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小麦、黄稻、水稻绿访鹿台(Oryzasativa L.)_芦台论文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小麦、黄稻、水稻绿访鹿台(Oryzasativa L.)_芦台论文

中国农垦的光辉道路——麦黄稻绿访芦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光辉论文,道路论文,芦台论文,麦黄稻绿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垦,或者说中国国有农场,是世界农垦历史上光辉的一页。40多年来,它有创业的光辉,给国家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走过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失去了发展活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中国农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垦摆脱了困难,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组专题报道向大家展示的正是中国国有农场所经历过的一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是国家兴旺、繁荣之路。

初夏六月,华北平原上正是麦黄稻绿的季节,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访问了河北省芦台农场。

促成这次访问的是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曾毓庄同志。为了组织、采写这组反映我国农垦新貌的专题报道,本刊记者先后访问过不少边远地区和京、沪城郊的农场。我们向曾局长提出再到一家办得比较好的农场去看看,以便多增加一点对农垦事业的感性知识的要求。曾局长当即表示:那就去芦台农场看看。它距北京不远,是我们农垦系统多年来的老先进,农、工、贸都发展较快,他们走过的路及所取得的成就,都可以说是整个农垦战线的一个缩影。芦台的场长、党委书记刘进辉是农垦系统的老模范人物,办场有经验,有开拓精神,今年“五·一”前又当选为全国劳模。他对农垦的情况熟,对农垦的改革、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可以找他聊聊。

即使事先已听了这么多“好话”,可是,当我们到了芦台农场之后还是不禁感到惊讶: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土里土气的农场?场部所在地已成一个挺象样的小镇,街道整齐,楼房兀立,绿树鲜花遍地,镇外,除了传统的种植麦、稻的大块条田(每条100米宽,1500米长)、饲养畜禽的圈场之外,映入眼帘的还有一处处工厂,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拔地而起。这些昔日城市里才能见到的景象都出现在农场的庄稼地上。公路上飞驰而过、进进出出的一辆接一辆的卡车所运载的也不仅是粮食、生猪活牛等农产品,更有一车车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工业品,而这些产品又都是这家农场生产出来的。再看看职工住房,过去在农场常见的土坯小房早已没了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砖瓦房,还有一幢幢别墅小洋楼。问那些正忙着装修、搬家的人,其中不少是农场普通职工。农场生产、职工生活的变化实在太大,真可谓地覆天翻!

其实,在芦台,我们看到的正是今天我国农垦企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全面发展新景象构成了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用曾局长的话说,是一个“缩影”。从这“一斑”我们不难看到我国农垦的“全豹”。

刘进辉场长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忙人,全场的改革、发展,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前夜还在农场开会,第二天就奔向千里之外去洽谈业务,里里外外一把手,但还是挤出时间领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情况。他以芦台农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和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农垦改革、发展课。

刘进辉指着正在插秧的稻田和黄熟了的麦地对我们说,十年前你们来可看不到今天的景象。那时省上下来了几位同志检查工作,只见处处是又深又密的荒草,连庄稼地里都是“草盛豆苗稀”,就问道:你们这到底是办农场,还是办牧扬?听了真叫人脸红!当时由于多年沿袭下来的管理体制,农场吃国家的大锅饭,盈亏全是国家包着;职工吃农场的大锅饭,各人都按七级工资制拿固定的工资,哪怕庄稼颗粒无收,工资一分也不能少。这种体制再加上十年动乱的破坏,农场真是陷入了绝境。全国农垦连续12年亏损,我们场一直亏到1984年,当年帐面上亏112万,实际上300万也不止!经济上困难再加上运动遗留问题多,上访成风,上级来了人便被围住,场部要开个会都开不成,要开着汽车跑着开“活动会议”。

刘进辉正是在这危难之时走马上任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场长说,芦台农场是建国之初建立的。早在30年代日本侵略者就威逼着一批朝鲜人在这块土地上为他们种水稻。解放之后,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不小的发展,但主要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和“文革”十年的破坏,到了70年代末,确实陷入了困境。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执行中央路线,搞改革。

农场的改革与农村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在实行全行业财政包干之后,农场又实行了经营体制上的改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职工承包农场的土地,兴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经过改革使整个农场形成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大农场套小农场”。

