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证思维由观点(或信念)、证据(或理由)和结论三要素构成,论证思维的基本结构是理由支持主张,其中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论证思维过程的展开就是“一旦证据或理由被提出支持一个观点或信念,结果就是产生一个论证。”①
论证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论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历史学科的论证意识体现在证据和陈述中,历史学科的本质——“求真”离不开论证思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尤其是新课改下的历史学习的基本要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是要从史实和史料中得出结论,论点要有论据支撑,这就需要论证思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学习,论证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学生要“能根据或选择一定的历史材料,独立地提出某种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作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这部分能力是评价辩证能力的核心部分,已进入初步的史学专业训练阶段”。②可见,论证思维是历史学科的较高层次的思维,论证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晓之以理,把握特性
对于历史学科中的论证思维,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性和逻辑思维的特点来认识。历史论证思维是由史观、史实和史论三部分组成。从逻辑学角度来说,论证思维属于批判性思维,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首先,是处于批判性的对话情境中;其次,是一个寻找适当的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互动过程。从论证对象来看,有对客观史实、历史价值、实践意义的论证,即事实论证、价值论证、实践论证。论证策略有直接论证、间接论证和二者的结合体。
论证思维不同于以下几个概念。
首先,论证不同于甄别。甄别是一个确认史实的过程,是为论证提供证据的过程,证据只有经过逻辑上的组合,支撑结论或观点才可以成为论证。如2007年海南高考历史卷第33题,试题呈现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对同一事件的叙述,第(1)问二人中哪些基本信息可信,第(2)问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请说出理由,就属于对某一史实的甄别和确认,至于由这些史实会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再结合其他史实论证这一结论就属于论证的范畴。
其次,论证意识也不同于证据意识。证据是论证的思维素材,没有证据无法论证观点;证据是静态的,论证是动态的;证据是客观的,论证是基于客观史实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一种由逻辑转化为心理意识的过程。如(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9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这是观点。能为之提供证据的是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是证据,而论证时就要转换表述:根据《顺德县志》记载,外国商品(如洋布)由于价格低廉(贱售),抢占市场,使得本地传统的纺织业受到冲击(女工几停其半)。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当然这一论证还需要通过其他证据加以说明,使之更具说服力。
论证时还要主动取证。论证是一个体系,而证据是体系中需要关联的一个个节点。如要研究民国时期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情况,可通过收集民国时期民族企业发展的资料来论证。如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6题的民国九年浙江硖石镇织袜厂的一则报纸广告。我们明白它可以作为史实证据,但如何以它为素材论证民国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我们必须转换表达。通过厂名(振兴织袜厂)、标语(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信息可以看出实业救国、抵制洋货的趋势。但仅依此信息还不足以使观点有力厚实,我们还需要收集同一时期其他民族企业的发展情况、国民使用国货的情况、政府有关兴办实业的文件等方面加以论证。
最后,论证不同于推论。推论是根据一系列史实,推导、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推论是内在的、不需要对话情境,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自我发现,推断出的结论可能走向任何方面,而论证必须在对话情境下集中于双方胶着的某一观点上;推论是一种未经论证的观点,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而论证最终目的是使观点成立。如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6题,由“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推导出结论:“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这一推论是正确的,因为是在材料限定的范围内得出的结论。一旦推论范围超出所给定史料的范围,就会失之偏颇。如“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由这一史实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而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这时必须对“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进行反驳,这时推论就转化为论证。
由以上对历史论证思维特性的分析可见,论证的境界比甄别、证据和推论更进一层,论证需要质疑、批判的态度,需要充分把握大量的证据,需要对证据进行甄别、逻辑组合(推论),论证是一个基于客观史实作为证据的动态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一种将历史的原料与逻辑的生产有机结合的生成品,是实现历史与人文、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对接的有效途径。
二、设之以景,切入正题
论证思维体现在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情景中,是质疑、批判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考查论证思维的问题。教师“提供的情景应使学生能够提出某一种或几种观点,并加以论证和阐述。”“情景可以利用教材中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提供教材以外的知识。材料可以是史实性的,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信息;也可以是非史实性的,仅仅起提出问题、引导思路的作用。”③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利用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创设问题情景,设计问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柳宗元的观点的评论。对此问题,学生首先要能从材料中概括出柳宗元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的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证。
人民版教材中的“史学争鸣”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史学界带有分歧性的观点,教师可以用之创设问题情景,如必修三专题二的第三课《抗日战争》的“史学争鸣”:“谁打败了日本?国内外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设计成问题: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再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的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史学争鸣”:“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有人则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设计成问题:针对史学界的这些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理由何在?教师创设的这些问题情景,旨在让学生依托该问题情景,明确围绕某命题存在的不同观点,让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起到引领学生答题思路,使之能够凭借教材相关知识作答,这是学生展开论证的前提。
三、导之以法,突破“瓶颈”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是提高其论证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在复杂的问题情景中独立地提出一种适当的论点”,尤其是要“能针对某种较为隐蔽、曲折的错误论述或观点提出辩证的反驳,并在这过程中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加以论证和阐述。”④其次,使学生明确立论的依据,厘清历史研究的史观,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确立论证、评价应该坚持的标准,如生产力标准、实践检验的标准、实事求是的标准。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并收集有关史料来进行论证。对于收集的材料要注意鉴别,突出史料的真实性。最后,在论证方式上,针对论证思维的不同的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采取适当的论证思维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存在不同认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学生要能在不同观点中作出选择,学生如果选择前一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该观点立论的依据: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西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转型,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有利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同时,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来收集相关的史料,如列宁、毛泽东、胡绳等人的论述材料,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来论证。学生如果选择后一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该观点立论的依据主要是革命史观,即从革命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待,据此可以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状况等方面来进行论证,可以引用鲁迅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中革命后未庄的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论证,进而说明革命党人没有发动农民群众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就论证方式而言,上述两种论证都属于支撑式论证。
再如:有人说:“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请对其略加评论。
在解答本题时,要引导学生先依托问题情景,作出此观点正误的判断,要能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联系相关史实,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论证,如洪秀全倡导的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势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近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探索。总之,洪秀全倡导的革命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由此得出“中国危亡并非兆于洪秀全倡导的革命”的结论,进而指出中国危亡兆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根源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进一步批驳题中观点的错误,并论证自身观点的正确性。上述论证集支撑式论证、反驳回击式论证于一体,做到有立有破,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破立结合。
四、引之以练,提升素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标和教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能针对有关基于问题情景的不同观点作出选择、判断或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有关思维方法进行论证,还可以采取辩论、讨论、演讲等方法在对话情景中进行论证。如笔者在执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就设计了如下辩论题:“80多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的发生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就上述论题开展辩论。课堂上,指导学生领会辩论的程序和方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论证思维能力和演说能力,而且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有重点地选取能够体现论证思维考查的典型习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加强论证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逐步地提升论证思维的层次。
注释:
①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③④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