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人格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论文

《论语》君子人格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

王樱娜

(湖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 《论语》君子人格的核心:“仁”“智”“勇”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仁者爱人——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勇者不惧——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品质,知者利仁——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素质,循礼求和——完善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论语》;君子人格;公务员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中孔子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内涵丰富,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在相关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后应运而生的,致力于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填鸭”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主动面对、积极思考分析的好习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放至首位,争取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论语》君子人格

(一)《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政治地位日趋下降,对诸侯国的控制逐渐衰微,期间各诸侯国割地称霸,互相征战,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整个社会混乱无序。生活其中的孔子不停地奔走于列国之间,他感受着时代的巨大冲击,怀着救国济世的政治抱负,期望通过自己的游说,实现他理想中的礼乐文明。《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本文集中论述的是《论语》的君子人格理论。

(二)《论语》君子人格内涵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P97)明言君子具备的三大品格是:“仁”“智”“勇”。

1.“仁”,君子人格的核心。《说文解字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近。何谓“仁”?子曰:“爱人”。何谓“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可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精神是“仁”的精髓,是《论语》君子人格的核心。君子人格的内核是“爱人”,外化为行为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社会交往中以他人利益为重,以社会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为重,性情恬淡,心胸豁达,表现出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如何宽以待人?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P125)]无论何时身处何境,“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希望通过不懈的追求,将社会缔造成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和谐、秩序井然的美好大同世界,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他对当时整个社会混乱无序、礼崩乐坏的反映和反思。

2.“知”,仅次于“仁”,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论语》用字简洁精炼,“知”在《论语》中共出现了六十二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小知”指对具体科学的认知,“大知”指“打通具体科学之隔阂,将他们融会贯通的知” 。[3]宋儒程颐提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停留在认识层面,“德性之知”则到了道德与修养层面,前者之“知”识厉害、明事理,后者之“知”明是非、辨善恶。《论语》中的“知者不惑”属于后者,因为明是非、辨善恶,所以不惑。君子特别是身处高位者要善于知人且要自知,要善于辨忠奸、识贤佞、选贤任能,做到“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执两用中。凡事不可走极端,要通权达变,留有余地。“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中庸兼具道德与人格属性,如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君子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一种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恰到好处的优雅。

(三)《论语》君子人格的提升路径

理想的君子人格并非遥不可及,提升路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某天晚下班回家,一民警迎面巡逻而来,突然对我大喊:站住!民警问道:“网讯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答:“正直进取合作创新。”民警:“你可以走了。”我感到很诧异。我问:“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民警回答:“深夜还在科技园走,寒酸苦逼的样子,不是小偷就是网讯员工。”

本文采用Taylor-Hopkinson冲击实验技术对泡沫铝材料的动态材料参数进行研究,基于D-R-PH模型,通过结合未变形区域的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跨波阵面的守恒关系,得出冲击速度和冲击时间的函数关系,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和图像相关技术获得冲击速度历史曲线。运用冲击速度与冲击时间的隐函数拟合方法,对模型中的两个动态材料参数进行确定,利用实验方法对该材料模型研究泡沫铝动态冲击情形下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测试,就该模型的两个材料参数对于相对密度的敏感性进行讨论;并将动态实验结果与准静态实验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对泡沫铝材料的率敏感性进行考察。

3.“权力型”人格

针对上述基层公务员存在的人格缺陷,《论语》君子人格具备的三大品格“仁”“智”“勇”,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学思结合。孔子强调学习,既学习仁义礼智信等“进德”,也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修业”,“进德”与“修业”密不可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进一步强调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15]“思”什么?“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注重实践。君子立志于道德修养,有强烈的完善自己人格的愿望,并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实践,才能成就自己的君子人格理想。孔子强调言行一致,“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以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为耻。

3.“勇”,《论语》君子人格的核心要素。孔子“成人”标准:“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2]P153何谓“卞庄子之勇”?子曰:“勇者不惧。”“勇”属于君子的意志品格,指人类生活中遇到自然艰险、外来胁迫和内在压力等等而不胆怯、退缩、回避、气馁,表现出君子应有的淡定与从容,有时甚至为了内心坚守的信念,可以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士大夫的精神高地,是君子人格中“勇”的最极致的表现。孔子特别指出,“勇”有君子之“勇”与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德义之勇”,小人之“勇”是“违义之勇”。“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是符合道义的“德义之勇”,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然,君子之勇还表现在内省、知错并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指出“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则不然,“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礼以行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2](P131)“礼”既是君子行为处事的外在约束,也是君子内在意识的节制,一个人内在情感、欲望、贪念等固然应该得到一定满足和宣泄,但又不能过分滋长和膨胀,正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4]不知礼,无以立,在孔子及其后的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立言立功立德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四)《论语》君子人格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

