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从命题角度寻找历史教学边界论文_丁桔灿

丁桔灿 浙江省新昌县西郊中学 312500 

摘 要:本文以人教2013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秦“统一文字”为例,从对教材内容“二次创造”的命题角度来寻找基于显性内容的隐性知识边界、基于能力培养的学习方法边界和基于学生情感的公民意识边界,完成对教学把握的“高大精”——站得高、视野大、内涵精,实现教学效益增长,课堂充满灵性。

关键词:命题角度 教学边界 统一文字

一、寻找基于显性内容的隐性知识边界

2013版教材这一内容描述用了90个字(包括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背景),较之前版本122个字,精炼了很多。但增加一张图——秦“统一文字”(七国的“马”字)和设置一个“言语异声,文字异形”59字的活动,还与“统一度量衡”合并设计了活动思考“五个统一”发生的时代与重要意义。显然,新版本内涵更加丰富和直观,角度更加广阔和深入,能力要求大大提升,学习方法灵活多样。

浙教版配套作业本中,“课堂作业”提供如下习题:

例1.完成表格(部分)——秦统一后,下令把_____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例2.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明重要的纽带的是( )。

A.大修驰道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例3.在“拓展提升”中要求举例说明秦的开创性巩固措施对今天的深远影响。示例用了“现在一些书画印章上还使用篆文,这与秦始皇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有关”。

在本单元复习中,用了两道选择题

例4.右图为《泰山刻石》(局部),为秦丞相李斯手书。此碑可以佐证秦始皇。

A.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B.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C.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D.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例5.《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字描述,这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战国时期B.秦国C.秦朝 D.西汉

从上述习题中,不难发现要求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概念(小篆)、时间(秦朝)、内容(小篆)、影响(作为艺术的印章文字)和意义(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以显性知识角度看,本堂课相关秦“统一文字”的内容已基本完整。也符合课标“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要求。

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中的知识不可能孤立地贮存,总是通过与其他知识建立某种关系而贮存。而且只有通过一定的网络系统贮存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提取利用。因此,从知识网络角度来看,纵观本册教材,发现尚有许多相关秦“统一文字”的隐性知识或隐性材料可发掘。

如从人类文明角度,在阶段练习中,笔者原创补充例6:

例6.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下列史实可以佐证中国也属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楔形文字②甲骨文③小篆④契丹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此题旨在考查师生对“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观点的理解。文字“产生”有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甲骨文、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文字“发展”涉及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除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外,程序性知识更是学生巩固、转化和应用的关键,即“学活”知识。同样笔者利用课本材料命制了例7:

例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史实中属于秦统一使用文字小篆的有(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认识“小篆”书体而不仅仅是记住“小篆”名称,还提醒学生“小篆”已在经济、法律、文书等方面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七、八年级有了书法选修课,学生对此已有所接触,难度不大。当然,这一考查还涵盖其它楔形文字等相关文字与书体的识别。

相关类似隐性材料如P5图1-6《汉谟拉比法典》石柱、P41汉倭奴国王印和日本大化改新、P56图3-14东汉冀州刺史印等在教材中还有近三十之多可挖掘利用。

二、寻找基于能力培养的学习方法边界

2013版浙教配套5道习题中,例3、例4带有“史证”印记,其余3题均属“识记”。教材设置了一个59字“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活动:

请你设想一下,在小篆成为标准的文字范本之前,如果你到不同地区游历,所到之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你会遇到哪些问题或困难?会有怎样的感受?

此题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理解“秦统一文字的意义”。但它过“虚”,不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后,充分拓展本题:

公元前221年,绍兴商人徐某带一批货从本地出发到西安经商。路上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麻烦。到了西安后,给秦始皇写了封信,讲述了其中的麻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请结合相关知识,猜想徐某信中会写有哪些内容,递交信件过程又会遇到什么麻烦?

结合秦初的地图,学生要参与思考:交通工具、道路与路线选择、语言交流、吃食等货币使用、经商的度量衡、地方管理、书写工具与文字、如何才能传递到秦始皇等史实,课堂上学生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其中,提出了各种问题。虽然是“虚拟”的“体验”,但在七嘴八舌的“你问我答”中,仍然能“感悟”到秦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及对当时和以后产生的影响。当然,这种开放性思维题,要以教师的前期大量材料搜集准备为基础,才能在课堂中“收”“放”自如。

另外,在作业讲评时,针对例4(见前),就学生答案选B与提供的参考答案一致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秦丞相李斯手书《泰山刻石》”,就“可以佐证秦始皇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在学生表示不理解时,笔者及时提供“史证”法,要求学生懂得“史论结合”,强调“论从史出、史以证论”。

《泰山刻石》(局部)图只说明此碑用“小篆”书写,题干提供信息是“秦丞相李斯手书”,但合在一起无法得出答案B这一结论,而只能是“小篆已在秦朝使用”。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明显,题干材料证据不够充分。此题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进行“独立思考”,不囿于书本中现成“结论”的束缚。而这种批判性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寻找基于学生情感的公民意识边界

历史教材中知识的选择、组织、呈现和评价,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必然附着或传递着一定人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公民。

表面上看,秦“统一文字”只与“国家统一”(爱国)相关。其实不然,除符合课标2-2-2列举秦朝“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重要影响”, 认识2-2-3“统一大势”外, 还要懂得2-2-4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与2-2-6“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明白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民族文化(汉字与书法)的认同(爱国),并通过正确评价养成独立批判意识和世界意识。

通过对教材“二次创造”的命题,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把握的“高大精”——站得高、视野大、内涵精。

参考文献

[1]李树全 把握试题方向,拓展教学边界——从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谈起.历史教学,2014,(7):11-13。

[2]袁雯 让基础教育科研更加鲜活.上海教育科研,2015,(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1。

论文作者:丁桔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  ;  ;  ;  ;  ;  ;  ;  

例谈从命题角度寻找历史教学边界论文_丁桔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