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国前后李丽珊与赖若愚工会理论的异同_李立三论文

浅析建国前后李丽珊与赖若愚工会理论的异同_李立三论文

浅析新中国成立前后李立三、赖若愚工会理论的同和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成立论文,工会论文,理论论文,同和论文,若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李立三、赖若愚二人在关于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民民主专政下工会存在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工会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李立三 赖若愚 工会理论

凡欲振兴我国工运并对研究工会理论有志者,无不为李立三、赖若愚对新中国工运思想和工会理论的开拓与杰出贡献而衷心敬佩。笔者就是怀着这种诚挚的心情,试图对二人的工运思想、工会理论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和比较。希望读者和同行斧正。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李立三、赖若愚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际紧密相结合的典范,都是坚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指导方针落到实处的推进者。根据李莎同志回忆,在建国前后,当李立三负责全国总工会和劳动部的全面工作时,他不仅“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着”,而且“稍有闲暇,就捧起列宁关于经济和工会学说的俄文版著作,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①因此,李立三有关工运和工会的讲话、批示和文章中,无不渗透、闪耀着列宁主义的精髓与光辉。李立三在谈及苏联1921年党内关于工会问题大辩论时,他说:“当时有三派主张,托洛茨基主张用军事管理生产,工人军队化;其次无政府的共产主义者主张工厂交给工会,国家是管不好的;列宁对两派都反对。”遵循列宁的指示,在“第10次联共(布)代表大会上决定工厂由国家管理,工会代表工人参加管理,成立以厂长为主(厂长负责制)的三角委员会(工会主任、支部书记)参加”。②由此可知李立三对列宁工会理论和实践重视的程度。他主持全总工作后,特别强调工会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强调工会是新建的人民政权的支柱,强调工会是教育广大职工的新民主主义的学校。这一切,都明显地继承和吸收了列宁关于工会在苏维埃政权下应具备双维护和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使其理论中国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斯大林关于工会理论和工会模式的弊端。赖若愚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后,和李立三一样,潜心研究列宁关于工会的理论精神,对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在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1954年4月16日,赖若愚为纪念列宁85周年诞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列宁论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文。他指出:“当纪念列宁诞辰85周年的时候,我们应当考察一下中国工会几年来实践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学习列宁关于工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遗产,以增强工会工作的战斗力量。”③在这篇文章中,赖若愚首先重申了列宁在1920年批判托洛茨基关于工会的谬论时,对工会作用这个重要问题所提出的结论。列宁的原文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工会的作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工会包括了全体产业工人,把他们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它是一个当权的、统治的、执政的阶级组织。但是工会却不是国家组织,它是一个学校,是学习管理的学校,是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是共产主义的学校”。④接着赖若愚又大量引用列宁的观点,反复论证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工会的经济、政治任务以及如何重视工会工作等。总之,李立三、赖若愚在创立其工会理论时,都曾广泛、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了列宁有关这方面文章的原则和精神。