《论语》君子人格对中国传统士大夫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崇高的使命意识、人本主义的光辉、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等,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论语》君子人格构建的价值体系把君子人格完善与天下太平、社会进步和百姓安乐联系起来,传统知识分子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时至今日仍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论语》君子人格对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的启示

公务员队伍是一支庞大的专业化干部队伍,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行驶公权力,事关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以及人民的满意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标准。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提出了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语》的君子人格塑造给予我们干部队伍建设及其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在《论语》的话语体系中,公职人员的职能决定了他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责任与担当,君子人格的道德完善,就是要能够积极入世,在服务百姓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意识。

1.自我反省。“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公务员和公务员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素质概念宽泛,本文将公务员素质定义为:以先天生理要素为基础,在教育和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的、影响政府公务员工作行为有效性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

5月上旬,河北省财政厅制定了《关于扶贫资金投入和使用管理治理行动方案》。根据方案,河北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所有使用扶贫资金的市县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2016年以来在扶贫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挤占挪用、资金闲置、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另外,全省将建立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各项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情况,实现全程可追溯。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必须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主动走出去,利用先进技术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的覆盖面[8]。福安市图书馆就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利用互联网技术覆盖城、县、乡、村的优势,将海量阅读资源送到乡村孩子的身边,让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普惠更多人。福安市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到基层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中,利用互联网将阅读资源传递至社区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广泛开展阅读引导活动,推出数字化阅读等新型服务形式。同时福安图书馆定期组织馆员下基层,进学校,进社区,将优质资源送到小读者及家长身边,进一步提高了城乡未成年人的阅读能力。

(二)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现状

现有的飞机参数虽然经过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可靠性与准确性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是仍有部分数据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争议的。当设计者发现问题或新的数据被得到以后,如何对当前数据库进行完善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新版本的数据库出现再到所有旧版本全部得到更新,时间成本非常之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近年来,随着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狠抓公务员公开招考、竞争上岗、能力培训、绩效考核等主要环节,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但是,从《论语》君子人格塑造的角度分析,广大基层公务员队伍还存在着以下人格缺陷:

1.“经济人”人格

理论烟气成分为C02、SO2、N2和H2O。在烟气分析时,CO2和SO2的量经常合在一起进行,并且反应生成CO2合S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CO2和SO2常常被统称为三原子气体,用RO2表示。

公务员的职责是行使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异化,导致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致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究其原因,在于公务员的“经济人”属性,公务员作为“经济人”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会千方百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作为公务员拥有的公共权力,必须代表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二者的关系,按照特里.L.库珀的观点,公共利益具有毋容置疑的价值优先性,只是作为“经济人”人格,现实中公务员常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缺少“仁”的品质和“礼”的约束。

要通过新媒体传播主动发布政策信息,发挥政府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势,传达政府治理动态,树立透明政府的良好形象。要利用媒体平台和手段收集掌握民意信息,增进官民互动,通过舆情分析、在线沟通、网络问政、网络举报、政府微博微信等方式走群众路线,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要使用新媒体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开辟民主参与新方式。要利用新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传递正能量,做好正引导,广泛联系和团结群众,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

2.“依附型”人格

公务员依附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上级或组织等权威的盲目服从,缺乏独立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官员的依附型人格在我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儒家主流文化、宗法制度和封闭的地理环境,都为依附型人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厚土壤。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今天,公务员“依附型”人格仍比比皆是。有的公务员对组织的依赖性过强,处理公共事务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实为公共体制下的行政工具;有的公务员对上级或同仁依赖性过高,缺乏独立思考,只是察言观色、惟命是从;有的公务员甚至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只对权威指示负责,却不为权威行为内容负责,缺少“知”的品质和“勇”的精神。

2.自我约束。每个人都有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但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克制自己,避免过分贪婪、过激情绪和不当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P125)

