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论文_丁燕燕 高娟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论文_丁燕燕 高娟

惠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惠民 251700

摘 要:工匠精神是职业素质教育归旨和育人原则,积极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企合作。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匠精神 培养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从现下的中职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源结构分析,中职院校无疑是其主要来源和主体构成。这就表示“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教师为媒介,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1.教育教学方式的采用。“双师型”教师的课堂应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习态度的积极性,避免营造出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既要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又要引起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兴趣。

2.“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各类培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肯花费时间在教学研究与自身职业水平提升上,亦可与其他教师进行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

3.“双师型”教师应能准确察觉到社会市场需求,使自己的教育具有实时性,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为中职学生的就业提前进行准备。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由于这三观相辅相成,所以可着重价值观进行教育。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一,需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课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各个阶段;课下,将价值观教育投入到学生业余娱乐生活中。

2.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专业技术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也是决定学生将来职业发展水平的硬条件。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是其在中职学校学习时的主要任务。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管理是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时的保障,通过管理,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职业规范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型。自律性强的人到什么单位都会是受欢迎的,学生自律性的提高影响着其职业素养的提升,使学生更加接近“工匠精神”的精神状态。

三、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在崇尚分数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选择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被认为是中、高考的失败者,学习技术是他们的无奈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校生初入校门就感觉低人一等,难以树立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因此,全社会要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地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四、坚持德育为先的舆论导向

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无名英雄,是美丽中国扬帆起航的风向标,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工匠精神。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增加工匠精神内容,以座谈交流、观看视频、阐述讲解、分享案例、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开展,通过讲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神理念,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增强教育实效。要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元素,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甚至设计关乎工匠精神主题的相关节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与核心,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并适时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落实,形成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让“工匠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五、创新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演进与发展,传统“言传身教”的学徒制方式日渐式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职业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传承工匠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校企合作,并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提高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主导模式的认识,组建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根据《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修定并完善相关校企合作规章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广挖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或跨企业培训中心,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锻炼提高的渠道,强化其过程的实施,推动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合作办学、参观考察、讲座交流等途径,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精神的有机融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落实。

总之,“工匠精神”视角下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不是单一的,需要将中职院校、教师、合作企业与学生进行有效结合,才可使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之路永无止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培育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王新宇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

[2]路艳美 中职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浅析[J].学院学报,2015,(06)。

[3]李小鲁 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

论文作者:丁燕燕 高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论文_丁燕燕 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