在如饥似渴地研究和学习马克思,尤其列宁著作的同时,李立三和赖若愚更重视我们党的优秀代表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工运的文章和指示,总是根据这些原则、精神和中共中央的决议,开拓、创建适合于中国实际的工会理论、方针和政策。据曾与李立三在劳动部共事的毛齐华回忆,“他对党中央关于劳动工作的指示非常重视,总是及时地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劳动部的干部,甚至告诉我们哪些是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与周恩来同志亲自指示的。对于中央关于劳动工作的指示,他坚决贯彻执行;对于中央指出的劳动工作的偏差,他认真地做自我批评,并切切实实的加以纠正。”⑤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和指导思想,李立三在主持全总的工作后,为坚决贯彻六次劳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有关工运的决议和指示他竭尽全力动员,组织工人,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把推翻旧中国、创建新中国的中心任务,把新民主义的经济方针实际上也是当时工人运动的方针,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指示,一一真正的落到实处。为响应和执行党中央决定在建国前夕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国工人群众组织起来的号召,李立三立即以全总名义召开了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亲自领导起草并讨论有关工会组织问题的各种条例草案,对组建工会的宗旨、方针、原则、重点和程序等,都作了创造性的规定和理论阐述,并在一年左右,把大陆工人阶级空前地组织起来,从而为全党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总方针,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与此差不多同时,李立三为调动公营、国营企业中的广大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加速新中国各级政权的创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始探索和研究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在公营、国营企业中矛盾,开始阐述并分析这种矛盾的存在、表现、性质和解决的方法,并着重论证了工会组织在解决这一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李立三探索和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理论依据,不仅是起源于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双维护的观点,而且是受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营方针中有关“公私兼顾”的启发,更重要的当然还是这期间,在公营和国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已经萌发和暴露的矛盾本身。研究和阐述这一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和阐明在公营、国营企业中工会组织存在的必要及其应发挥的重大作用。这当然也是真正贯彻和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李立三之后,赖若愚同样对工会的重要地位、独特任务、监督职能以及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调节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又沿着李立三所走的方向,继续新的探索和开拓,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心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李立三、赖若愚都深刻揭示和论证了工人阶级夺权后工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早在建国前,李立三就从推翻旧政权、创建新中国和恢复、发展生产的角度,深刻论证了解放的工人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紧迫和必要,他指出:“今后,我们工运工作是有更大发展前途的,过去三十几年的革命达到了一个目的——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这是伟大的。但今后要建立一个新国家,那是更伟大的事情。如果过去的革命事业要靠解放军(工人阶级的队伍),那么,今后伟大的主力军就只有靠工人。”⑥但是如何依靠工人?李立三进一步指出:“我们依靠工人阶级不只是空谈和口号。对资本家要监督,要求他不搞投机倒把和破坏,要进行有益国计民生的生产,这也要依靠工会。这样一来,工会就成为新民主主义的主要柱石”⑦因此,这期间,李立三领导全总,用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力争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共中央要求把全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艰巨任务。为此,他又强调指出:“客观形式向我们提出了要在一年左右基本上把全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这是我们工人阶级领导整个国家建设、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如果工人阶级不组织起来,那么不论在政权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是困难的,同时,也就很难团结其他劳动群众。”⑧李立三在建国前后,除了从上述角度反复论证工人阶级夺权后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需要以工会形式把工人组织起来外,他还从更深的层次论证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中存在的公私矛盾,是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李立三认为:“在以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公营企业是全体人民的企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这里没有阶级对抗,没有剥削存在”,“但在公营企业中公私利益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也是不容否认的(否认就谈不上要兼顾)。这种矛盾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长远利益与日常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几乎在工厂企业中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可以表现出来。”⑨李立三对以上观点一直坚持,并曾上书毛泽东陈述其理由,直至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他受到强大政治压力和激烈批评时,仍在三次发言中坚持这一观点,认为公私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时期各种对内政策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客观存在。总之,李立三认为工人阶级夺权后“公营和国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的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兼顾与调节是推动新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工会存在的最主要的客观基础。

赖若愚在李立三论证工人阶级夺权后工会存在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又开始从人民民主政权下工会的地位、本质属性和组织特点三个方面加以深刻论证。首先,他认为:“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党的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阶级自觉的努力。”“党同本阶级——工人阶级群众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工会这个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最广泛的群众组织来实现的。”“党必须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以便通过工会的工作加强对劳动竞赛的领导”、“巩固劳动纪律”,“了解职工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情绪和要求”,加强“对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的群众监督”⑩等。赖若愚接着又从工会应有的基础职能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会的传统和经验,论证其存在的必然性。他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并不是工会独特的任务,而是所有党的组织、国家机关、经济机关和全体人民共同的任务。”那么工会独特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它“就在于联合和团结全体工人阶级,保护职工群众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并且以共产主义精神来影响教育广大职工群众,使广大群众和自己的先锋队紧密地联系起来。”(11)最后,赖若愚又进一步从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出发、论证工会与党组织的相同与不同,而指出:“工会和党虽然都是工人阶级的组织,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只包括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它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但是它并不是工人阶级的本队。而工会却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它几乎包括了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也可以说它是工人阶级的本队。工会组织把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连结在一起,成为党团结本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纽带。”(12)总之,赖若愚在论证在人民民主政权下工会存在的必然性有与李立三共同之处,如他们都是从工人阶级国家必须依靠和维护工人阶级的角度,来论述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存的必然和重要。但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李立三主要从唯物论辩证法的角度,剖析国营企业内部的矛盾,而后引申出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哲学依据;赖若愚则本着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把理论引向深入。