“权力型”人格是指一种强烈的权力支配欲以及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权力需要。具有“权力型”人格的公务员性格霸道,带有支配性,喜欢控制大局,优势是适合做掌舵人,能开拓创新;缺陷是固执己见,容易独断专横,损害民主,不利于集体领导。更有甚者,有的公务员权力欲望过强,导致过分追逐权力,以至于权力崇拜,把公共权力扩张为特权,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还有一部分公务员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择手段地攀附权位,追逐职位晋升,致使行政系统出现了不少的“庸官”、“昏官”与“贪官”,严重损害了国家公务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缺少“仁”和“礼”的制约。

(三)《论语》君子人格对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的启示

3.自我磨炼。用艰苦环境磨炼自身意志、提升自己品格,坚守自己信仰,并经受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钢桁架是轴力杆件与节点板所组成的受力系统,在进行钢桁架安装前,首先需要对其受力特点进行分析。桁架节点板位置在弦杆和腹杆焊接处,在弦杆的不同节点位置,都需要设置焊接收缩量,这样能够有效抵御焊接应力变形,加强构件安装精度控制。在各个结构件拼装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拼接缝,应从中间向四周位置焊接,确保结构件可以自由收缩。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对于焊接施工中的变形位置,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校正。

1.仁者爱人: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汲取“仁”之精髓,对于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公务员“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公权力的行驶者,公务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必须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公务员仁爱之心的培养,一则“克己”,一则“敬人”。“克己”要求公务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远离“经济人”属性,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敬人”要求公务员以一颗仁爱之心,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促成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营造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大环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仁爱之心是人人该有的一种美德,但于公务员而言,则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是一种职业规定的内在道德品质。

2.勇者不惧: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品质

十九大报告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公务员要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这就要求广大公务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要敢于承担公共责任,追求社会公正,要有一种无私无畏、执着为民的胆识与魄力,以“勇”去实现“仁”。公务员执掌公权力,难免会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如个人内心贪欲的膨胀、外在环境的诱惑等等,公务员如果没有抵制诱惑的意志和魄力,就难免扭曲自己的人格,身陷浮华与奢靡之中,利用权力寻租,损害社会公正。公务员要全心全意履行公职,必须做到不受私欲的控制,不求外在的显贵,以大“勇”实现大“仁”。新时期随着我党反腐力度的加大,党内腐败问题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少数公职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滥施处罚、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以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因而反腐是我们执政党永恒的主题。当然,公职人员优质高效的服务离不开“勇”的意志品质,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通权达变的灵活与变通,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

3.知者利仁: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素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能力不足危险”,“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要求公务员不断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素质。有的公务员在工作中之所以表现出“依附型”人格特征,归根结底还是能力不足。孔子教导学生“君子不器”,身居高位者应该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并且“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那么,什么是公务员之“知”?子曰“务民之义”。致力于为百姓做事就为公务员之“知”。但是公务员要致力于为百姓做事,并能把事情做好,必须要有与公务员工作相关的能力素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知识层面,公务员必须掌握政府及其机关的目标、性质和任务,掌握一定的领导和管理知识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二是能力层面,必须训练和培养综合分析统筹全局的思考能力、明快清晰的决断能力、组织协调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4.循礼求和:完善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环境

十九大报告提出:对我们的管理干部队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制度环境对于公务员君子人格的培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务员君子人格和角色意识的生成,源自于行政制度和社会大环境的培育和引导。“礼”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规范和秩序,目的是培育人们的道德善性,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德治同质。诸葛亮提出:“纯柔纯若,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可见,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那么,如何完善干部成长的制度环境?一是发挥“礼”的功能效用。《论语》中的“礼”注重规范与秩序,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同样要求规范和秩序。政治学原理之一: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分权与制衡、监督与约束,是预防干部人格异化的制度屏障,也是对干部的一种关爱和保护。二是遵循“和”的原则。现实中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各种制度设计难免会出现制度真空或相互冲突的情况,为使各种制度安排协调一致,达到制度耦合的最佳状态,制度设计与配置必须遵循“和”的原则,尽量让各种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三是完善非正式行政制度建设。非正式行政制度是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理念、价值、道德等行为规范。“礼”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行为规范,培养人们的道德善性,和公务员公共行政伦理规范要求是相通的,“礼”中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都可以为我们今天公务员的非正式行政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 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 张耀南.“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5.

[4] 李金龙编.论语(第二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435.

文章编号: 2095-4654( 2019) 03-0032-04

*收稿日期: 2018-11-01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责任编辑:胡 莉

标签:;  ;  ;  ;  

《论语》君子人格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