刘场长说,这项改革可不简单,开始时搞了两个月硬是推不动。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七级工资制,较高级别的职工每月工资100多元,一声承包让他们去办自负盈亏的小农场,工资全部取消,收入多少全凭自己的双手,自然的、市场的风险都要自己承担。这么大的变化,不少人不能接受,反对之声四起。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但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这一个方面。有人倒不反对承包土地,但主张要分就“彻底”地分,该统的也不要统,农机、土地等等一切都分掉。如果那么干,农场几十年的积累,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大型水利工程怎么办?改革是国有农场的自我完善,是要打破大锅饭,在保持、发扬农场优越性的同时,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不是把国有资产全分掉,把农场变成一个个农户!改革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保持、发扬国有农场的优越性。我们的办法是“六统六分,统分结合,双重经营”。这六统是:统一种植计划,统一地块作物布局;农业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建立服务体系;统一使用、维修大型水利工程设施;统一繁育良种;统一进行作物、畜禽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上交农产品。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一改革终于推开。经过这么一改,农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有农场的优越性得以保持,职工大锅饭被彻底打破。两个积极性的发挥使农场的农业一年大变样:改革后的头一年,1985年产粮1600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60%,一年扭亏为盈,职工人均收入达1624元。现在全场农业多年来一直稳定发展,1994年产粮2000万公斤,其中优质稻谷800万公斤。在田间,我们看见收割小麦的队职工,也看见忙着插秧的职工,他们都面带笑容,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们,如今粮价好,优质米价更好,稻田年年都在扩大。去年供应不足,去秋今春,各分场和职工们千方百计弄水,沟渠坑塘都用来存水。今年到处见水,稻田水源充足,稻田比去年扩大,几年后,水稻产量超过旱作粮食、为国家贡献更多优质大米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畜牧业也学习农业,于1991年起办起了家庭奶牛场、养猪场等家庭牧场。现在全场有奶牛2400头,产奶成牛1200头,品种好,又喂养得精,奶产量自然就高,被中国奶牛协会确认为“中国黑白花奶牛芦台类群”。1994年全场产牛奶820公斤。

说完农业的变化,刘进辉更加兴奋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有农场改革的另一场大戏是调整产业布局,立足农场,面向市场,大力兴办工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步改革使农场经济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可以说是农垦改革的又一突出成果。

农场,过去多年来只种地养畜,也有点修理农机具,加工农产品的小作坊,统称为副业,不成气候。谁要是多使点劲把这些东西办多了,还要当成方向错误挨批判呢。1990年后农场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理直气壮地大力发展工业,这几年芦台农场工业产值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刘场长说,我们农场距京、津两大城市都很近,农产品资源及市场条件极好,所以我们的口号是立足农场,依托京津、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办工业。先从资源加工型工业的农产品加工入手,逐渐积累、扩大,五年间形成了17个行业、拥有多个骨干厂家的农场工业体系。我们有个口号:“农场办工业,优质打天下”。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几年来创出50多种省优、国优名牌产品,羚羊牌铁柜,夺取了该产品唯一的国优金奖。如今芦台农场的铁柜厂成为誉满华北乃至全国的“铁柜王国”。奶制品加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工农牌全脂高锌奶粉为省优、部优产品,中美合资的微晶玻璃花岗岩板材厂即将全面投产,汽车配件厂年产值超过1亿元。几年前,几个农电工人以2000元起家搞了个电镀槽,现在已发展成生产自行车零部件(200多个品种)、制造钢木家具的大型企业集团——天海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000万元,年产值超亿元,每年生产自行车车圈500万个,占全国总产5%。钢木家具三条生产线年产40-50万件,近一个月来,每天都有一个集装箱从塘沽港装船外运。1994年全场外贸交货值达4000万元。

芦台农场的第三产业也在迅猛发展,从东北三省进关到达天津的国道干线和京山铁路穿场而过,仅这一条公路一天通过汽车三万辆次。农场提出了发展“路边经济”的口号,沿路各分场、职工纷纷沿路设点办饭店、旅店,汽车修理厂、加油站。1992年场里提出一个挺豪迈的口号:“一年上路,二年进城”,1994年沿路三产收入已超过一亿元,有些企业开始进入北京、天津设点。羚羊牌铁柜在全国销售服务点达100多个。

芦台,这个老字号的国有农场在改革开放中焕发了青春。1994年社会总产值7亿元,比1990年翻了两番,上交国家利税6064万元,比1990年增加2.3倍。

芦台,它不愧是新中国农垦企业的一个光辉缩影。

标签:;  ;  ;  ;  ;  ;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小麦、黄稻、水稻绿访鹿台(Oryzasativa L.)_芦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