第三,李立三赖若愚都对人民民主政权下工会的地位、作用,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的人民民主国家里,工会的地位,实际是由党、政府和职工群众的关系决定的;其作用,也大多受党和政府所分配的任务和权力所制约。对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关系到工人阶级夺权后工会运动的兴衰问题,李立三、赖若愚无不全力以赴,进行认真探索、开拓。

李立三主持全总期间,尽管关于工运的方向、指导方针、政策在六次劳大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指明和制定;尽管从中共中央到地方党委对工会工作非常重视,甚至中共中央的文件还规定:“各地城市党委,认清建立工会,把广大工人群众组织起来,是搞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基本环节,而用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和主要干部,去加强工会工作”;(13)但是,上述方针和规定如何落实,如果具体化,还急需一系列、一整套的具体政策、条例和措施加以保证,并对这些进行理论说明。正因为如此,当时李立三清醒地指出:“六次劳大虽然规定了工运的方向,但对工会各方面的制度、规章都没有规定,如会员问题,工会如何组织,工会机关如何建立,工会经费、编制、系统及各种系统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都没有一定的制度,因而形成各地的混乱状态,许多工作的进行都非常困难,不能有条理有计划地去做”。(14)工会内部如此,工会与党委、行政的关系更需摸索出内在的规律,以便确立工会在人民民主政权下的地位和作用。在涉及工会与党委的关系方面,李立三认为:党对工会的领导主要是“经过党员宣传、教育,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政策,使工会中先进分子领导落后分子,觉悟高的团结觉悟低的”。但各级党委对工会领导时一定要注意克服“命令”、“包办”和干部的完全“委派”。李立三当时强调工人群众办工会,“民主是工会的灵魂”,工会干部应由会员群众选举产生。工会如与行政发生分歧,应由党委解决。这说明早在这时期,李立三关于党和工会的关系就有精辟的论断,他除强调工会应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外,还特别指出当时尤其后来有些党的组织所实行的“命令”、“包办”和干部的全部“委派”。这种“左”的指导思想和作法,实际上不仅损害了工会组织,使其难以发挥应起的作用,而且更大的危害是削弱了党对本阶级群众的联系。关于党与工会这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赖若愚所进行的探索和论述,比之于李立三要更全面、系统和深刻。他认为工会接受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凡工会干部在任何场合都不允许有反对党的言论和行为。(15)在论及党应该如何领导工会时,赖若愚又强调党对工会的领导应着重思想政治方面;(16)应尊重和支持工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并要掌握、熟悉工会是根据群众的意见、习惯、爱好开展具有工会特点的活动,而这些恰是保证党的政治思想领导所必需的。(17)在分析党对工会领导会出现的错误倾向时,他指出:“一种是脱离党的领导的工团主义,另一种则是党对工会实行‘放任不管’或‘包办代替’。这两种偏向都会削弱工会的作用,妨碍党和群众的关系。”(18)

