压,观察装置显示面板上的显示值,并将该值与机电保护检测仪的标准参数值进行比较,详细记录装置动作的整个过程中的动作值和动作时间。

4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方案

4.1保证继电保护工作的完成

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在该环节中以最短时间完成跳闸系统性工作,同时强化智能变电站内部部分电器设备的保护工作,如变压设备以及输电线路等,以此应对智能电网于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风险,尽可能减少智能电网受到的损失,使得电网调度系统的运行更为安全、稳定以及可靠。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内容:工作人员需对该系统的基础功能形成控制,且适当对该系统部分构件、设备以及装置进行精简,如用以保护的装置以及设备等。通常情况下,主保护定值的波动性相对较小,智能变电站处于实际工作中,其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故而,变电站可以更为安全、稳定的工作。但智能变电站中所用的大部分设备均为一次设备。因此,在对其实施继电保护时,设计人员应确保开关同硬件之间彼此独立,并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其独立性,借此确保母线以及输电线路可以正常运行。

4.2保证间隔层中的继电保护工作

针对继电保护系统,建议设计人员在设计系统时采用双重化配置方式设计,而针对后备保护系统,则采用集中配置方式进行设计。后备保护系统的主要工作是确保后备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对处于开关失灵状态下的设备予以保护。不仅如此,还需保证临近区域内同该系统相连接的线路、对端母线可以正常运行,并形成合理、科学的跳闸方式。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需注意智能变电站所有电压等级的集中配置方面内容,通过集中配置这一方式对变电站进行保护。设计人员通过对技术的调节,能够符合智能电网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基于智能电网实际的工作状态,设计不同类型的电网运行方案,对智能电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分析,从而对智能电网形成有效的保护。

4.3强化系统的冗余性

设计人员可选用如下方式实现系统冗余性的提高:其一,设计人员在设计系统过程中,可应用以太网交换设备内包含的数据链路层技术,以该技术为参考与辅助技术,研发不同类型的模式,从而实现各类型目标。其二,通过网路构架的需要强化系统冗余性。构成网络构架需要由三个基础网络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继电保护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针对总线结构而言,设计人员可应用交换设备完成信息数据传输工作,使得接线数量明显降低。但如此一来,系统的冗余度便有所降低。设计应用过程中,只能延缓时间以提高其敏感程度,达到预期要求。第二,针对环境结构而言,环路当中任何一点均可以提供一定冗余,但提供的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设计人员将其同以太网交换设备相结合,便可研发出管理交换设备,换言之便是生成树协议。该结构可以为机电系统的实际工作供应支持系统物理中断的冗余量,同时对网络重构形成一定控制,令其处于一定时间范围当中。但是,环形结构在实际运行时容易出现漏洞,即时间收敛问题。其需要在收敛缓解消耗较多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对系统重构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第三,星型结构,该结构无需长时间等待,不存在冗余度。所以,若主交换设备在工作时发生故障,则信息数据的传输必然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该结构可靠性有待提高,不适合大范围使用。由此可见,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架的设计与选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更为合理的架构,以此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结束语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的研究,可知,理想继电保护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智能变电站应用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既有优势资源,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系统设计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凌光,储祥国,张秀锋,等.基于系统测试观点的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比较研究[J].浙江电力.2016(7):32-36,44.

[2]笃峻,叶翔,葛立青,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7):163-168,175.

论文作者:金欢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_金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