关于工会与行政的关系,李立三基于对公营企业内部行政与职工群众存在公私关系矛盾的分析,认为:“这种公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不能不反映到行政与工会的关系上,行政所处的地位与环境必然要多代表公的利益,而很难周到地照顾每个工人的日常利益。工会是工人群众的组织,它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就能更多关心每个工人的日常利益(即私的利益),而且只有多关心工人的日常利益,才更便利于对工人进行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教育。这也就是行政与工会发生争议的根源。”(19)不久之后,李立三又反复分析了工会与行政的矛盾是工人阶级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互相协商、互相帮助和通过党委内部讨论解决的。赖若愚对于工会和行政的矛盾论述大大逊色于李立三,这是因为他主持全总工作是在错误批判李立三之后,在那种只准工会与行政保持一致而不准不一致的严峻时期,赖若愚对此问题的探讨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如此,赖若愚在后来还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指出:“企业行政和工会组织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但由于二者“工作性质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二者的差别和矛盾也是存在的”。(20)对于这一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应通过讨论协商和批评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关于工会和群众的关系,李立三和赖若愚同样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李立三一再强调“工会好坏首先与群众有关,只要我们走群众路线,群众对工会关心,”工会就会迅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他还是第一个提出把工会办成“职工之家”的。他说:“俱乐部有各种各样形式,”办这些要“先与群众商量,群众自会想办法”,“这种做法是与国民党不同的,这就是工会的民主方式,这样的工会会使群众感觉是自己的家。”因此,这期间,李立三一直强调工人群众自己办工会,自己出钱办工会,工会干部自己选举。只有如此,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才能更深地植根于广大工会群众之中,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信仰。赖若愚对此问题,比李立三有更深刻地探讨,这主要是因为李立三时期工会脱离群众的现象极少;而赖若愚时期有些工会干部脱离群众已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1956年至1957年凡是闹事的地方,参与其中的职工都几乎把工会撇到一边。如此下去,工会如何当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如何胜任人民政权的坚强支柱?因此赖若愚强调工会与职工群众关系的重要时,一早在1954年就尖锐地指出:“如何对待群众?这是工会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工会工作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都是和这一问题有关的。不正确地处理这一问题,工会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而脱离群众对工会来说(其实不只是对于工会),是一切危险中间最大的危险。”(21)正因为如此,赖若愚详尽列举和深刻分析了工会脱离群众的表现和原因,并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指出方向和制定措施。他说:首先必须正确地对待群众,“我们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群众,同时也必须经过群众,依靠群众。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群众自己的努力,任何事情都是办不成功的。”其次,“必须在工会内部实行民主,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把一切工作放在群众监督之下,”并要“坚决废除官僚主义,”对职工群众必须实行说服、帮助、诱导。由此可知,赖若愚对克服工会脱离职工群众倾向的忧虑、重视和用心之良苦。

关于工会在人民民主政权下的作用,李立三、赖若愚主持全总工作期间,都刻意探索和实践。首先二人都把生产即经济建设,作为开展工会工作的中心和首要任务;他们都主张劳动竞赛运动是工会发动和组织工人群众投入生产建设的主要方式及途径;都不大赞成采取政治运动或短期突击式搞劳动竞赛,认为这样势必增加职工的劳动时间及强度,而难以持久。赖若愚对劳动竞赛一直紧抓不放,但他特别热衷于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以此来推动劳动竞赛。其次,李立三赖若愚都坚决主张工会一定要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维护职工利益,要敢于反对形形色色危害国家和职工合法权益的官僚主义。但李立三、赖若愚在探索开拓这一方面的理论时,如前所述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其实质是殊途而同归,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再次,李立三赖若愚都信仰并坚决贯彻列宁关于工会是教育和培训工人阶级共产主义学校的观点。二人都致力于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时事政策和文化、技术教育。在其中李立三还曾根据建国前后是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特点,提出工会应是新民主主义学校的看法。今天评述他的这一观点和构思,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尤其与解放前后工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和文化素质相一致。因此,当时把工会说成新民主主义学校,是李立三同志的一个贡献,反映了他总是努力把列宁工运理论与中国工运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总之,建国前后,李立三、赖若愚对工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是特别突出的,它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运思想与中国工运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将为今日工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进和开拓,提供启迪、动力和宝贵的营养。

注释:

①赵健杰:《甘苦与共风雨同舟——访李立三夫人李莎同志》,《中国工运学报》1987年第二期。

②③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李立三赖若愚工会理论》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98,98,45,92,77,16,323-328,390,499,78,180,397,17,266页。

④《列宁选集》《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第592页。

⑤毛齐华《怀念新中国劳动工作的开创人李立三同志》《工人日报》1980年6月13日。

标签:;  ;  ;  ;  ;  ;  ;  ;  

浅析建国前后李丽珊与赖若愚工会理论的异同_李立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